张雪玲
技法指津
鉴赏探究类试题涉及感悟启发、观点理解、方法探究等多种设题方法,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答题时,考生根据对语段的理解,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紧扣题干要求作答即可。答题技巧如下:
1.认真阅读选文
要有针对性地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深刻理解选文核心观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结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善于捕捉信息
答题时,可以从对选文感悟的最深刻处入手,或从自己知识储备最坚实处入手,对文中的人物、事件、主题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使之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3.紧密联系生活
要紧扣选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由事悟理、由古及今,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供有力的佐证。观点、见解要积极,思考、认识要体现个人素养。
4.精练组织语言
回答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的关键词句,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还要特别注意题干是否设有字数限制。
例题解析
1.(202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课内文本、理解链接材料的能力。链接材料中提到曹刿和毛遂皆“草茅下士”,即他们在当时社会都是地位低下之人:“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说明两人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及“公等碌碌,不足比数”体现了二人的政治远见:“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说明两人都有爱国、报国之志气。
【答案】曹刿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之人,他以“民为本”的思想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毛遂是一个善于辩论、机智勇敢、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的人。
2.(2023年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观潮
◎〔宋〕周密
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③,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④常时,而僦赁⑤看幕,虽席地⑥不容间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
〔注〕①浙江: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③海门:浙江入海口。④穹:高。⑤僦(jiù)凭(lìn):租用。⑥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观潮》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钱江潮的气势,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修辞、感官体验等角度任选两个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赏析。
句式:“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运用短句,语言短促有力,描写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更增添了潮水来时候的气势。
修辞: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玉城雪岭”“声如雷霆”运用了比喻;“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运用了夸张;展示了钱塘江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潮吞天沃日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感官体验: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答案】句式:多用短句,语言短促有力,更增添了潮水来时的气势。修辞: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潮吞天沃日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官体验:从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对潮水的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试题演练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汭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的困境。
B.“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的一面。
C.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汭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
D.本文所讲述的故事类似于蒲松龄的“志异”,事虽荒诞,但不无劝人为善的作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
答:
(2)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
答:
3.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