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之文化自信

2024-05-29 02:02王宏亮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仪礼文段礼记

王宏亮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十三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做到了点线结合。细读全书,我们深入了经典文本,获得了系统的国学常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地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了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

(1)作者为什么说“诗的源头是歌谣”?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文段中“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答:

(3)朱自清的语言朴素缜密、通俗有趣、衔接自然。请结合选段内容,试举一例进行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礼记》。这《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说。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戴德的侄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但二戴都是西汉的《仪》《礼》专家。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这两部书里,《小戴记》容易些,后世诵习的人比较多些,所以差不多专占了《礼记》的名字。

(1)请简要概括“礼”的发展过程。

答:

(2)有人說,随着时代的变迁,“礼”的某些方面已经过时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文段内容与我们之前所学的诗文联系紧密,如“时习”出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择善”出自“择其善者而从之”,等等。请再试举一例。

答: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三国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三国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连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象,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作者为什么说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白话小说大成之作?

答: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被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他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抒发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朱自清认为,杜甫的诗歌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杜甫诗歌,分析一下杜诗的写实手法。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仪礼文段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半途而废
文明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