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福建省药用植物资源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

2024-05-28 07:06温秀萍林青青杨成梓褚克丹
福建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名录普查

温秀萍,林青青,杨成梓,2*,褚克丹,徐 伟,2,林 羽,2

(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生态环境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连续40 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物种多样性丰富。1985 年—1988 年,福建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显示,中药资源种类有2 393 种(当时数据按中药种类统计,为2 468 种),其中药用植物1 981 种,动物393 种,矿物19 种[1]。2011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有助于全面掌握我国中药资源情况,提出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满足人民健康需要[2-3]。福建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四普”)于2014 年—2019 年先后启动,实现福建全境84 个县域(金门县未开展)普查工作全覆盖[4]。目前,全省84 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基本摸清了省域内中药资源情况,为福建省普查成果整理成果、推广与转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依据[4]。

两次普查工作相隔近40 年,随着民间天然药物采用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采收利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各省域中药资源已发生巨大变化[5]。四普整体以药用植物调查为主,调查发现福建省药用动物变化大,但缺乏相应的标本支撑,药用矿物变化则相对较小。因此,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三普与四普调查到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及其变化进行整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阐明两次普查药用植物资源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为福建省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1 研究方法

1.1福建省三普数据整理 三普数据来源于《福建省中药资源名录》(内部资料)。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RPS,http://www.iplant.cn/frps)[6]、《福建植物志》[7]、《Flora of China》(FOC,http://www.efloras.org/flora_page.aspx?flora_id=2)、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http://www.cvh.ac.cn)等资料对福建省三普的药用资源名录进行核对。

1.2福建省四普数据整理 参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8]和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9],对全省84 个县调查所获取的信息数据和三类实物(腊叶标本、种质资源、药材)进行整理汇总及统计。再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10](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1]、《中华本草》[12]、《福建植物志》[7]、《福建省药物志》[13]、《福建省中药资源名录》[1]等工具书筛选出药用植物。

1.3数据分析方法 所有药用植物中文名、拉丁名、科、属均参照《中国植物志》(FRPS,http://www.iplant.cn/frps)、《Flora of China》和中国植物名录(CNPC)数据库等志书资料进行核对和订正。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8];珍稀濒危、保护和特有植物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 年第15 号)[14]、《福建省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http://lyj.fujian.gov.cn/bmsjk/201912/t20191216_5153316.htm)、《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ttp://www.iucnredlist.org)、《中国物种红色名录》(IUCN)[15]、《中国植物红皮书》[16]、《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3 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公告2013 年第54 号)等统计。最终形成2 次普查的药用植物名录,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资源种类分类统计、资源变化对比及其原因分析。

2 结 果

2.1三普与四普药用植物资源分类统计

2.1.1三普药用植物种类分布 三普调查到药用植物的类型包括菌类植物、藻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7 个类型(8 种植物),隶属245科1 034属,共计1 981种。以被子植物最多,有1 773 种,占三普药用植物总数的89.50%,隶属24 科746 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1 528 种,占被子植物总数的86.18%;其次是蕨类植物,共107 种,占三普药用植物总数5.40%;地衣类植物和苔藓类植物较少。主要科为豆科(141 种)、菊科(116 种)、蔷薇科(66 种)等,所含药用植物在50 种以上,均为双子叶植物(185 属375 种),占名录中双子叶植物的24.54%。见表1。

表1 福建省三普与四普药用植物资源类型组成

2.1.2四普药用植物种类分布 四普共调查并整理到植物种类达256 科1 423 属4 019 种,其中药用植物3 517 种(隶属249 科1 343 属,见表1)。有重点调查药用植物314 种,记录估算有蕴藏量的药材有187种,野生资源蕴藏量较大的主要为淡竹叶、菝葜、积雪草、白茅根、车前草等;栽培药材101 种(12 种为非重点品种),栽培量较大为厚朴(凹叶厚朴)、莲子、薏苡、梅、橄榄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88 种,特有药用植物1 191 种(156 科630 属)。名录中以被子植物最多,有3 201 种(隶属183 科1 205 属),占四普药用植物总数的91.02%;其次是蕨类植物,共249 种,占比7.08%;地衣类植物、苔藓类植物和菌类植物较少。主要科为豆科(226 种)、菊科(216 种)、禾本科(134 种)等13 个科所含药用植物在50 种以上,均为被子植物(499 属1 363 种),占四普药用植物名录的38.75%。

2.2四普与三普药用植物资源变化情况 比较四普与三普药用植物名录,发现四普药用物种数量远比三普查的资源要丰富,三普和四普共有药用植物206 科895 属1 686 种,四普新增药用植物208 科900 属1 831 种,消失或未调查到的药用植物133 科250 属295 种(见图1)。四普调查结果整体上极大地丰富了全省中药资源。按资源类型统计可知,菌类植物、藻类植物、地衣类植物和苔藓类植物这4 类的种类都有变少,以菌类植物减少最多,有25 种;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均有增加,以被子植物增加最多1 428 种(见图2)。

图1 四普与三普药用植物品种差异分析

图2 四普与三普药用植物资源类型对比分析

2.2.1四普新增的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三普之后,科研工作者们在福建省陆续发现植物新记录种403 个[17]。其中,在四普过程中发现条纹马铃苣苔Oreocharis striata等14 个新种,新记录科1 个,新记录亚科1 个;新记录属43 个,其中药用新记录属13 个,包括长片蕨属Abrodictyum、刺蕨属Egenolfia、雨蕨属Gymnogrammitis等;新记录种312 个,隶属88 科229 属,其中药用新记录种122 个。这些新记录属、新记录种的不断发现,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为中药资源的发掘、开发利用提供资源保障,以及今后的中药资源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18]。四普新增药用植物1 831 种,隶属208 科900 属。增加种类最多的科有菊科(114 种)、豆科(111 种)、禾本科(93 种)、蔷薇科(75 种)、莎草科(55 种)、茜草科(52 种)等6 科,所含药用植物在50 种以上;最多的属有薹草属(23 种)、悬钩子属(22 种),占新增药用植物的2.46%。新增种类最多的科、属、种均为被子植物,见表2。

表2 四普新增的药用植物种类分布

新增药用植物中,有重点调查药用植物26 科37 属43 种(中药材46 种),均被《中国药典》收录,占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13.69%,资源类型无地衣类植物和苔藓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02 种,约占区域内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物种总数的54.26%,无菌类植物、地衣类植物和苔藓类植物;94 种为国家和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一级保护植物8 种,二级保护植物有86 种);IUCN 红色名录收录的重点保护植物61 种;CITES 附收录的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6 种;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3 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1 种;《中国植物红皮书》收录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 种。有特有药用植物523 种(中国特有518 种,福建特有9 种),约占区域内特有药用植物物种总数的4.20%,其中福建特有植物仅在福建分布,地域特征明显,具有极高的保护及科研价值,为使特有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建议制定福建省特有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管理规章制度[18]。

2.2.2四普消失或未调查到的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与三普相比,四普消失或未调查到的药用植物资源有295 种(隶属133 科250 属),包括引种栽培种8 个。消失或未调查到的物种以被子植物为主,其中豆科居多,共26 种(占比8.81%);其次为菊科,共14 种(占比4.75%);百合科9 种、蔷薇科8 种(各占比3.05%和2.71%);兰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各7种(占比2.37%)。见表3。

表3 四普消失或未调查到的药用植物种类分布

其中,54 种(35 科51 属)为重点调查药用植物,以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为主,无地衣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发现有11种国家和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 种,为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Hemsl.;二级保护植物有10 种(5 科10 属),包括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C.Y. Cheng et Hsiao、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Rupr.等。IUCN 红色名录收录的重点保护植物8 种,CITES 附收录的Ⅱ级重点保护植物8 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合计消失或未调查到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1种,约占区域内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物种总数的5.85%。有中国特有药用植物30 科46 属49 种,福建特有药用植物1 种(表3),约占区域内特有药用植物物种数的4.20%。

2.3四普与三普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变化原因分析

2.3.1药用植物物种数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2.3.1.1调查目的有差异三普时以365 个重点品种调查为主,其他品种仅结合重点品种调查时做一般性的调查和收集。因此,在非重点药材产区,涉及的面较小,未专门对普通品种开展样线调查或标本采集等,调查覆盖全省69 个县,部分市、区未开展调查。而四普时,全省除样地样方调查之外,各县结合实际地理条件加强样线调查,按县域和植被面积大小规定具体数量的样线调查和基本品种数,对于普通品种调查更趋于全面,且调查覆盖全省84 个县(金门县未开展)[4],因而收集到的物种种类能得到较大的增加。

2.3.1.2投入资源有差异① 时间的投入与跨度不同,三普从国家层面下达任务,历时4 年,各县具体调查时间不同,有的县投入时间不足一年,其中外业调查时间总计不足1 个月(以单一普查队计算);而四普从第一批试点启动至第四批完成省级验收(2021 年6 月),历时8 年,调查更为充分,各县调查时间均在2 年及以上,山区县的外业调查时间,在不同季节可达3~6个月。② 投入的经费不同,三普时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全省投入经费不足百万(为92.44 万元);四普共投入经费3 000 多万元,扣除物价上涨及货币贬值等因素,经费投入大幅提高,工作开展顺利。③ 投入的人力不同,三普时投入的人力多,其中医药部门人数448 人,卫生部门235 人,协作人员350 人,以县级医药部门专业人员为主力;四普承担主体和参与人员层次发生变化,每县参与的专业人员5~20 人不等,如尤溪县投入的专业人员甚至达到40 人以上,专业人员的增加为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及鉴定等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2.3.1.3专业队伍有差异三普外业调查工作主体人员为县级医药公司职工,全省投入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367 人,占参加人员的35.5%,领导小组和顾问组成员较为庞大(达710 人),但专业人员占比少,特别是中药资源、植物分类等方面的人才,造成三普验收时有较大量的标本未能及时鉴定。而四普工作主体人员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县级中医院等,以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骨干作为普查队长,队员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经过系统培训,专业性更强,同时由中药资源、植物分类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为四普中药资源种类及其准确性提供保障。

2.3.1.4交通条件有变化三普时福建省的公路里程不足4×104km,交通极不发达,特别是中药资源丰富的偏远山区,无法当天往返,且野外生存必要设备配备受限,造成当时调查很多地方无法开展。随着交通发展,高铁、动车、高速连通各个县级区域,村村通公路,且露营条件的改善,四普区域调查可达性显著提高。如上杭县普查队通过在闽西最高峰狗子脑野外露营的方式完成调查,并发现了新种梅花山羊耳蒜Liparis meihuashanensis。

2.3.1.5生态及物种多样性有变化三普时,福建省山区基本未通电,居民日常以柴火为主要能源,砖瓦窑、炭窑等随处可见,乡村周边生态多样性均遭到严重的破坏,限于封山育林政策,保留马尾松和杉木等有限的用材物种,草本层以芒萁为主,有些地方禾本科杂草也被烧光。四普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利用的能源变成电或煤气等,砖瓦窑、炭窑等已无踪迹,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大部分地方人迹罕至,物种多样性更加丰富。

2.3.1.6动、植物分类学等学科有发展三普时,《中国植物志》《福建植物志》等专业工具书均未完全出版,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部分标本无法鉴定。四普时,随着数码技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专业工具书网页版、电子版等应用便捷,大量图库及彩色图鉴等可供参考,同时也为全国相关专家的请教与互动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四普标本鉴定变得相对容易。

2.3.2药用植物物种消失或未调查到的主要原因

2.3.2.1野外调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福建省源资源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但蕴藏量又相对贫泛,目前已知维管植物至少5 500 种,其中药用的种类达3 500 种以上[19],但分布广泛且蕴藏量丰富的种类不多,普查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即使加大了调查的时间和范围,在野外调查时,发现部分物种的分布非常零星,还有部分三普时的物种在本次调查中未能发现。

2.3.2.2部分引种药材目前已不种植三普时,“北药南移”特殊性,部分种类福建有引种,后期可能是药材质量、种植技术要求或经济效益等原因,目前已不种植。如三普时福州、南平等地种植的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三明等地种植的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续断Dipsacus japonicus;三明、泉州等地种植的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南平、龙岩等地种植的当归Angelica sinensis;福州等地种植的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南平、三明等地种植的云木香Aucklandia costus;厦门、漳州等地种植的槟榔Areca catechu、白豆蔻Amomum kravanh等。

2.3.2.3生态环境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大力发展工业,城市化节奏加快,绿化和植被面积日益减少,部分野生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相比三普时,近年来全省的生态环境总体向好,森林覆盖率及地表植被的覆盖度均有较大的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人口城镇化,山区小生境发生较大变化,如草甸变成灌丛,山间小径已荆棘丛生,荒山已树木参天,物种多样性变得更为丰富。但部分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反而减少,一方面是竞争性弱的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或消失,如阴地蕨Sceptridium ternatum、徐长卿Vincetoxicum pycnostelma等;另一方面是山区除草剂滥用、人工速生林巨尾桉等的种植,对物种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造成部分野生物种减少或消失。

2.3.2.4标本鉴定可能存在瑕疵三普专业人员、工具书等严重不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部分品种鉴定准确度低。如豆科的小鸡藤Dumasia forrestii,福建不分布,应是同属植物柔毛山黑豆Dumasia villosa的误订;秋海棠科的花叶秋海棠Begonia cathayana,应是同属植物裂叶秋海棠Begonia palmata的误订;茜草科的茜草Rubia cordifolia,应是同属植物东南茜草Rubia argyi的误订等。此外,还有部分品种存在疑问,如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北枳椇Hovenia dulcis、长梗藜芦Veratrum maximowiczii等,福建可能不分布;腋毛野鸦椿Euscaphis nishil、短瓣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var. breviletala 等,查不到相关的物种信息,可能为裸名,或后期研究中已经归并。

3 总结与展望

3.1探索栽培技术应用,提升中药资源利用能力 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应是更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城市建设又局部破坏了生态环境,加上市场供需的变化,影响了中药材种植户的判断力和积极性,福建省内主要种植养殖的中药材品种、产地分布、产量等与三普都有不同程度的消长变化。中药可追溯是解决中药产业链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议重视现有栽培的中药材种质,加强野生药用生物的驯化栽培[20]。

3.2加快普查成果转化,助推地方中药产业融合发展 科研单位、药材生产经营部门与产业决策部门等应很好地推广与利用本次普查的成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以及四普各县相关中药区划或资源发展规划建议,制定出各县中药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让各县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为广大药农带来更大的效益,为山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3.3加强中药产业链生态建设,促进省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中药产业链建设,提高中药材深加工的水平,使中药产业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以及中药材相关产品开发、生产的产业链,全面提升全省中药产业水平[21]。

福建省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数量亦大。剖析两次普查中药资源变化及其原因,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使之产业化等创造了条件。建议各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应利用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及时、全面地制定福建省中药资源的区划与规划。在当前道地药材的研究热潮中,充分发挥道地药材的特色,创建和打造出自主品牌,如建神曲、建泽泻、建青黛、建红梅、建厚朴、建栀子及“福九味”等[18],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积极申请商标保护,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名录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生产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