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研究

2024-05-29 01:26张海英晋晓琴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4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会计学

张海英 晋晓琴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设内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展开研究。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凸显行业特色、实现智能转型和跨界融合的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构建“思政+行业+数智+会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培养体系

一、背景介绍

2020年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文科教育必须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与根本抓手,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要求参与建设的高校在三年内完成建设任务。因此,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行业背景来看,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紧密的产学研结合等特点,成为面向行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主阵地。作为行业特色高校中的会计专业,要以推进新文科建设为抓手,依托行业特点和学校优势学科特色,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中的会计学专业在价值引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制约和实践困境。

从会计职业发展的背景来看,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核心信息技术正颠覆性地改变着市场要素供给结构。面对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不断推进的数字技术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会计工作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工作环境的变革决定着会计职业自身的变革。新商业模式和新经济形态下的要素市场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会计人才供给的变革,进而激发了会计教育创新的巨大动力。

截至目前,教育部所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以行业特色高校居多。随着“行业+大数据”等数智化新业态的兴起,如何立足“行业特色”建设一流专业,是新时代赋予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课题。会计学专业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百余所高校成功获批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然而,对于如何建设国家级一流会计专业,目前并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因此,本研究立足数智化转型背景,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新经济业态、新运营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改革的紧迫性,聚焦新时代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技术性融合不足和体系建设缺陷,致力于解决数智化技术赋能会计学专业内容优化、模式创新、课程提质、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等问题,以推进会计学专业交叉融合和提质增能,重构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二、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从确立建设目标、构建实施路径、建立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构建一套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数智技术为驱动、以行业特色为支撑的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体系为核心,按照以下路径进行探索。

(一)探讨数智化时代会计学一流专业改造提升的机遇与挑战

1.主要思路

明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证会计学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紧迫性,梳理数智化时代对会计学专业的新要求,分析确定会计学专业改造提升的目标、任务和计划。

2.具体措施与创新

一是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获取数智化背景下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基础数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同时还可以通过论证会、研讨会等与知名专家交换意见、交流观点,全面分析数智化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改造提升的机遇与挑战。二是结合数智化时代背景,选定典型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梳理会计学专业改造提升的标准要求、内容要求、技术要求以及能力要求等,确定会计学专业改造提升的目标、任务和计划。

(二)探究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内涵

主要思路在于明确数智化时代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剖析数智化背景下会计学一流专业的新内涵,梳理会计学专业改造提升的建设思路,布局和优化会计教学创新体系。具体举措与创新表现在:一是明确总体培养目标。秉承“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价值引领,落实新文科育人理念,立足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凸显行业特色高校优势,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数智化技術应用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强烈本土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跨界人才为目标。二是对会计学一流专业改造提升的内涵进行剖析。一方面,以现有专业为基础,赋予专业人才培养新内容,突出数智、融合、跨界等特征,强调新思维,探索新路径,以实现课程提质、专业优化、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将数智化技术与行业特色紧密结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三是梳理会计学专业改造提升的建设思路。重塑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架构,开发基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建设方案,形成一批可评价、可推广、可示范的成果。

(三)重构数智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研究范式

主要思路在于秉承育人育才理念,以数智化为背景,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出发,改造提升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第四教学研究范式,推动理论创新。具体措施与创新表现在:一是以“跨界融合、专业交叉、数智内涵、价值创造”作为规格要求来提升数智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层次;二是加强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改造升级培养方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三是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本硕打通”“双学位”“主辅修”“微专业”“书院制”“双导师制”“学分制”等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四大讲堂”协同培养;四是推进中外合作专业建设,特别是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硕士阶段的合作,加强与国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五是结合相关产业和行业背景,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第四研究范式对会计教育进行研究,系统探索数智化背景下的基础理论、体系架构、实现路径和应用趋势。

(四)开发“专业+行业+数智”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主要思路是在深化专业精深模块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学校水利行业特色为例,积极开发跨学科的新兴交叉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构建“专业+行业+数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具体措施与创新表现在:一是嵌入数智技术课程。增加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增加区块链技术(数据信任)作为储备课程。二是增加“数智+专业”课程。以财务共享为平台(流程优化/数据积累),融入财务机器人设计应用(流程自动化)、大数据财务分析(数据服务)、智能财务前沿专题等课程,推进数智技术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三是完善“水利+专业”跨界融合課程。在原有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工程造价、水利工程施工会计等特色课程,打造具有水利水电特色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四是开发“数智+水利+专业”特色课程。共建共享一系列以水利项目业财融合虚拟仿真课程为代表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

(五)建设“以德为范、双元构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主要思路是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结合“产教融合”实现教研交流与合作,完善教师队伍“双师制”结构,搭建专职教师与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的“双元”育人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数智化专兼职师资队伍,构建智能前沿、灵活有效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具体措施与创新表现在:一是“以德为范”,强化教师的价值引领功能。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树立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榜样。二是完善双师结构,搭建“双元”育人平台。积极推动学校会计学专业与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数智科技单位的深入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实践基地。同时,完善校企导师联合授课教学模式,并依托智慧学习工场打造“数智化企业教师研修基地”。三是打造数智化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探索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探索涵盖课程赋能、企业实践、产业拓展、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五个维度的师资培训内容与资源,构建智能前沿、灵活有效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四是强化“专业+理工”知识结构,实现师资自我赋能。

(六)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

主要思路在于推进高校科研服务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推进企业商业创新与实践教育融合,建设产教融合智慧学习实验实践基地。具体措施与创新表现在:一是融合“大智移云物区”先进技术,引进企业数智化管理模式,增加“智能RPA应用”“商务大数据分析决策”等实验项目。二是通过线上实践教学云平台,构建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实践环境。三是推进高校科研服务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合作共享模式。本着平台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合作的原则,建立“数智商科智慧学习实践中心”“产教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实现学校、企业、相关产业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多方介入、资源和利益共享。四是采用“实体+虚拟”双路径加强资源建设。补充和更新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通过虚拟教研平台,与其他院校、专家、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各种资源库,推动专业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为保证建设路径的有效实施,实现建设目标,需要依托校院多方联动、互促共推的全方位管理体制,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机制;建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考核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一流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用于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一流专业建设相关工作;更新智能化软硬件条件和环境,新增大数据分析与挖掘、RPA财务机器人、区块链等模块,提升会计学专业智能化条件与环境。

通过实施上述路径和保障机制,实现以“会计专业+思想教育”筑牢学生道德基石,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数智化、特色化、复合型、创新型的一流会计人才。

三、建设成果和实践效果

(一)建设成果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设计一套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思政引领、数智驱动以及水利特色,构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商科培养模式,为其他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提供借鉴。构建“行业+数智+思政+专业”的一流课程体系,开发跨学科交叉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模块群。这些课程模块包括“精深+拓展”“管理+会计”“智能+会计”“水利+会计”等,同时辅以数据技术类课程,初步开发了“水利项目业财融合虚拟仿真”等高阶综合课程。建设完成验收省级虚拟仿真课程群1项,省级虚拟仿真项目3项,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金课”1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金课”2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开发新形态、虚拟化的一流教学资源库。公开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出版相关教材和著作;获得管理与经济学院讲课大赛一等奖,校级讲课大赛三等奖。

(二)实践效果

一流专业建设培养体系应用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2级会计学本科专业三个校区,实践效果突出,在河南省专业评价中获得最高等级。该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运用效果总结如下。

实现专业教学的育人育才功能。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依托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落实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无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得育人和育才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诚信品质和责任担当的专业人才。完成智能会计转型,紧跟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以财务共享实践平台等省部级实验室为支撑,通过数智课程与“数智+会计”等课程,以及课外第二课堂,培养出数智化、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水利行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一流会计专业人才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就业去向多为水利行业、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的“数智+会计+工科”的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生参加智能会计学科比赛,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2项。

总而言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培养实践,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智化能力,在服务社会经济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费久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定位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3).

[2]张留斗.“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以郑州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2).

[3]郑展鹏,陈少克,吴郁秋.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9).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2210221024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编号:2021SJGLX15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NCWUSZKC202303);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编号:2021JGLX068);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课程思政项目(编号:2022-175-15)

作者简介:张海英(1971—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会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智能会计;晋晓琴(1972—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会计学专业负责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会计学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会计学教学模式改革及平台建设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