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宗
[摘要]
[关键词] 神话; 南诏地震碑; 洱海河神; 预报地震
[DOI] 10.19987/j.dzkxjz.2023-024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大理古佚书钞》(图1)中收入《三迤随笔》《叶榆稗史》《淮城夜语》等3种笔记作品。前两种成书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后一种成书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这些作品记述的内容十分庞杂:历史、地理、民族、民俗、民谣、宗教、建筑、文化、教育、诗歌、音乐、美术、自然灾害、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书中所记南诏国(738—902)的两个地震神话,堪称是我国地震文化园里的两朵奇葩,同时也填补了我国神话文学的一个缺项。兹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观音大士镇伏巨鳌
这是《淮城夜语·地震说》记述的神话(图2):
余幼观《南诏地震碑》于望海台1,曰:苍洱之间,古叶榆泽2,通天3巨津,道入南海。佛祖4讲法道阻,令玉龙5穿山凿岩,回首东向;但泽深莫测,有巨鳌6为害。古妙香国,移居点苍7花甸……历十代而民繁衍,愁,求于大士8,至收地神巨鳌。巨鳌,南海龙君弟,与兄争海,败逃点苍麓;性暴,动则翻山海、毁人畜,苦之。大士以蒲团镇之。鳌求大士:若赐玉山为宫,则永不为害。大士化巉岩,色如美玉,建玉楚宫,以四白玉柱撑蒲团,化为陆,状似榆叶,如舟浮于点苍之地。巨鳌恐,苦求曰:既为鳌宫,龙王无水非龙,求赐以水泽一半,始皈依沙释。大士怜之,而赐洱河9如珥,为领地;取瑶宫玉树为饰,镇其顶;镶宁静珠十二为环,使巨环贯其顶,使其长眠不醒;每七十至九十春,允其醒片时;若眨眼则玉树根刺目。因鳌鱼眨眼地动山摇,每七十余年叶榆地震,视眨眼大小而计;每四百年现大震。故立石告诫,后人警之[1]。
淮城,今大理下关。传说西汉淮阴侯韩信(? —前196)被吕后(? —前180)杀害后,其子女逃到下关,建城而居,因怀念故乡,而名之为淮城。
《淮城夜语》的作者玉笛山人,本名李以恒,字静瑛,是平定云南的明军军官李浩(1354—1444)的第六传人,正德二年(1507)生于淮城,嘉靖三十八年(1559)袭父职(天威径镇抚使),卒年不详。
从图3可见:金沙江先是从北向南流,到玉龙雪山西侧,突然急转弯而折向北流;在玉龙雪山北方,又一次急转弯而沿玉龙雪山东侧向南流,而后再次急转弯而折向东流,呈现一个大大的“几”字形,多次大角度改变流向,显然是受玉龙雪山的阻挡。由此看来,这篇神话记述的自然环境,与大理周边的山河形势还是大体符合的。
碑文虽未记明立碑年月与立碑人,但冠以南诏,必为南诏国(738—902)人所立。从“余幼观《南诏地震碑》”,可知作者在幼年时[正德年间(1506—1521)],看到过这通碑石,那时碑文尚清晰可读。
《南诏地震碑》文将洱海巨鳌记为地震元凶,显然是冤枉了巨鳌;但洱海地区屡发强震,毁害人畜,民众苦之,则是确实存在的。据《三迤随笔·韦安抚使与郑清平官10》记:
……至大历十三年11,诏王异牟寻12立。后因地震,太和城13王宫倾斜,暂迁大理[1]。
另据《三迤随笔·蒙14段15时俗》记,南诏国曾发生3次破坏性地震:
……盖南诏盛产五谷,自观音治世伏魔以来,夏无酷暑,冬无恶寒,村邑富足于风调雨顺。愁者,南中多地震,南诏建国,地震三次,太和城宫殿尽毁,羊苴咩老城16初毁于水、后毁于地震,史赕舍城17毁于地震。……[1]
南诏国的老都城、新都城、临时都城都因地震被毁。但这3次破坏性地震,明人杨慎(1488—1559)在《南诏野史·大蒙国》上卷只记载了其中的1次:
光启二年18,地震,龙首19、龙尾20二关、三阳21城皆崩[3]。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远古至元时期》把这次地震定为5.5级,烈度Ⅶ(图4)。
将巨鳌视为地震元凶,外国也有类似传说,如北美洲土著民就以为地球是由一只巨龟驮着,龟一走动(图5),大地就颤抖而发生地震[5]。
《南诏地震碑》碑文作者的想象力是无比超越常人的,让观音大士镇伏巨鳌,使其长眠不醒,不能翻身大动,只可70~90年稍醒片时,只能眨眼小动。这显然是反映了灾民们想要减轻震害的愿望,既要管控地震的频度(70~90年动1次),还要管控地震的强度(只能小动、不能大动)。在千余年前,就能有管控地震频度与强度的奇思妙想,真令人敬佩得五体投地!
然而,南诏国在165年间却发生了3次破坏性地震,平均只有55年就发生1次,比神话里的地震间隙期(70~90年)缩短了15~25年;而且,每次还都不是小动。因此,很有必要树立一通地震碑,警示世人:观音大士并未彻底消除震害,居民还要防避地震。
我国已发现的地震碑很多,年代最早的是山西洪洞—赵城地震碑,立于元大德七年(1303)。而《南诏地震碑》比它至少早了400年,堪称中国地震第一碑。很可惜,其碑石未能保存下来,只有碑文存世,此碑文也因此愈加珍贵。
《南诏地震碑》虽然告诫人们要警惕震害,却没有告诉人们如何防避震害。《三迤随笔·地动警世》篇记述的地震神话,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2 洱海河神段赤诚预报地震
这是《三迤随笔·地动警世》记述的神话(图6):
河东渔夫得宽,一日捕鱼于河曲,见一鸡与犬斗于河岸,忽现一黄狼扑鸡,犬立与黄狼斗,鸡啄黄狼,黄狼目伤而逃。
时有一樵夫至,鸡、犬见,滚动化二少年,以礼见樵夫:“本主何往?”樵夫曰:“地将大动于夜亥时,为救洱河东、西万民,故而愁之。”二少年曰:“勿愁!我等三人分头行事,将于地动前高声鸣叫,警醒万民。”
时老人走于得宽前,曰:“夜亥时地震,速告各邑。吾洱海河神段赤诚是也,众民敬吾为本主,诏王封吾为河神,吾当为万民作想,而告河东诸民。汝心地善良,立即到河东诸邑部,今夜不能入室,今夜之震,十室九倒。吾苦求海鳌,海鳌行恶暴。时黄狼即海鳌义子,鸡、犬为河东金山、石洞山山神,刚才戏斗耳。”
得宽拜谢河神,立即告知各邑诸部族长。人知得宽忠厚,信之。是日奇热,日落晦,雨如瓢泼;至戌时,诸邑部鸡、犬,狂鸣、惊跳。众深信段赤诚点化,皆离舍于坦地。亥时,果大地动,民、畜皆安。
是日午,河西各村邑皆现一老叟,曰:“夜亥时,地将大动!”多数信之,少数指叟为狂人,弗信。十有九停,见鸡、犬不安而出户;有不出户者百余人,皆殒劫矣![1]
三迤是云南省的别称。《三迤随笔》的作者是李以恒的先祖李浩。李浩(1354—1444),字真一,是明军征滇大将沐英(1345—1392)部下的文职军官,平定云南后,被封天威径镇抚使,驻守淮城德胜驿(今大理下关),在东沙洲建宅三院,名之碧荷苑,自号碧荷馆主。李浩遍搜大理历代史志1200册,除上交400余册,余皆存于幽香阁。李浩闲暇时便于阁中阅读历代史志,偶有心得,即随笔记之,日久集成《三迤随笔》。
《地動警世》篇中洱海河神段赤诚(又作城)是为人除害的英雄,他身带利刃跳入食人巨蟒的口中,与巨蟒同归于尽,由此除去了蟒害,被南诏王劝利晟22封为洱海河神,民间为其建了河神庙,常年拜祭。这篇神话又赋予段赤诚能准确预报地震,保民平安的超常本领。
我国传说的神有很多,有补天的女娲,有射掉九日的后羿,有兴云布雨的龙王,有飞升登月的嫦娥……惟独没有能预报地震的神,这篇神话则填补了这一空缺,其功非凡。
段赤诚预报地震的能力,非常神奇:他精确地预报出地震发生的时刻是在“今夜亥时”(21—23时),地点就在洱河(海)东与洱河(海)西,地震的强度是“十室九倒”(烈度约达Ⅹ度)。更为重要的是,群策群力动员村民出外避震:金山山神与石洞山山神变化为鸡、犬,狂鸣、惊跳,以警醒万民;河东渔夫向河东诸村民报告,段赤诚则变化为老叟,向河西各村民报告。防震的效果是十有九成的村民出户避震,人、畜皆安;只有百余人不相信预报,不出外避震而丧生。
这篇神话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明确告戒人们:即使准确预报了地震的三要素(时刻、地点、强度),还必须能动员居民出屋避震,才可免遭震害。
此戒在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大地震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死亡的千余人,大多是不相信预报的人和一些老弱病残没有出屋避震者。
这篇神话还告诉人们,破坏性地震是有宏观前兆的,鸡、犬狂鸣、惊跳,皆为地震宏观前兆现象,居民见到这些现象后,就要离开房舍,避于平坦开阔之地,以免遭震害。
鸡、犬在临震前狂鸣、惊跳是在警醒万民,这样的认识不大可能是神话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必是有些民间的临震经验作为依据。
在《晋书》119卷《载记第十九姚泓》中就有记载:
后秦永和元年,先是天水郡冀县23石鼓鸣,声闻数百里,野雉24皆雊25;秦州地震者三十二,殷殷有声者八,山崩,舍坏[3]。
野雉在临震前会发出惊叫,家鸡在临震前也可能如此,只是失于记载而已。但在后世,类似记载则史不绝书。
南宋学者周密(1232—1298或1308)在《癸辛杂识·戊子地震》中有记述:
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岁,冬十月二十四日26夜正中,地大震。始如暴风驾海潮之声,自西南来,鸡、犬皆鸣,窗户磔磔有声;继而,屋瓦皆摇,势如掀箕。……[3]
在《淮城夜语·地震有前兆》中也有记述:
正德十年27,地震前三日,德胜驿28猫、狗不进宅,鼠外跑。……赵州29各地农户,猪不进厩,鸡不入户。……[1]
1755年成书的《银川小志》卷末也有记述:
宁夏地震,大约春、冬二季为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狂吠,即防此患[6]。
《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的记述更为详实;
震中地区,即海原县干盐池、西安州、红羊、杨明堡等地,狗表现得十分不安,有时对空乱吠,有时爬在地上哭嚎,入夜以来,吼叫尤甚,声音凄惨,彻夜不绝。
家禽的鸣叫一反常态,雄鸡打鸣报晓,不守时辰,连母鸡也啼鸣不已[7]。
据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的调查,唐山大地震之前:狗的异常数为232起,鸡的异常数为440起;狗的表现为:“狂吠不休,乱跑乱闹,嗅地扒地,乱咬主人,叼着狗崽搬家等”;鸡的表现为:“不进窝,在窝内乱闹乱叫、似黄鼬拉鸡,上树登高等”[8]。
这些记载较之《地动警世》,虽然晚了数百年,乃至千余年,但足可旁证《地动警世》篇不是凭空瞎编的。在千余年前,能创作出这样的神话,可谓神奇!
千余年前,南诏国民就创造出一位能控制地震的神和一位能预报地震的神,不仅表达了民众想摆脱震害的迫切心愿,还宣传了地震宏观前兆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真是敢想敢做,大智大慧,值得后人敬佩、学习、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Two earthquake myths from kingdom of Nanzhao
Gao Jizong*
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Kingdom of Nanzhao (738—902) has two earthquake myths. One is that a huge Ao ( legendary green sea-turtle) always topples the mountains and overturns the seas in Erhai lake, and causes the people and animals devastated by the earthquake. When Ao blinks while he wakes up, the ground will shake and the mountains will shake. So that there is an earthquake every 70 years, and a major earthquake every 400 years. Therefore people set up a seismic monument at Wanghaitai to warn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The other is that the River God of Erhai lake, Duan Chicheng, can predict earthquakes and keep people safe. Once Duan Chicheng predicts there will be a big earthquake at midnight, he cooperates with two Mountain Gods and East River Fisherman. Mountain Gods change themselves to a chicken and a dog, then crow loudly and jump hardl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o warn people. East River Fisherman reports to the eastern villagers. River God of Erhai lake changes himself to an old man and reports to the western villagers. 90% villagers believe in them and leave houses to the flat ground, so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are safe. But the others not to believe in them suffers a lot damages.
[Keywords] myth; seismic monument at Nanzhao; River God of Erhai lake; predict the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