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梓莘
摘 要:琵琶被称为“中国钢琴”,它不仅能够用于演奏各种不同的曲调,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不同的琵琶作品,其结构大不相同,进而演奏风格与方式不同,对乐曲的演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结构似黑夜里的灯塔,指明了乐曲演奏的方向。
关键词:琵琶;作品结构;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7-00-03
一、介绍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被誉为“弹拨乐之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形象地称赞其声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在演奏中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种风格。
“文曲”风格以抒情和左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等。这些作品结构精细,旋律优美,展现出江南吴越地区的音乐特色。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所以琵琶作品结构注重情感表达,追求细腻而抒情的演奏效果。
相比之下,“武曲”风格则更注重写实和右手技法的运用,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这些曲目的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彰显了内蒙古地区的音乐特色。内蒙古是草原地带,武曲风格的琵琶作品结构多采用激昂的节奏和强烈的音响效果,以表现出豪迈和奔放的情感。
此外,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独特的琵琶作品。这些地区多山且多民族,琵琶作品结构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例如,彝族、藏族等民族在琵琶演奏中注重音调的变化和复杂的技巧,使得作品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性。
作曲家通过创作不同的作品,为演奏家提供了不同的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方式。作品结构的选择反映了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同时也为演奏者和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因此,作品结构对琵琶乐曲的演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作品结构展示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丰富了琵琶音乐的艺术魅力。下面将从江南吴越地区、内蒙古、西南少数民族等不同区域的琵琶作品结构,来论述作品结构对乐曲演奏的重要性。
二、《龙船》——渲染热闹非凡的场景
民间传统琵琶独奏曲《龙船》,全部乐曲共分九个部分:【一】船会、【二】乐声、【三】锣鼓(甲)、【四】歌声(湘江浪)、【五】锣鼓(乙)、【六】歌声(上海码头)、【七】锣鼓(丙)、【八】吹打(百花园)、【九】归舟(行街)[1],乐曲主要分为锣鼓和乐曲两大部分。
锣鼓部分主要集中在乐曲的第一、三、五、七、九段。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垫以锣鼓点。“三通鼓”主要用于古代战争中起到击鼓催征的效果。《龙船》选用了“三通鼓”的节奏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表现一个“竞”字。作者还把《流水》等群众熟悉的锣鼓点移植到琵琶上组成段落,以渲染节日氛围。
乐音部分主要分布在乐曲的第二、四、六、八段。引用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运用江南丝竹音乐中最常见的、最具有特点的“花六板”形式,即以一只曲牌为母体,应用板式的变化来演奏,叫“老六板”。乐曲是把原“老六板”的旋律进行扩充,一拍扩充为四拍,扩充为一板三眼的形式。速度中缓,在旋律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化,但骨干音均保留在强拍和次强拍的位置,使其具有抒情、典雅之风格,富有江南乐曲轻快流畅的特点[2](见谱例1)。
谱例1 琵琶独奏曲《龙船》【二】乐声(花六板)谱例
琵琶曲《龙船》融合了“文曲”和“武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了“文曲”和“武曲”两种风格,展现出琵琶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在曲中,回旋曲式被巧妙运用,给人一种错综复杂、循环往复的感觉。这种曲式使得音乐旋律在不同音域间穿梭,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活跃的氛围,仿佛龙船比赛的场景在听者面前生动展现。此外,琵琶在曲中采用了特殊的拟声演奏手法,通过模仿锣鼓声、人声等元素,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和传神,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民间龙船比赛的热闹场景。
整首曲子充满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演奏家通过琵琶的音色和表演技巧,将江南龙船比赛的喧嚣场景生动呈现。琵琶的音色在高音区明亮激昂,展现了武曲风格的特点,而在低音区则饱满厚重,展现了文曲风格的柔美之处。演奏家通过技巧性的演奏手法,如快速的琶音、连奏等,增强了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
琵琶曲《龙船》以其独特的作品结构、特殊的音色和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将江南民间龙船比赛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者面前。这首曲子既传承了琵琶音乐的传统风格,又具有创新性和现代感,充分展示了琵琶作为一种优秀乐器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观众,都能够从中感受到琵琶音乐的魅力和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三、《点》——与书法结合,展示音乐的洒脱气息
《点》的作品结构是多段体板式变速结构,乐曲由各种速度不同的乐段组成,根据“永字八法”的运笔,全曲由八个段落组成(见表1)。
表1 琵琶曲《点》与“永字八法”依次对应
《点》的速度布局为“散—快—中—快—散”, 改变了以往中国传统的速度布局“散—慢—中—快—散”。该作品结构为中国的“多段性板式变速结构”,沒有鲜明的层次结构对比,与西方音乐结构完全不同。该曲既有西方音乐演奏原则,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出东西方音乐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共性[3]。
在作品结构上,《点》将结构根据“永字八法”划分为八部分,每一部分对应“永”字的一个笔画,作曲家将音乐与书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体现出书法的“写意”风格,又通过书法的意境来展现音乐的洒脱气息。
《点》运用了不协调的和弦基调,创作出带有浓烈陕西“秦腔”和“苦音”音调的旋律。这种作品结构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速度变化理念,同时也不完全符合西方速度变化的规范,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和挑战性。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巧妙地融入了陕西秦腔中的苦音。他们运用左手吟弦和右手长轮的技巧,充分展现了秦腔中苦音的特色。通过苦音腔的独特效果,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得到了加强,音乐的变化色彩也更加丰富多样,使《点》这首乐曲更加完美。这种巧妙的运用成为《点》乐曲中的点睛之笔,使其更加独具魅力。
四、《草原小姐妹》——塑造人物形象
乐曲一共分为引子和五个段落,分别是“草原放牧”“暴风雪中”“寒夜前进”“铭记关怀”和“红花盛开”,如果按照曲式结构进行划分,可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及再现部(见表2)。
表2
引子部分运用了蒙古族长调音乐,奠定了全曲的风格基调,采用散板的形式,节奏自由舒展,钢琴与琵琶交替出现,展现了朝气蓬勃的内蒙古草原,并为引入呈示部主题打下了基础。
呈示部“草原放牧”分为主部和副部,主部运用了蒙古族短调风格特点,风格活泼轻快,主题旋律反复变奏出现,速度是小快板。副部运用了蒙古族长调音乐特点,旋律悠长,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速度为行板,结构是单三曲式,主副部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展开部“暴风雪中”作曲家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做了展开,运用了转调、紧缩模进、三拍子的节奏变化,不断推动音乐的紧张气氛,展示了戏剧性的冲突,小姐妹与大自然搏斗的场景也浮现出来,充分体现了小姐妹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一插部“寒夜前進”是一个相当于慢板的乐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呈示部的主题派生的,用摇指来模仿马头琴的音色,描写小姐妹在寒夜中艰难前进的画面。第二部分借鉴了内蒙古长调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曲调,仿佛这是小姐妹在艰难前行的指引,深深打动了听众,让听众感受到小姐妹在艰苦条件下仍不放弃前进的英雄气概。第三部分用轮指奏出优美旋律,体现小姐妹坚定的内心,最后是钢琴模仿马蹄的声音,乐曲情绪突然转变,象征着小姐妹被人们发现,迎来了希望。
第二插部“铭记关怀”是一个单二部结构,前两段的音乐给听众的感觉都是紧张和艰辛的,所以需要一个主题将乐曲的情绪转变为阳光积极的,第二插部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并且也为最后的高潮奠定了基础。乐曲中标号81处是呈示部副部主题的再现,用琵琶强力度的摇指推动乐曲的情绪,这个部分是一个歌颂性的乐章,表达出对党和祖国浓浓的赞美之情。标号86的四小节既是第二插部的一个倒装结构的尾声,又是整首乐曲尾声的一个引入,乐曲转入最后一个部分。
再现部“红花盛开”是对主部主题的再现,开头琵琶的摭分搭配欢快的节奏型,显示出一切又变得生机勃勃,乐曲又回到明朗热烈的情绪,后面使用快速和弦分解与旋律模进,把全曲推向了顶峰。
总的来说,《草原小姐妹》在曲式结构的布局中,把草原小姐妹的英雄事迹在整首曲子中表现得很完整,将中国的多段体和西方的奏鸣曲式进行结合,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一开始在引子部分奠定全曲的感情基调,然后在曲中通过作品结构以及节奏的多样变化,使主音调灵活多变、波宕起伏,进而表现出两姐妹在进行草原放牧时的愉悦心情。演奏者能够通过乐曲轻松的结构、节奏,将欢快的感情塑造表现出来,进而表现两姐妹的天真无邪的形象和在艰难条件下不服输的劲头。最后速度不断加快并运用“马蹄声”,将结尾与前曲分开,昭示着人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充分地表现出党对人民无限的关怀[4]。
五、《彝族舞曲》——体现风土人情
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的结构构思巧妙,演奏者通过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结构,加上特色鲜明的演奏技法,很好地演绎了彝族青年热情、豪迈、爽朗的性格特点。
该曲是在传统作品基础上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法,因此其结构特征属于一种复三部曲式,并且保留了传统琵琶作品的一系列特点。全曲共有9个段落,可以将其分为A(引子)—B(2、3、4、5、6、7)—A(8、9)三个部分,即引子、中间部分和尾声。其中引子和尾声相互呼应,而中间部分作为乐曲的主体部分,通过音乐内容和渲染情绪的层层推进,使得乐曲主题得以保持并丰富,最后一段作为乐曲的结束部分,具有倾诉性,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乐曲的第六段是高潮阶段,运用节奏型语句实现低、中、高音区的自然变化,塑造多样层次的音乐效果。引子和结尾相互呼应,中间部分作为乐曲的主体部分,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基础上推进音乐内容和渲染情绪,而最后的部分具有倾诉性,能够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总体而言,琵琶曲《彝族舞曲》的结构构思巧妙,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构思,使得整个音乐扣人心弦。它展现了彝族青年的热情、豪迈和爽朗,同时带给人们安宁、静好的音乐特色。
六、结束语
不论是体现龙船竞渡时欢快场景的《龙船》、突显中国书法魅力的《点》,还是歌唱悲怆壮丽的《草原小姐妹》、展示歌舞流畅的《彝族舞曲》,作品结构奠定了一部作品最基本的演奏方向与感情基调,使演奏者有了乐曲演奏的大致方向,并且一个好的作品结构一定是流畅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不用过多地顾虑作品结构是什么样的,自然而然地进行演奏,将更充沛的精力放在琴技上,演奏出更完美的乐曲、传达更丰富的情感;作品结构能够推动音乐情节的发展、体现当地的民俗民风;与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内容相互融合、大胆创新,发挥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没有作品结构或作品结构混乱不清晰,就好似一部作品失去了灵魂,经不起时间的打磨,终究不会成为一部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光华.琵琶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徐冬梅.试析琵琶曲《龙船》的结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3):70-72.
[3]王琛.琵琶独奏曲《点》的诠释与演奏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14.
[4]王卉妍.关于琵琶《草原小姐妹》全曲赏析[J].黄河之声,2018(2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