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所讨论的赵国北疆地区,主要包括今行政区划的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和河北中北部等地区。从春秋晚期开始直至战国末期,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群于此充分交流与互动,使得赵国北疆地区的居民构成与文化面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
赵国北疆的开辟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之时,赵国的北疆由忻定盆地南部一带逐渐向北推进,在战国晚期早段经由大同盆地快速拓展至阴山一线,战国末年随着秦国东进逐渐收缩。依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可将赵国的北疆地区分为代地、中山故地、燕国故地、晋北及阴山南麓等四个区域。其中代地属于赵国立国初期跳跃式地兼并,其它区域则主要是战国中晚期赵国国力最盛之时获得。
东周时期在赵国的北疆地区有赵文化、燕文化、毛庆沟文化、桃红巴拉文化、玉皇庙文化等不同文化汇聚于此,尽管这些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各不相同,但因时代相近、地域相邻,在长期共存过程中,彼此间的碰撞与交流始终未曾停歇,尤其是以赵文化为核心的中原系文化对北方长城地带的诸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赵文化亦积极汲取北方系文化中有用的成分以为已用,为赵国疆域的拓展和文化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随着赵国疆域的向北开拓,赵文化的分布亦随之延伸至阴山脚下。在赵国的北疆地区不仅出现了赵国移民新城邑,而且具有赵文化风尚的墓葬数量剧增。赵文化与北方系文化两种类型墓葬和平共存于一个墓地,彼此间的葬制与葬俗逐渐融合。赵国墓葬的墓主身份构成以戍边士卒占较大比重,但也包含有少量中高级贵族,由此可复原赵国在北疆地区统治的组织架构。赵国对于北疆的经营方略,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民族融合,为秦统一以及汉以后强盛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该项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赵国北疆地区居民成分构成的研究,可以探明华夏农业民族与北方诸胡部族互动共存、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完成效果。在东周列国中,赵国是为数不多的兼具浓厚中原传统和北方戎狄因素的国家,其居民成分构成以华夏定居农业民族为主体,同时又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北方诸胡部族,这一特点在赵北疆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和明显。剖析赵国北疆地区具有不同体质特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间互动交融的动态发展历程,对研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与心理认同,以及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赵国北疆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探索,可以厘清中原文化与北方系文化碰撞融合而形成新生文化的具体途径,并进一步辨明赵国拓展北疆的历史轨迹。赵国北部边界由南向北的拓展历程,亦是南部中原系文化与长城沿线北方系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过程。运用传世文献记载与考古学手段,探寻赵国北疆地区不同文化间纷繁复杂关系演变的轨迹,可为探究东周时期诸侯国争战兼并以及文化统一的过程提供独特视角,对理解秦汉及其以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汉文化的最终形成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