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职业革命家出身的“业余”作家

2024-05-29 02:00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马识途革命家业余

著名革命家、作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去世,享年110岁。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其早期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

跌宕起伏的人生成写作素材

1915年,马识途出生在川东忠县(今重庆市忠县)的一户书香人家。马识途原名马千木,“识途”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自己所取之名,意寓“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少年马千木在家乡的一所农村初中毕业后,为寻求救国之路在上海游学,后考入中央大学,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加入共产党之后成为一名革命者,走南闯北,出生入死从事隐秘战线工作。

1941年,地下工作暂时受挫,按照上级传达的“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马识途考入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在中文系就读期间,他师从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等名师,接受了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良好的学习环境加上自己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马识途开始了文学写作,小说、散文、诗词均有涉猎。但在当时,马识途意识到写作和职业革命家生涯是不相容的。离开昆明时,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他忍痛将自己的所有文字资料一火焚之,并下决心暂别文学,全心投入到出生入死的地下斗争中去。

“我有一顶罗宋帽,可以翻转过来戴,一面灰色一面黑色。我还有件可以翻过来穿的两用风雨衣。眼镜也是两副,黑框眼镜和假金架子眼镜,我嘴唇上的兩撇胡子也是为了紧急时刮掉。”后来谈到当年的革命生涯时马识途曾说。为摆脱特务跟踪,他需要不停地变换身份,他当过流浪汉、小摊贩、学校教员、生意人,还当过县政府科员。无论是在重庆或者成都的闹市街头、茶肆商铺,马识途无数次被特务跟踪盯梢,都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从容逃脱。

这些经历,都为马识途后来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拙笔颂人民

1959年,应老作家沙汀之约,马识途为《四川文学》写了一篇回忆录《老三姐》,在《人民文学》转载后受到很多文坛前辈的好评。周扬、邵荃麟、沙汀、韦君宜等鼓励他创作,并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马识途过去广阔的生活阅历成为创作的生活基础,犹如一座座富矿被开采,他拿起笔来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出版了诸多革命题材和讽刺题材的佳作。

作为一名出身于“职业革命家”的作家,马识途有着自己的文学观念,“我是想用我的一支拙笔,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让人们知道,中国的确经历了一场伟大的人民革命,的确出现过许多民族英雄,世界上的确有崇高的事业。”

时间褶皱深处的老人讲旧事

104岁时,马识途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本著作——《夜谭续记》。这本书是马识途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作品《夜谭十记》的续篇。创作于1942年的《夜谭十记》(包括《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军训记》 10 个篇幅不等的故事),形象生动灵活,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闻趣事,通过10人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叙述方式,还原了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万象。

这些故事正是源于马识途从事地下工作时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经历,他听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明白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又丰富多彩。其中,《盗官记》就是传奇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原作。

回看马识途的作品,无论是壮怀激烈的《清江壮歌》,寓意深远的《夜谭十记》,还是忧国忧民的《沧桑十年》,惊心动魄的《京华夜谭》,马识途所展示的都是普通中国人坚韧、良善的美好品质。而这些,也是一名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

(摘自《济南时报》 徐敏/文)

猜你喜欢
马识途革命家业余
马识途的1938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业余也疯狂
《获百零六岁作家马识途封笔告示感作》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填成语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
马识途:子弹飞了40年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