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的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片段欣赏
白鹿洞书院最为得天独厚的,当然是背倚庐山。庐山云雾缭绕,仙气逼人。人方一进入,常常屏气敛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书院四围多古木,那些树长身玉立,皆着绿衣,从无杂色干扰;枕流溪水从书院前流过,日夜淙淙,读书的人闻听水声,身心仿佛被涤荡,干净透明。
关于白鹿洞书院,我常常听到身边人说,太美了,可是也太安静了,在那里生活会很闷、很单一吧?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是有两个白鹿洞书院的。一个是历朝历代读书人往来的书院,如朱熹、李梦阳及其门徒,他们以书求索大道真理,以山水对应、镜鉴心灵的丰盛与贫瘠,并唤醒灵魂中沉睡的部分。书院位于世外,离红尘诸多热闹有点远,离心有所得、心有所悟却近。另一个就是游客们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天下闻名,当然有好奇的人,有爱热闹来打卡的人。他们走过一圈,不免觉得书院生活沉闷,也是正常。山水与书籍的滋养,精神的自主与不停进步的可能带来的喜悦,此种“鱼之乐”,世人非鱼,安能知之?
白鹿洞书院经历朝代更迭,其间亦有战火毁损,其建筑外观、内部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珍品藏书的散与聚,都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诸种无常之中,也有“有常”与“恒常”。常的是读书人身居书院心有天下,是“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是对真理、对如何安顿世道人心尽一己之力的探寻与努力。这一切,正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所在。就像那一只白鹿的眼,明亮,温善,却深含洞察力。读书人要的,也是白鹿这样的眼睛。
(作者王晓莉,节选自《那一只白鹿的眼》)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世称“千年学府”,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片段欣赏
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清风峡口,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有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谭州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因袭增拓”,将其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凝聚一代代读书人梦想的岳麓书院,在历经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焕发着温暖的光辉。到底是什么,让岳麓书院有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我想,也许是一代代求学者理想的执着。做一个读书人,其实就是用我们先祖创造、积累的文化精华充实自己的头脑、熔铸自己的灵魂,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求学者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过是因为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这里的讲堂有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这里的祠庙供奉着自己景仰的前贤,这里的斋舍有许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
东望湘水,西屏青山。岳麓书院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奇迹,她坚守我们的理想,已逾千年。
(作者朱汉民,节选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嵩阳书院为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片段欣赏
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然一体。
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
(作者陈世旭,节选自《千年书香落闲花》)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后来升级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它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片段欣赏
在商丘古城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的南湖畔,矗立着一座宏大雄伟、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应天书院。
据《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元代赵孟頫《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北宋建立以后,商丘作为北宋王朝的龙兴之地,为南京应天府,成为北宋四大陪都之一,是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千年书院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作为应天书院精神图腾象征的范仲淹,对应天书院文化精神,甚至对中国宋代以后传统士大夫精神之影响,也可谓“功莫大焉”。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期间,凌晨舞剑,白日读经。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后来,范仲淹接受知府晏殊的邀請主持应天书院。在此期间,范仲淹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
(作者刘金芳,节选自《应天书院,一座千年文脉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