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1]19他同时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中,教材建设和使用是关键之一,并强调:“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1]2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述说明了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和使用必须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转化,并很好地呈现在教育教学中,成为青年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论话语。“3·18”重要讲话的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关怀指导下,高校思政课教材先后历经了2021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为了回答好“两次修订是如何确保高校思政课既将主流意识形态传导好,又使教育教学不断提升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如何确保青年学生既能明白事实,更掌握道理”这两个问题,有必要以高校思政课的两次教材修订为考察重点,系统梳理思政课理论话语的变迁。
富有信仰的理论成果和理论话语,才能传导信仰,才能坚定信仰。思政课作为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材修订就是全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发展成果传导好、传授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是最富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成果。鉴于此,2021年和2023年两次教材修订一以贯之的思路就是更鲜明更透彻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入脑入心,不断提升思政课话语的信仰坚定程度。
在全面考察思政课的2021年版教材和2023年版教材后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体量增长非常明显。2021年修订的四本教材中直接载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计60处,2023年修订的教材中共计57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由2021年版的6处增写到2023年版的8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由2021年版的1处增写到2023年版的7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由2021年版的19处增写到2023年版的30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由2021年版的34处改写为2023年版的12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思政课于2023年增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同时增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以17章、近30万字的内容体量,全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政课教材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量在增长的同时,质也在稳步提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2021年修订的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分布在“导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2023年修订的教材中,“导论”特别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容,用三个自然段、千余字专门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导向的论述。同时,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三部分在202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新近论述,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新境界。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2021年修订的教材从“绪论”到第六章,七大部分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里对青年一代的期许。而2023年修订的教材中则在2021年版教材的基础上,从“绪论”到第六章的每一章节中均重点充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以及新近原创性的重要理论成果。尤其是在第二章重点详列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最新论述。至于2021年修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分布在“导言”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自然段、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2023年修订的教材“导言”和第十章都扩写了坚定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再有就是2021年修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分布在“导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另专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版块包含7个章节10余万字的体量。2023年修订的教材中则分布在“导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中。2023年新增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涵盖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治国理政等重要论述,深入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与此同时,相较思政课的2021年版教材,2023年版教材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话语上更是不断探索创新形式。尤其教材中的“习语”“拓展”“明辨”以及图片图表、二维码链接、必读文献及延伸阅读文献等新的理论话语表达方式,覆盖于教材的所有章节之中,进一步丰富了收录的信仰话语的内容,提高了信仰话语的站位,增强了信仰话语的效能。
疑惑重重是因为理论阐释得不够彻底,理论话语彻底,释疑解惑才能彻底,才能既解决眼前问题、现实问题,又解决长远问题、根子问题。思政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眼前疑惑、现实问题,更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伟业的问题,关乎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强调:“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15鉴于此,思政课要回答好青年学生之问、党和国家之问、民族之问,思政课教材呈现的内容就绝不能是粗浅的文字、抽象的概念、零散且生硬的理论,必须是系统化和深刻化并举的理论话语。
思政课教材的2021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不断以系统且深刻的理论话语解读新实践、回应眼前问题和现实问题。2021年版四本教材配发的四篇“修订说明和教材建议”中都在强调:教材编写中注重解读新实践、回应新问题和新需求、回应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2023年版思政课教材配发的四篇“修订说明和教材建议”在延续上一版回应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还注重用更系统深刻的理论话语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回应师生关注的眼前问题和现实问题。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言明:“此次教材修订中,我们将工作重点确定在充分体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反映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言明:“教材编写组还就教材一些具体问题与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对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对学界个别有争议的数据作了删除,对部分史实和结论作了调整或修正。”[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强调:“这一次修订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扩展。”[4]
另从思政课两版教材的具体内容上看,2023年版比2021年版愈发以系统且深刻的理论话语回应长远问题和根子问题。2021年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次在“导论”中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式话语设置为第一子目来开篇。2023年版教材不仅延续了这一开篇设计,更是在第一自然段中又连续增设了两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贯穿2023年版教材的始终。即:从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开始到最后的第七章第三节,共七章、二十一节,几乎每一章每一节的帽段都是由两到三个问题开启该章节具体内容的。不仅如此,相较2021年版教材,2023年版教材的各章课后思考题中删去了相对简单的知识问答题目,补充了突出根本性、长远性指向的思考题,使释疑解惑的理论话语更全面深刻。“为什么能”“是什么”“如何理解把握”等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话语同样也贯穿于教材中。2023年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较2021年版在第一章的帽段就增设了两个问题:“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是什么?”[6]与此同时,每一章的帽段都由问题开始的这一设置同样贯穿至最后的第八章。另须强调的是,2023年版相对2021年版新增写了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根与脉更加细致清晰,有助于教师鞭辟入里地讲清楚理论渊源。对比2021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新增了习近平总书记新近关于中国近现代史重大问题、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的相关论述,还在第九章第二节增写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第十章第三节增写了“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和“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大部分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和回应新时代课题。2023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比2021年版新增了党的二十大关于依法治国系列新论述,让更具根本性和针对性的理论成果更深刻清晰地体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横比较,天地宽、事实清、道理明。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5据此,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15随后,2021年和2023年思政课教材的两次修订严格落实这一精辟论述的精神,两版教材中纵横比较的话语愈发鲜明醒目。
2021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的思政课教材不断在延展历史视野上发力,在纵向比较中辨是非、明道理。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的第一个图表展示的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成就,而2023年版教材则展示的是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另相较2021年版教材,2023年版教材还在第三章新增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一目,详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历史进程、具体内容和历史特点,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同时,2023年版在章后“思考讨论”中,注重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视野角度设置问题,引导青年学生在近代与现代比鉴中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责任和担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政课教材中延展历史视野的关键教材之一。2021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调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大部分内容,增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容。这样的调整使得2021年版教材相较于往年版本是开阔了历史视野的。而2023年版教材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以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史,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改革和历史性成就进行了重点阐述。在“导言”中还新增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大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的内容。另外,第八章和第九章在这一前提下,系统阐述了前两大历史时期主要任务的历史背景、实践进展和历史成就;接下来,第十章则从整体上详细阐述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2023年版进一步系统阐述如上历史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的维度中比较党和国家每一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节点的时代背景与巨大变化,进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2023年版相较2021年版,侧重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视野下,既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又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新高度,将理论的继承与理论的发展创新讲清楚、讲明白。特别是2023年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第三章第一节增写了第五目“文明及其多样性”,重点阐述了文明经历过古代文明、近代文明以及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演进历程,强调“共产主义文明是人类全新的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是其初级阶段或初级形态。”[5]150这一目内容的增写,引导青年学生在了解文明演进历程的同时,更懂得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内容。2023年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导论”详写了“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一目,并增写了“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一目。与此同时,2023年版教材还增写了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在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全面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形成到跨世纪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再到新时代的新篇章的历史过程。以上新增的理论内容从整体上给青年学生讲清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变迁,从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
2021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的思政课教材不断在拓宽国际视野上发力,在国内外的横向比较中识大势、明大局、明黑白。逐一详细考察思政课的两版教材发现,国际视野一版比一版宽广。2023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比2021年版在拓宽国际视野上落实在第四章的第二节。在这部分增加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本质与危害的阐述,并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所谓“普世价值”的实质区别进行了深入剖析,更是以2020年1月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者的“入党申请书”为例,生动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践行。2023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增写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胜利以及稳妥应对美西方国家挑起的经贸摩擦与遏制打压,进一步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2023年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新增的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用两个目的体量深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生动的中外发展事实的比较,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公正地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自觉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上保持政治清醒。对比2021年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在第三章第一节增写的第五目“文明及其多样性”,阐述了文明的多样性,对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5]1502023年版同时还扩写了比较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即在第五章第二节增写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矛盾与冲突及其新变化。这些新内容不仅扩展了国际视野,更是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引导青年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思政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关注需求侧的变化,必须掌握青年学生的话语热点、话语模式,用有真情、有温度的内容,才能把理论话语变成自觉语言,将理论观点变成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21,这样做是为了“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1]14。思政课教材编写组据此在2021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的筹备中就格外注意落实这一要求。思政课四本教材两次修订配发的“修订说明和教材建议”中都在强调:教材编写中注重结合“00”后大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思想行为特点。
2021年版和2023年版两次修订的思政课不断将最真最实最热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用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传达给他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2023年版相较2021年版,在“导论”中的“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部分,以框文形式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新近关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5]21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关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新最实要求的阐述从内容到呈现形式都让青年学生研习起来倍感亲切。接下来,在2023年版的每一章中都有以框文的形式阐述最真最实最热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2023年版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时,侧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研究进展教授给学生。即:2023年版将2021年版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话语表述,改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以“理论”的表达方式更全面更生动地向青年学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使青年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切。2023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拓展”和“图说”两大板块更多采写了2022年后涌现的杰出青年代表的事迹,如北京冬残奥会“三冠王”杨洪琼的事迹及青年志愿者的事迹、“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先进事迹等。用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触动青年学生的心灵,给青年学生更走心的学习体验。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由此,2023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四章第三节第一目“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在保持2021年版内容前提下,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内容。此部分内容的增写,让青年学生了解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和关爱,进而自觉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思政课教材两次修订中以温暖人心、真情实感的话语阐述思想理论的比例不断提升。思政课教材的2023年版比2021年版更聚焦“05”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用更多缩短青年学生的情感距离与心灵距离的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2023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每章后的“思考讨论”以“青年人生阶段”“青年人生道路”等为前缀词的比例远高于2021年版,这样的词语搭配,便于引导青年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成长成才、思考责任与担当。相较2021年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教材在每一章的三个节中都增加了帽段作为导入语,且多以生活中的常识问题、俗语或谚语开头。如第二章第一节的导入语第一句就是“常言道‘实践出真知’”[5]70。这一新增设的帽段及其内容的安排与青年学生身边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更自然更亲切地进入理论学习状态。另以最能体现温暖人心的真情实感话语“我们”一词为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2021年版中该词出现98次,2023年版则高达182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2021年版中该词出现128次,2023年版则高达147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2021年版中该词出现275次,2023年版则高达283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2021年版中该词出现384次,2023年版则高达449次。
高校思政课教材的2021年和2023年的两次修订,不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入脑入心的多样化探索,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的教育教学转化,且相较2021年的修订,2023年的修订更加推动了思想话语、理论话语、政治话语与青年学生话语的不断深入融合,使坚定政治信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也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