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中的作风建设

2024-05-30 00:36谭云勤
党政干部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风躺平办事

谭云勤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当前,有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不注意话语话风,不注意细节,影响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风,弱化了党性。

一是喜欢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比如,在介绍单位情况时,常常用“我这里有多少人、我手里有多少人、我手下有多少人、我下一步怎么办、我打算怎么办,等等。”乍听之下,似乎并无不妥,好似还体现了他的个人主见,但仔细推敲,这种以“我”代替整个单位、代替班子集体的表达方式有欠妥当。这种语气体现的是不谦逊、居功自傲,骨子里是一种本位思想、个人英雄主义,甚至是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作风,让人听起来有一种“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感觉。长此以往,这种表达会影响领导班子团结,削弱战斗力,让群众“敬而远之”,影响干群关系,损伤党风,弱化党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要始终服务于他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除了第一句中表述“我代表”,全文其他场合都是用的“我们”,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整体组织功能,体现的是全党的共同努力。在平常工作中、特别是表达功绩和想法时,党员领导干部要多用复数“我们”,这体现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只有在一些特定场合,比如需要表达个人意见或要陈述存在问题和差距时,才用“我”的表达方式,从主观上找问题、找差距,这才是应有的担当和格局。

二是喜欢用生硬的祈使句。语法中,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在工作中,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注意场合、不注意对象,习惯用生硬的命令、指示。这种对下属的祈使句应该慎用,特别是对待办事的群众时,如果也用生硬的祈使句就更不妥当。因用语不当带来的负面事件不胜枚举,如“咆哮哥”,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其负面效应更容易放大。领导安排工作,上级要求下级办事,简单明了的指示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特殊的场合下、特殊的对象前,我们可以适当改变说法方式和语气。生硬的命令、指示是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的作风作祟,对下属习惯呼来唤去、指东指西,体现自己所谓“领导”的威风。长此以往,这种作风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非常看重自我,如果我们还沿用“家长”式的训诫,我们的工作会非常被动,影响工作效率。在对待群众办事时,我们运用生硬的祈使句将会产生更恶劣的结果,小则会发生争吵,大则会酿成网络事件,严重影响单位形象,甚至严重影响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对象、新的群体,我们要慎用生硬的祈使句,适当用有温情的设问句,尊重下属、尊重群众,商量办事,和谐共处,方能共赢。

三是习惯把自己定义为“名词”。“我是公务员、我是科长、我是局长……”。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名词定位,长期活在名词里,很容易给自己一个想当然的暗示,以为自己真的拥有什么。比如“公务员”,一方面知道自己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感觉自己有了某一方面支配群众的权力。又比如“科长”,一方面知道自己是一个部门或科室的负责人,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暗示自己有支配下属和某一项具体业务的权力。长此以往,这种静态的定位,很容易让人不思进取,甚至走向腐败。当下的少数党员干部“躺平”“佛系”“摸鱼”“摆烂”的状态正是长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名词”的结果。何以解忧?唯有改变。哲学家赵汀阳有一个理论叫“动词哲学”,其通俗意思就是“要拒绝名词的诱惑,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无论多好听的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把自己定义为“名词”不可取,我们可以尝试用“动词”来描述自己的角色,会让自己目标明确,而且活得有活力。比如说,不把自己定义为“公务员”这个名词,而描述为“服务人民、依法行使公权力”,始终让自己定格在一个动态中,不至于定格为一种“谋生手段”,浑浑噩噩一生。又如“科长”,可以用“管理、统筹、协调”等动词来描述自己,更能明白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职。一旦换成动词后,我们就会时刻驱动自己,不断进步,绝不“躺平”。

猜你喜欢
党风躺平办事
不要让“躺平”心态蔓延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躺平 花香自来
细节指引 办事不抓瞎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各自为政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履职尽责谋发展 为民办事解忧难
“七一”高歌新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