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林 马明月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共同富裕作为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一代又一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浙江湖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建设无差别城乡,以一系列举措弥补了乡村差距,实现城乡融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的追求涵盖诸多方面,既包含政治、经济,又包含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在这个时期经典作家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共同富裕的思想萌芽,限于当时各种条件,此时的富裕更多强调的是物质层面的富足。共同富裕一词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期盼和向往,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一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先后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和发展,使得共同富裕这条道路由狭窄走向宽敞,由模糊变得清晰。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全局性范畴,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缺乏物质产品与精神食粮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足以称之为共同富裕,因此要坚持二者并重,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满足相统一,以其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一鲜明的政治站位充分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不是为特权阶级等少数人工作和服务的政党,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政党。毛泽东也曾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将“由谁共享、谁来共享”这一至关重要的主体性问题用“全民共享”四个字清晰准确地予以回答。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4]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问题是实现共享的必要前提,“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一对矛盾体,在把蛋糕做大做优的同时也要注意把蛋糕看好管好分好切好。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工作会上曾多次谈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问题,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健全与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在质量上提速,在速度上保质,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薄弱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贯彻落地,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践行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彰显。当前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城乡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只有正视诸类问题突破城乡壁垒,解决城乡矛盾,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因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利于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助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以无差别城乡推动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以城乡两级为整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促使城乡携手共进,使得城乡居民在物质与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带动全体人民在奋斗中获得快乐,在参与中取得成就。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充分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民主思想,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第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利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工农业现代化,还包含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多个领域多个维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实现以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立足城乡人民,缩小乃至消除城市与乡村在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的差距,从而推动乡村实现现代化发展。
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的新使命,2021年8月19日浙江湖州率先提出打造“无差别城乡”,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浙江湖州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在科学调研,实地探访的基础上提出“无差别城乡”,无差别城乡从整体上对城市与乡村进行考虑,从村民收入、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入手,实现城乡无差别发展最终推动城乡融合,迈向共同富裕。无差别城乡旨在消除城乡两极差距,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乡村教育资源均衡化,社会保障统筹化,实现在家能就业,在家能创业,在家能富裕。浙江湖州在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化、教育资源优质化等重大领域进行布局和探索,逐步实现城乡之间无差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无差别城乡必须清楚认识到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这一短板,实现乡村富裕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必须着眼短板立足弱势,以“三农”为抓手,补齐“三农”短板。为打造“无差别城乡”,浙江湖州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核心位置,以发展经济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进行了如下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依托“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要素”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产业,产业要兴旺离不开科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作为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技术+创新要素”,湖州依托“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要素”的新模式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创立、更新、升级。形成了以“强村公司”为纽带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在2020年湖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达到37244元人民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浙江湖州创建“无差别城乡”始终以立足本地实际状况为前提,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批带有乡土气息,乡村特色的村办产业。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乡镇企业大力扶持,解决乡镇企业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加强理论化技术化指导,推动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乡镇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浙江湖州还充分挖掘辖区各地物产优势,坚持供需原理,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打造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以养殖河蟹、种植葡萄、栽种芦笋和种植紫笋茶、白茶等为主的大型化、现代化农业集聚区已逐步形成,乡村产业正在走向新的飞跃,无差别城乡正在加速成形,共同富裕已在路上。
2.弥补城乡教育鸿沟,建设“城乡无差别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宝。从古至今教育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以教育发展促进人才发展,以教育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浙江湖州不断投入巨额教育经费,解决乡村教育因经费导致的师资匮乏、教育设施短缺等问题。到2021年有数据显示,在浙江湖州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正逐年增加,城乡教育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教育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发展,引进更多知识分子走向乡村课堂,走进乡村课堂,是弥补乡村教育短板的有效手段。浙江湖州每年通过招聘考试、人才引进、定向就业、自愿服务等方式让更多优秀人才走向乡村、走进教室。浙江湖州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模式打造城乡无差别教育,逐步改变“老化”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化。
3.弥补乡村短板,打造“城乡无差别交通”
打造无差别城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以打造“无差别交通”为着眼点。“想致富必通路”,无路不富,修路通路是实现发展致富、弥补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四好农村路”引领乡村走向振兴。“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浙江湖州为打造无差别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乡村大发展,大变革。2018年开始实施至今,浙江湖州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超过1000公里,维修路面超过1000公里,不断升级改造农村客车,不断创建示范乡镇。这一系列举措连通了城市与乡村,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铺下了一层“保护膜”,为城乡之间互通有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更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交通基础。另一方面在公交出行上也进行了更新改造,实施“纯电动化公交”,并推出“城乡一票制公交”“公交智能支付”等多个创新举措,积极打造高品质、个性化、无差别化的城乡客运系统,提高人民群众出行满意度。
4.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城乡无差别电商”
邓小平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随着各种数字技术、电子商务、供应链技术等高精尖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乡村走向振兴,农民增加收入,农村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显然乡村振兴必然需要技术助力与电子商务助推。浙江湖州致力于打造“城乡无差别电商”,创新发展模式,以交通、邮政、物流为基础,以供给需求为出发点,促进乡村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打造以区县物流枢纽为基础,乡镇配送站为主体,乡村派送点为核心的三级城乡物流网络一体化发展体系。
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浙江湖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辆辆物流运输车在乡间道路上穿梭往来,众多村级物流服务点在各乡村开始营业,乡村电商真正建立在农村田野间。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当地村民在实现就近就业的同时,也将本村特色产品送到了几千公里以外的城市,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浙江湖州还将致力于打造本地品牌特色,不断将农村融入现代化建设发展之中,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弱积贫。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勇担时代重任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复兴、人民富裕为己任,探索救国之法、富国之路、强国之道。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脱贫任务得以实现,全面小康得以建成。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位置。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广大人民才能走向美好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虽然乡村实现了脱贫任务,摆脱了绝对贫困,人们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必须清楚认识到乡村居民在日常出行、看病就医、社保报销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难题,这仍然是未来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硬骨头。要弥补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大力度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乡村更多帮扶与支持,助力乡村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优美自然风光,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基地,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科技创新乡村发展模式。
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显得尤为突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关键的地方也在乡村,乡村作为基础薄弱地区在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较为悬殊,必须始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政策支持、人才引进、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帮扶。同时鼓励城市企业向乡村转移,建设乡村产业基地;同时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创办乡村集体产业,建立村民持股分红机制。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产业,在县、乡镇人民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资源条件推动乡村自主创办集体产业。通过村民集资建厂,建立村民持股分红机制,实现村民在创业中就业,在创业中致富。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实现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底色,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底线。建设绿色、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人类居住环境为代价,不能用短暂的经济效益取代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以绿色、环保、可持续为前提,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乡村产业落地、产业发展、产业兴旺。
习近平指出“党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8]当前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差距是毋庸置疑的,缩短乃至消除这种差距,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党和人民需要携手努力并肩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城乡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是民生福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民生福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在缩小城乡差距过程中必须始终放在优先位置、优先考虑、优先解决。
当前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必须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来抓。浙江湖州通过“无差别交通”“无差别教育”“无差别电商”等措施实现“无差别城乡”,为进一步推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模式,构建无差别城乡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乡村快速优质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大踏步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