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渔舟唱晚》赏析

2024-05-29 02:04:44沈小波
艺术大观 2024年7期
关键词:快板曲子抛物线

沈小波

摘 要:《渔舟唱晚》以其深邃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曲中巧妙融合慢板与快板,体现了从平静到激动再归于宁静的情感流转,如同渔民日落后的生活画卷,既展示了自然美景,也映射了劳动人民的喜悦与宁静。诸如贴离触弦、勾托抹等独特的指法和音色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层次感,使曲调既充满动感又不失细腻。因此,赏析《渔舟唱晚》就能够窥见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逻辑,参透东方古典音乐的韵味与深度。

关键词:筝曲;《渔舟唱晚》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7-00-03

一、筝曲《渔舟唱晚》作品梗概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1925年,古筝大师魏子猷由北京辞官回到家乡河南遂平县,每天来到汝河大堤操筝,满眼闪闪发光的金沙,碧波荡漾的河水,宽阔的河面,渔翁驾舟捕鱼,水鸟掠过清澈的河面,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壮美,使得魏子猷的心沉静下来,《渔舟唱晚》的旋律初稿由此产生。魏子猷在《渔舟唱晚》曲成之后,让高徒娄树华勤学苦练,认真领悟,经过他的加工润色,使乐曲更臻完美。在魏子猷逝世后,《渔舟唱晚》在娄树华的演奏下,成了一首蜚声世界、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古筝名曲,并且已成为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娄树华做出了重大贡献[1]。

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音乐一开场,旋律优雅,节奏舒缓,展现了一幅落日余晖下,碧波万顷的景象。然后,以乐曲的主旋律为素材,层层递进,使乐曲变得生动有趣。在又一次的变换中,运用了五声音阶的循环,将一首美妙的曲子层层传递下去,这首曲子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气质,而且非常美妙,颇有几分“唱晚”的味道。然后是渐高渐低的曲调,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循环,并不断地重复着,每一次都在加速,描绘着快乐的渔夫在悠闲地航行着,白色的风帆在水面上飘荡着,小船在等待着他的归来的画面。

二、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态分析

(一)音形分析

在音乐学角度,抛物线这一数学概念的引入,准确阐述了筝曲《渔舟唱晚》的音形。抛物线象征着两种力量的较量,产生的张力在其顶点达到顶峰,这一理念特别适用于描述古琴中的“走手音”,体现了音高的变化,同时彰显速度、力度动态调整的风格。此外,这种“抛物线音形”并非古琴音乐独有,它同样存在于民族器乐、民歌、戏曲和民族歌剧等各类型传统艺术中,只不过在筝曲《渔舟唱晚》中,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曲家对音乐结构的巧妙设计与演奏家对技法的精心编排共同赋予了乐曲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张力[2]。

(二)结构分析

《渔舟唱晚》由三个主要乐段及尾声构成,展现了从平静到激昂再回归平静的过程。初段慢板,以渐进的情绪和平缓的速度开启,紧接着第二段略加速,情感和节奏的强度明显增强。第三段转为快板,速度和情绪均达到高潮,而尾声则逐渐回归宁静。音高方面,乐曲起初低沉,随情感升温逐步升高,至第三段达到顶点后迅速下降。特别是快板部分,音高布局形成对称的“抛物线”结构,旋律流畅连贯[3]。目前流行的演奏版本,如袁莎、王中山等艺术家的诠释,多在缓慢的慢板后重复演绎活泼的快板三次,形成由缓至急、由弱至强的动态变化,配合音高、速度、力度的协调变化,推动乐曲至高潮。最后一段则以音高下降、力度减弱和速度放慢,引导情绪的平和回落。整首曲子在音高、音强和速度上均体现了从低点升至高点再降回的抛物线式变化趋势。

(三)技法分析

《渔舟唱晚》中的滑音和颤音是关键技法,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得以成为理解该曲微观音乐特性的关键元素。抛物线音形最初在滑音技法中显现,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分别指从低音位到高音位和从高音位到低音位的转变,这种变化中隐藏着流畅的“抛物线音形”,《渔舟唱晚》运用了多种滑音形态,包括节奏式滑音(定时和附点两种)和连接式滑音,后者通过左手立即接上滑音,展现动态的“抛物线音形”,增强长音的美感和余韵[4]。

“揉弦”是古代古琴常用的制造颤音的一种手法,它主要是为了填充不同的声音,从而实现“以韵补声”。基本方法是,右手发出一个音符之后,左手就会在你的左边的弦上做一个持续的、稳定的音调起伏。“揉弦”所表现出来的轨迹,实质上是一连串的、持续不断的“抛物线”,与滑动形式截然不同。通过对左手动作的快慢、幅度及时机的改变,使颤音具有丰富的音色形式,增加了曲调的表现力,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表演效果。

三、筝曲《渔舟唱晚》的美学要素解析

(一)节奏之美

《渔舟唱晚》的声乐节奏在曲调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深刻的情感变化。曲子的开端是慢板,以其宁静而温和的节奏缓缓铺展,营造出一种平和的心境。随着第二段的到来,节奏渐渐增强,音乐的速度加快,形成了与前段的鲜明对比,带领听众的情绪随之起伏,引发心中的激动[5]。到了第三段,节奏更是紧张激烈,快板的使用将曲子推向最高潮,呈现出最为动人的部分。曲子的尾声在高潮后渐渐平息,回归初时的宁静,留给听众无限遐想与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曲子如同一段生动的故事,情感的波澜不仅仅局限于其旋律,还体现在节奏的流转上。起初,如同宁静的傍晚湖面,渔民的归来,营造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后,随着节奏的增强,音乐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描绘出渔民归来时的愉悦与满足;最终,曲子再次回到平和状态,如此的循环反复,赋予了整首曲子更深的内涵和更强的吸引力。

(二)音色之美

在音色的表现上,《渔舟唱晚》展现了古筝音乐的魅力和深度,曲调优雅而悠扬,流露出劳动人民生活的美好與和谐,令人沉醉和向往。其独特的古音曲风格,在演奏过程中融入了按弹音的技巧,这种技法不仅增加了音色的力度和长度,还引入了滑动和震颤的效果,使得音乐听起来更为生动和丰富。这些技巧的运用,营造了一种飘逸、灵动、悠长而缠绵的美感,充分展现了古琴音乐特有的悠扬和空灵[6]。曲子巧妙地融合了动静之美和神韵之感,节奏虽散但有序,构成了一种严谨而富有层次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古琴音乐的高低起伏,更彰显了《渔舟唱晚》独特的音乐美感。

(三)意境之美

作品《渔舟唱晚》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夕阳下的渔家生活图景,从平静的傍晚到夜幕降临,再到最终的安宁,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简朴而充满乐趣的生活。乐曲的开篇营造出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湖面映衬出静谧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体现出作曲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深赞美[7]。这一场景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清新的风吹拂过,展现了迷人的湖光山色。随着曲调的加快,画面转换到渔民乘风破浪的生动场景,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喜悦与热情。这种变化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表达了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理念。乐曲中的这种典雅而如诗的意境与其曲调相互辉映,完美地体现了东方古典美学的神韵。而其核心审美思想体现了和谐共处的理念,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的美好愿景,正是整首曲子所贯穿的主题,呼应了孔子提倡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的概念,其中真正的美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还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

四、筝曲《渔舟唱晚》演奏的触弦技巧解析

(一)慢板

《渔舟唱晚》的慢板部分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慢板旋律以其平缓流畅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夕阳下的柔和与宁静。这一部分的演奏注重音色的细腻与饱满,采用贴离触弦的技巧,既保证了音准的准确性,又增强了音色的浑厚感。为了保持音色的一致性和整体的协调性,演奏者需注意中指与大指的位置关系,以及义甲触弦的适当面积。在中低音区,这种缓慢而稳定的触弦方式,传递出一种典雅而古朴的氛围,仿佛在描绘一艘未归的渔船和湖面上波光潋滟的景象。

在第一段的演奏中,精细的小刮奏技巧用以连接各乐句,需轻柔而细腻,避免产生过强的颗粒感,以保持音色的柔和。这些音符像流水一般自然相连,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衔接,避免生硬。第二部分中,旋律轉向更加流畅和明亮,从中低音区过渡到中高音区,音色更加清脆生动。此段中,义甲触弦面积较小,触弦速度加快,使音色呈现更丰富的表达。呼应式的乐句增添了旋律的生命力,仿佛渔民在船头的交流。这些乐句在贴离触弦的基础上融入离触弦技巧,为柔和的音色增加了跳跃感和灵动性。

在处理对比句时,既需要强弱对比,也要注意音色的明暗变化。乐曲随后进入下行模进,也称为“复式递降”,再转入以连抹技法构成的段落。旋律从高音区逐渐过渡到低音区,触弦力度由强变弱,如同夕阳余晖洒在湖面,水花闪耀,泛起层层涟漪。这种处理不仅展示了乐曲的技术精湛,也使整个慢板部分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渔舟唱晚》的艺术魅力。

(二)快板

在《渔舟唱晚》的快板部分,乐曲通过三次不同的来回展现了渔民捕鱼归来的欢快与热烈场景,呈现了一幅渔船徐徐驶近岸边的生动画面。快板的第一遍演奏速度较慢,力度也相对较弱,仿佛渔船还在远处缓缓行进。随着渔船逐渐靠近,第二遍的速度和力度逐渐增强,增加了乐曲的动感和紧张感。到了第三遍,速度和力度达到最高峰,生动地描绘了渔民们快速划桨,水花四溅的情景,仿佛可以感受到他们捕鱼归来的喜悦与激动。

在指法上,不必局限于勾托劈的传统方式。采用勾托抹可以更好地保证音色的均匀和饱满。例如,在演奏第二遍加快节奏时,建议弹奏者可以尝试夹弹法的勾托劈,以赋予音色更加扎实和浓厚的效果。此外,刮奏在此部分的演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突出了渔民荡桨归舟的情景,仿佛可以听见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快板部分多采用离弦弹奏技巧,使音色更加充满颗粒感,增加了乐曲的活力和真实感。

整个快板部分的演奏不仅要求技巧上的精确,还需要对音乐的整体感觉有深刻的理解,每一次的来回都不仅是速度和力度的单维度变化,更是情感和场景的转换,从而形成一种音乐上的对话,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欢快的渔村之中。通过这种渐进式的结构设计,展示渔民生活的生动场景,传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尾声

在尾声部分,乐曲在经历了激情澎湃的高潮之后,逐渐引领听众进入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如同渔船在夜色中渐行渐远,一切喧嚣和热烈都逐渐沉淀,回归到了初时的平静与静谧。在这个段落中,最后几小节的演奏尤为关键,它们如同缓缓降临的夜幕,一步步将整首曲子带入深沉的宁静中。

演奏者在这部分需要格外注重触弦的力度和方式,力度应逐渐减弱,以慢贴弦慢离弦的方式来演奏,这样不仅能够保持音色的纯净和深邃,还能传递出一种柔和而坚定的情感。音色虽弱,却不显空洞,尽管柔和,却不失其坚韧。这种触弦技巧的巧妙运用,使得乐曲的尾声部分如同夜空中最后一缕余晖,柔和而深远。

乐曲的收尾阶段是对旋律的平和回归,更是对整个音乐故事的完美总结,反映了乐曲整体上的情感走向,从日落时分的宁静开始,经历了夜幕降临前的欢快与喧闹,最终又回归到深夜的宁静。这种从宁静到激动再到宁静的情感流转,展示了渔村夜晚的自然景象,在演奏中也要抓住这分“诗意”,如此才能够更加完美地展现作品的魅力。

五、结束语

《渔舟唱晚》的魅力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作曲家、改编者精心构建的音乐形态,以及演奏家对音乐表现力的持续深化,乐曲对触弦技巧的巧妙运用,不仅赋予了曲目腔韵流转、张力充沛的艺术特色,更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审美。深入赏析《渔舟唱晚》,就能深刻体会到古筝这一乐器所传达的深邃美感。

参考文献:

[1]杨志群.大班民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J].早期教育,2023(11):30-31.

[2]于涵淇.我的《渔舟唱晚》去哪儿了[J].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21(06):31-32.

[3]肖航辰.落霞秋水,渔舟之滨——小提琴作品《渔舟唱晚》的演绎表述[J].文渊(中学版),2021(10):588-589.

[4]桂欣.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传统筝乐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以乐曲《渔舟唱晚》为例[J].丝路视野,2022(28):67-69.

[5]赵冯浩然.小提琴与古筝《渔舟唱晚》乐曲版本对比及演奏处理研究——基于音乐可视化分析视角[D].河北师范大学,2023.

[6]尹琳.中国器乐曲改编声乐作品演唱分析——以《渔舟唱晚》与《高山流水》为例[J].黄河之声,2022(08):140-142.

[7]蔡丹丹,刘赟.当代美育视角下的高校古筝教育转型升级探索——评《贾晓莉古筝演奏基础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7):封2.

猜你喜欢
快板曲子抛物线
有生命力的快板
坚持才能成功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20
有风吹过
少年文艺(2019年3期)2019-03-20 12:30:38
吹曲子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