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晖 詹光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助力农民创业致富,是农村经济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在于农村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服务“三农”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农村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大量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1]。
高职院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和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主要力量。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整合育人资源,树立竞争意识,打造专业品牌,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高职院校要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人才优势,优先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深化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农村金融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既掌握金融知识又懂农村经济、既有创新思维又熟悉“三农”事业的农村普惠金融专业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2]。这既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打造农村金融专业特色、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以及投资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包括农业保险、担保机构、中介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回归本源,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单一的窘境,形成了适度竞争的格局,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逐渐畅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涉农贷款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绿色金融等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3]。
但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金融供给面临规模大、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盈利能力差、管理较难、信用关系单一、风险较高等难题,农村金融服务人才偏少,整体素质偏低,而精通农村金融业务、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出色拓展经营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人才培养培训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而造成人才供给质量与数量不足,和乡村振兴战略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人才振兴的困难和挑战[4]。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当前我国开设农村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专业规模较小,开设时间较短,实力薄弱,金融人才培养难,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更加难,当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农村金融的知识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兼顾关键技能、核心素养、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为目标。当前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专业课程设计还不能较好地匹配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事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具备较高金融职业技能、较强岗位胜任能力和较好金融职业素养、面向国际视野的专业型人才,是强调“做事”教育,忽视“做人”教育,缺少适应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县域金融发展的教育。而乡村振兴需要能够下沉农村、扎根农村、坚定耕耘农村金融市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农村金融专业复合型普惠金融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存在金融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忽视学生职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的问题,因而难以破解农村发展“缺人才、缺资金”的难题[5]。
高职院校在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更新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存在滞后性。教学过程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专业实践实训与理论教学脱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落实不到位,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没有深刻洞悉农村金融市场的真实环境,没能按照乡村振兴与“三农”事业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农村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区分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服务的差异,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创新工作思路[6]。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限制着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较好地掌握农村金融专业基础知识与服务“三农”事业的基本技能,满足不了乡村振兴发展与“三农”服务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建设了金融实训室,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但是,很多高职院校金融实训的效果不理想,专业实训课程设计不够新颖,实践操作以单一的金融产品交易为主,实践培训体系比较单调,学生对金融产品的定价、具体运作、结算方式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无法把握农村金融业市场全貌,并且金融实训软件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点上与农村的实际金融工作有脱节[7]。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专业结合得不紧密,只是短暂接触了一下技能实训,未能全面融入农村金融市场工作中,也不能有效地将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所取得的实习效果有限,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专业在发展规划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比较粗略宽泛,农林类院校与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主要围绕金融学、公司金融、投资学等核心金融专业课程展开,针对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学、普惠金融学等专门课程设置较少,知识层面“重大类、缺细分”,缺乏个性化、针对性较强的系统培养和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培养环节等方面同质化、内卷化严重,学生对农村金融的学习和针对性训练有限,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能力较差,毕业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8]。
高职院校要加大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金融专业学生丰富理论知识,提高金融专业素养,活跃金融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具有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能力的金融经营管理人才,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专业要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移位竞争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实现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移位供给。高职院校应针对农村金融人才的需求,完善城市金融市场、乡村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职业教育,清晰划分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定位农村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金融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适应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才的需求[9]。培养的人才应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金融市场的相关信息,熟悉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农村金融活动的规律等。是能够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三农”等相关知识,热爱农村金融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经济、金融、会计、法律基本知识,掌握柜台业务操作、小额信贷业务操作、金融营销与服务能力的学农、知农、爱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实践实训课程的设计、校企合作项目的设计等教学模块,形成完善的金融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为农村社会金融市场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以特色发展、关键能力培养和内涵建设为引领,改变传统的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模式,面向县域农村,定向培养熟悉当地农村市场、“三农”服务的专业型人才。推动科教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打造金融专业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融合“三农”、乡村振兴、乡村金融与高职院校等核心内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农村金融人才,建立校地、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化平台、开发农村金融人才课程内容,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农村金融的“大国工匠”[10]。结合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将金融专业课程分为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模块、基础技能课程模块、工作岗位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方向模块,各个模块在纵向与横向之间加强联系,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核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模块,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灵活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能力。
采用校企合作、赛教结合、项目驱动、企业实训等方式加强实践课程,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打通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利用产教融合将市场应用端与学校教学端结合在一起,形成“专业技能+市场应用”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1]。实训平台以农村金融业务为依托,以金融仿真系统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宗旨,以多媒体动画逼真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农村金融实践领域的前瞻性、内容的新颖性以及方法的实用性。通过建立真实职业或工作场景、营造真实行业氛围、模拟真实农村金融行业业务流程,增加平台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结合高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农村金融基本业务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改变其知识结构,培养农村金融服务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因而,实训平台应按照案例分析、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为逻辑主线,选取农村金融业务中大量的典型工作案例,为学生尽快掌握农村金融业务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与素材,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实训平台主要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基本金融技能、金融礼仪、银行柜面服务、贷款操作、农业保险操作、个人理财方案设计、金融产品营销、金融数据处理等金融领域的主要业务训练,培养学生投资项目分析和实战、银行对公对私业务操作、金融数据分析与统计的能力。采用企业项目开发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训中,熟悉农村金融行业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掌握农村金融产品开发的流程。将数字型金融、金融型技术的培养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将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融入乡村振兴、提高“三农”服务的能力。
针对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县域乡村特色、“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实训教学、考核方式、反馈机制、人才就业等方面进行科学性、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改革与设计,突出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个性化、职业化、特色化”,强调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跨专业应用能力,突出金融专业与农村农业的交叉与融合[12]。高职院校应从农村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将农村金融岗位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相融合,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保障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实训能力的协同创新。同时,高职院校还需当地政府支持,结合当前金融扶持政策和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信息反馈与需求,及时调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质量的反馈评价,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农村金融专业人才是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契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金融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从企业、农村金融、乡村振兴、“三农”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推进金融专业的模块式教学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赛教”结合、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保障体系,健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制度,切实提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熟悉“三农”事业的金融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