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程漫长, 常反复发作[1,2]。由于疾病自身存在免疫反应异常, 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以及巨细胞病毒对炎症黏膜趋化作用等, 使得溃疡性结肠炎是并发巨细胞病毒机会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个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免疫功能正常者大多数是隐性感染, 有些是单核细胞增多症样[3,4]。免疫缺陷患者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转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大大提升。更昔洛韦是目前公认的可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 布拉氏酵母菌是近年来应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疗效较好的一类药物。本次研究分析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2021 年60 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的入院序列数作为基础, 使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 例。观察组, 男22 例,女8 例, 平均年龄(38.39±5.29)岁。对照组, 男20 例,女10 例, 平均年龄(38.40±5.3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因轻度腹泻并且大便中携带血丝而入院治疗, 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经由病理活检苏木精-伊红(HE)染色阳性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②患者具备完整的病历以及一般资料。
1.2.2 排除标准 ①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者;②伴随身体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③极度不配合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患者更昔洛韦(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265)治疗, 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 前14 d 为2 次/d, 15~28 d 则1 次/d, 剂量为5 mg/kg。
1.3.2 观察组 予以患者布拉氏酵母菌(法国百科达制药厂, 注册证号S20150051)联合更昔洛韦治疗, 布拉氏酵母菌口服, 2 次/d, 0.25 g/次;更昔洛韦剂量与疗程同对照组一样。
两组患者其他治疗上均使用美沙拉嗪, 并及时纠正患者的水以及酸碱平衡紊乱, 贫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必要时输入白蛋白, 病情严重者禁食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 炎症因子包括血清TNF-α 和IL-6。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转阴率 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包括: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
1.4.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均消失, 镜检结果显示为病变黏膜已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 镜检结果显示病变黏膜还存在充血、水肿等轻度炎性现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有加重现象, 镜检未发现病变黏膜有好转迹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TNF-α、IL-6 水平比较, 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 观察组TNF-α、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p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pg/m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TNF-α IL-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41.08±5.48 15.23±2.19a 255.45±10.51 145.93±11.02a对照组 30 40.97±4.87 25.32±2.63 256.94±11.31 198.72±11.51 t 0.0822 16.1480 0.5286 18.1453 P 0.9348 0.0000 0.5991 0.0000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 巨细胞病毒感染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转阴率比较[ ±s, n(%)]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转阴率比较[ ±s,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腹泻消失时间(d) 血便消失时间(d) 巨细胞病毒感染转阴观察组 30 6.17±1.58a 4.32±1.35a 28(93.3)a对照组 30 9.87±1.69 7.21±1.86 19(63.3)t/χ2 8.7596 6.8874 7.9542 P 0.0000 0.0000 0.0048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巨细胞病毒感染属于较为常见的感染类型,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多数发达国家中, 处于社会经济水平中上等人群, 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几率为58%左右,对于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人群,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几率则>80%。同时有统计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之中, 存在78%左右的人群在<3 岁的阶段便出现感染的情况, 对于成年人来说, 普遍存在感染情况。多数情况下, 患者在出现感染后不会立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存在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但对于存在免疫受损或是婴幼儿类型的群体, 巨细胞病毒感染则会存在较大的几率出现胃肠道疾病[5,6]。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双链DNA 疱疹病毒, 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感,巨细胞病毒包涵体多在溃疡周边肉芽组织及炎性反应处, 特异性杀伤性T 淋巴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毒性细胞可有效的抗病毒[7,8]。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仅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大多数病变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长, 易反复。青壮年多见。大部分患者通常起病缓慢, 严重程度各异。主要症状为腹泻, 排泄含血、脓和黏液的粪便, 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突发起病者, 病情发展迅速, 可出现高热、大量腹泻, 血便频繁, 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病程迁延, 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贫血、营养紊乱、虚弱等[9-11]。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 首先考虑的是药物治疗, 有研究指出:对于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通过予以患者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后, 多数情况下能够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如果药物治疗无效, 则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更昔洛韦可以预防和治疗免疫缺陷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DNA 聚合酶和病毒DNA 的掺入, 终止病毒DNA 的延伸和合成, 从而抑制病毒DNA 的复制。但更昔洛韦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性腺损害和骨髓抑制。布拉氏酵母菌是属于真菌类益生菌, 耐酸, 耐氧化, 因此不会被胃肠液、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所破坏[12,13]。在动物试验中, 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可以分泌多种蛋白酶直接或间接破坏病菌毒素, 减轻炎症反应;还能提高人与动物上皮细胞刷状缘酶活性(如异麦芽糖酶、乳糖酶、碱性磷酸酶等), 这些酶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调节机体代谢平衡;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 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促进肠黏膜抗炎因子的表达, 菌剂还能够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增强抗病能力[14,15]。针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将布拉氏酵母菌与更昔洛韦联合使用, 两种药物之间药效无冲突反应, 布拉氏酵母菌减轻肠道炎症降低巨细胞病毒对炎症的趋化作用, 减少巨细胞病毒细胞内寄生, 还能够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从而抑制病毒。更昔洛韦直接抑制巨细胞病毒复制, 缩短病程,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6,17]。两者合用起到协同作用。本次研究报告中, 观察组患者经过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更昔洛韦治疗, 与对照组患者的单独更昔洛韦治疗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 和 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 巨细胞病毒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以上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说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在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采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更昔洛韦进行治疗, 能够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症状好转时间与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