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琛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民航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加快构建新时代民航发展格局。民航局“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落实,关键要高质量推进机场规划建设,打造“多维空中走廊”,着力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四型机场建设中,人文是基本功能。2020年,民航局印发的《人文机场建设指南》明确指出,人文机场建设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人本关怀”和“文化彰显”两方面要求,并着眼于理念、形象、空间和服务方面的系统建设。这就对机场语言景观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场语言景观,不仅具有信息功能、文化象征功能,还兼具融合了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功能。在“人本关怀”层面,承载着传达机场公共空间的信息功能,满足国内外旅客出行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在“文化彰显”层面,担负着传递机场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功能,同时还具有间接展示城市形象和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功能。由此可见,语言景观的研究对于构建人文机场具有实用价值和积极意义。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是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语言学者的努力下,语言景观研究领域和边界不断扩大,形成以语言学为内核,并与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城市地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系统性、多学科发展的研究态势。
语言学家Landry&Bourhis(1997)[1]首次清晰界定了语言景观的概念:“出现在公共区域内的可见标牌,如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并提出了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这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最为经典、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察范围的扩大,语言景观的分析已不局限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里的标牌,如“场所符号学”(place semiotics)(Scollon&Scollon,2003)[2]对语言在现实环境或空间、场所中的研究,以及“公共空间语言景观”(language inthe public space)“都市语言景观”(linguistic cityscape)和“符号景观”(semiotic landscape)等都已进入研究视野。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呈现阶段性。2010年开始有以语言景观为研究视角的论文发表,2014年之后,语言景观研究进入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底共有478篇论文发表。尚国文等(2014)[3]阐述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之后针对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作了详细论证;章柏成(2015)[4]采用量化分析及跨学科领域方式进行研究;徐茗(2017)[5]从边界、空间、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语言景观的研究历程和研究趋势及趋向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主题较为分散。研究焦点除了综述性研究外,机场语言景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大多集中在以民航机场的公示语英译(吴云涛2015)[6]、语言使用(张蕾2015)[7]、译写规范(胡怡婷2016)[8]、翻译现状(孙亚男2017)[9]及规范化调查(程茗泽等2022)[10]为研究对象。综上所述,目前对于语言景观的研究有限,基于人文机场建设理念的语言景观研究尚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研究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于1997年6月正式通航,不仅是我国航空干线网中的重要干线机场,也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逐年以百万级的速度递增,正式跻身于大型航空港行列,成为我国第25个千万级机场。2015年被定位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门户枢纽机场。在民航运输高速发展阶段,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以下简称福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是华东地区民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福州机场将成为机场设施互联互通和打造空中交通走廊的核心节点。现阶段结合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进行人文机场语言景观构建,不仅是福州机场动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挑战,同时也是助力机场品牌价值和旅客满意度提升,保障二期机场高水平运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首先,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得知,由于2015—2018年机场在前期扩能过程中对福建省及福州市的发展估计不足,缺乏设计的前瞻性,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各类问题逐渐暴露。一是综合信息索引标识(information index sign),尤其是楼层示意图和空间示意图设置不足的问题;二是关键决策点(key decision point)及辅助决策点(supplementary decision point)标识设置及布点连续性较差的情况。例如福州机场的远机位为101—110,需要从安检处步行20分钟左右,步行至接近指廊候机区域端头的14号登机口,再乘坐电梯下一楼方可抵达。同时,登机口1A/1B/1C与登机口Gate28/29之间的距离较远(步行20~25分钟)。而且福州机场候机区域中的商铺及服务设施等建筑结构,将指廊候机区域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多个回廊式空间,容易走错方向,导致旅客误机。由此可见,机场语言景观信息功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结合航站楼自身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规划,综合空间环境特点、旅客心理特点、机场客流密度等因素,才能满足机场公共交通属性和基本功能需求。
其次,人文机场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福州机场语言景观建设目前主要关注机场公共空间标识标牌的典型语言实体,如航站楼综合信息索引牌、引导标识、位置标识、提示告知标识、平面示意图、流程图、安检标识、无障碍标识、宣传标牌等,未充分考虑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话语,通过电子显示屏、航班信息显示牌、电子标识、机场宣传册、雕塑文字、语音播报等,充分激活语言与景观、地域文化、视觉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整表达语言景观的“福文化”元素及符号,以提升旅客的导向体验、视觉体验和机场服务体验。
最后,从民航服务的结果衡量,根据民航资源网2023年第一季度CAPSE行业测评报告,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总体评分为4.16,在内地41家千万级机场服务测评中排名第20位,不但略低于国内机场平均分,与高居第四位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更是相差甚远。评价指标中,出发机场特色、出发机场环境、出发机场指示牌、步行至登机口时间、机场服务与设施等方面,与行业总体平均得分差距较为明显。福州机场的客观数据、旅客的主观体验数据以及专业测评数据分析结果,反映出福州机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2021)》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任务的进一步落实,不利于福建省内机场的互联互通,以及福州机场和厦门机场的综合枢纽打造。
语言景观的考察对象一直以来都是以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告示牌、警示牌等静态的、传统的标识和标牌为主。基于场所符号学和符号景观理论,语言标识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对象和载体,其范围、种类和数量增长迅速。语言景观研究更加关注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多种符号资源进行空间话语的建构。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探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语言景观构建策略,力求展现其时代精神、行业文化及地域特色,构建人文机场。致力于推进机场的动态发展,助力机场品牌价值和旅客满意度的提升,从而保障和满足人文机场的建设需求。
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每个机场的航站楼构型都有所不同。福州机场属于较为典型的前置指廊型航站楼,由一座主楼和一条狭长的指形廊道组成。其优点是可以在不影响旅客保障设施数量的同时增加空侧停机位数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如远机位进出港旅客的步行距离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以及由于机场空间布局而导致的寻路难问题。
受机场航站楼结构、功能规划影响,福州机场的语言景观应与自身特殊的空间环境相结合,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机场内充分发挥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对于旅客难以确定方向或行进路线较长的远机位,应通过清晰连贯的引导标识(directional sign)和位置标识(location sign),让旅客快速确定行动方向和路线,快速找到其所需的功能区域,以满足机场公共交通属性和基本功能需求,提升旅客的导向体验、视觉体验和机场服务体验,保障旅客顺畅、便捷、高效出行。
机场航站楼不仅仅是交通单体区域或交通转换空间,同时也是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共标识而言,机场语言景观对于信息性的要求更高。人文机场的建设应遵循《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指南(CB/T38654)》《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15566)》《民用机场公共信息标识系统设置规范(MH/T5059-2021)》等相关规定,结合福州机场航站楼的空间环境特点、旅客心理特点、机场客流密度等因素,通过语言景观的信息辅助元素,抓住旅客视觉接触点。例如,可以联合图形、文字和色彩,优化福州机场现有的“福”标识,加入对应的英文LUCK或BLESSING,使旅客产生正确的理解与联想,更直接、准确、清晰地完成信息传递。以地贴或地砖的方式,用醒目、连续、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金色铜质“福”字,与客流动线同步辅助和引导乘客行为,提高视觉效果和行动效率,凸显人文机场“福”主题与风格。
福州,作为拥有古厝、温泉、海滨、山水等特色资源的千年古城,既是“八闽雄都、神州名府”,又是“三山鼎峙、一水长流”的青绿画卷,还是“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的可爱家乡。目前,福州机场已完成部分公共区域的人文项目建设,如国内候机厅的“长乐未央”铜雕和国际候机厅的“海道针经”雕塑,立足“福地”概念,为出港旅客带去美好的祝福;国内远机位到达区域的语言景观,解构重组了福州极具代表性的马鞍墙、插屏门、牌匾等元素,向旅客传达闽都传统文化;国际贵宾休息区景观“知鱼乐处”亭台小景则在方寸之中展示了坊巷园林的复古清雅,寄托“咫尺山林,流水小鱼”的人文情怀。
人文机场语言景观的后续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国内出发厅商业街区域的“福巷”的系统设计,参考福州城市形象标识的双语标识图文,完整表达语言景观的文化元素及符号,充分体现语言景观的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功能。推进空港文化长廊建设,提炼“福文化”IP,讲好福州故事,继续围绕“闽韵海丝文明”的人文主题,推进“千秋福韵”和“丝路帆远”的人文主题实践探索。在浓浓的“福文化”氛围中,让福州机场成为展现中国形象,展示世遗福州,弘扬闽都文化的重要窗口。
如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和“海丝”门户枢纽机场建设速度的加快,迫切要求福州机场结合当下福州、福建乃至国家整体的发展计划,利用城市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深入挖掘机场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并落实到人文项目的具体建设中。
对于民航业来说,国内所有枢纽机场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福州机场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门户枢纽机场,在机场管理、流程、服务等树立机场服务品牌形象方面建设的不足,可通过空间体验、主题展示和品牌活动等多样化表达,推动传统老字号、非遗技艺及产品进机场等方式弥补。如推出“空港长廊+非遗展示”“福巷游+福州三宝”“节庆趣味活动+中秋摆塔”等旅客互动体验,解码福州榕城文化自信样本;加强航班不正常性和特殊航班的服务保障,开展多样化服务测评,完善投诉接收处理和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及服务质量。实现多维度联动,树立“有福之州”机场服务品牌形象,打造航站楼特有“福”务,延伸福州空港人文机场影响力。
提升我国机场语言景观的国际化水平,助力新时代“人文机场”民航强国建设,是推动“一带一路”及“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人文机场的语言景观构建还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思路和方案。充分发挥机场语言景观所具有的公共信息功能和文化象征功能,一方面要回归“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的本质,满足机场公共交通属性和基本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应致力于打造具有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机场环境,弘扬时代精神,提升机场软实力。有利于深化民航机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共融,更好地服务福州“海丝”建设枢纽城市和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建设。保障和促进民航事业对建设“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新福州”,对拓展人文机场的交流领域,推进航空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稳步推动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