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文宇,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跨文化传播、张謇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1949-2019”(编号:19ZDA338)后期研究成果之一、2022年度江苏商贸职业学院高水平高职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商院特色国际合作办学实践”(编号:2022ZDPY0109)成果。
由陈思诚执导,王宝强、刘昊然等人主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悬疑探案为叙事起点,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为贯穿性场景,通过讲述发生在不同文化、情景下的悬疑探案故事,让作品在充满悬疑、趣味性的同时,具备喜剧、冒险及文化等多种叙事风格,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强辨识度的“唐探宇宙”IP。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叙事场景等角度对“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创作经验、技巧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把握“唐探宇宙IP”的叙事主题、人物塑造和多元主旨,也为我国电影类型创作及超越提供了借鉴范本。
一、叙事学理论与“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概述
语言学家巴尔特认为:“叙事是由结构语言、图像、姿态等要素以井然有序的混合方法构成的产物。”[1]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科学,起源于结构主义叙事,主要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来解读叙事作品的技巧。电影是以影像形式,将各种在时空、因果关联上有联系符号的生动再现,作为引导观众体会叙事文本的艺术形式,叙事学理论有助于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作品的文化本质和艺术美学。导演陈思诚通过类型开拓、叙事演进,不断丰富“唐探宇宙”的叙事元素,充分挖掘类型电影的叙事潜力,不仅成功实现“受众破圈”,也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唐探”IP。利用叙事学理论对其作品的叙事技巧进行研究,将为观众理解“唐探宇宙”的叙事逻辑提供合理框架。
(一)叙事学理论解读
1928年,俄罗斯文学家弗·雅·普罗普创作的《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研究的基础之作,该书通过语言学的范式来解读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打破了传统依據人物、主题对童话故事进行分类的方法,提出故事的基本单位并非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具有的“功能”。[2]1969年,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结合俄国形式主义第一次在《〈十日谈〉语法》中正式提出了“叙事学”概念,认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是主要研究叙事本质、形式及功能的理论体系,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的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3]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对文本的叙事结构、叙事语态、叙事主体和叙事视角等内容进行研究。后经典叙事学理论通过与哲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理论体系。[4]电影叙事学是文学叙事学向电影艺术领域的延伸,通过以电影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以及视点与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形成了叙事话语研究与叙事结构研究两大类观点。在电影作品中,叙事并非对现实内容进行简单再现,而是通过采用筛选、重构、简化和变形等一系列艺术创作手段,重新构建叙事逻辑,从而形成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解释框架。
(二)“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概述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主人公一直由海外漂泊者唐仁、国内刑警学院秦风组成的“探案小组”担任,主要讲述了两人从泰国曼谷到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三地唐人街的探案故事。经过数年创作,“唐人街探案”系列以三部电影、一部网剧和动画片构建起了“唐人街探案”世界。2015年12月31日,陈思诚执导的电影《唐人街探案》正式上映,该片凭借严谨的叙事逻辑、侦探推理的叙事内核以及趣味幽默的喜剧元素,在获得良好口碑的同时,内地票房收入累计8.23亿元。2018年2月16日,《唐人街探案2》上映,该片作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第二部电影,通过对悬疑、侦探、动作、喜剧及冒险等元素进行糅合,以扎实的推理故事结构、持续翻转的推理剧情,内地票房高达33.97亿元。2021年2月12日,电影《唐人街探案3》继续采用“喜剧+推理”的叙事结构,通过更新创作手法,使用新的叙事元素,进一步获得观众认可,仅内地票房就达到45.23亿元。①2020年1月,由陈思诚监制,邱泽、张钧甯等人主演的《唐人街探案》网剧正式上映。同年11月,基于“唐探宇宙”改编的网络动画片《唐人街探案》正式开拍。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案中案”的套层叙事结构为基础,通过淡化戏剧冲突,以自圆其说的“烧脑”悬疑情节,减少了凶案的残酷性,并以游戏的奇妙娱乐叙事方式,实现关切现实的叙事目的,成功收获了大量受众群体。类型化是我国当代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唐人街探案”作为以探案悬疑为“标签”的系列电影,并没有陷入“推理解谜”的叙事重心,而是以烧脑剧情为基础,通过设置稳定的人物结构,不断创新叙事形式,杂糅喜剧、文化、社会等多元主题,最终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实现“趣味形式,写实表达”的叙事效果。
二、叙事学理论视域下“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主题类型
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叙事理论体系中,提出叙事是包含故事、情节及样式的系统,并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一书中,指出类型影片是观众及电影创作者通过熟悉的叙事惯例可以识别的各种电影形态。[5]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电影类型持续丰富,通过混杂、嫁接,增加类型属性,设计稳定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确保叙事系统与审美理念实现稳定表达。“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狂欢喜剧为主基调,通过采用推理、悬疑、动作等类型化叙事策略,使用“多义性文本”,吸引大量喜欢喜剧、推理、探案、动作及冒险等观众群体,在实现受众群体成功“破圈”的同时,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唐探IP”。
(一)叙事视角:多元视角的复合呈现
法国经典叙述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划分为全知全能视角、人物有限视角、纯客观视角及复合视角。[6]叙事视角是电影作品或叙事文本看待世界的方式、角度,也是观众接触、了解的“界面”。创作者通过使用相关表现方式,使观众能够透过相关角度,更好地观察、了解其中的人物、事件及叙事情境。[7]从叙事学理论看,“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从复合、多元的叙事视角切入,增加了影片叙事内容的层次性、叙事活动的条理性,不仅使观众获得“沉浸式”具身体验,也让观众从多元视角了解“探案”过程。从叙事视角看,“唐探”系列电影基本上都采用人物有限与全知全能视角,通过突破悬疑探案类型影片的书写定式,增加叙事文本的内容深度与趣味生机。唐探中的“解谜者”秦风,被赋予“观察者”的叙事身份,具有选择性“全知视角”,其通过展现合理、缜密的逻辑推理,生动还原整个事件,并将观众成功带入故事空间。而唐仁则以“见证人”的旁观视角,参与到整个案件真相的探寻过程。当秦风完成探案过程后,“唐探小组”成员则放弃自己原有的理解与观察,以“体验者”的视角共同复原整个案件过程,不仅生动揭示影片相关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让观众从多元视角反复观察故事文本,获得更加丰富的观赏体验。
(二)叙事场景:文化拼贴与剧情推进的框架建立
叙事学理论认为,场景作为叙述内容,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也推动事件发展进程,讲述人物关系变化,凸显叙事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意义。[8]“叙事场景指的是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9]电影艺术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场景,既为观众呈现细致、深刻的审美元素,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意蕴。将叙事场景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对叙事场景进行恰当处理,是“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取得较好票房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将镜头、叙事目的与场景设计有机融合,使观众情绪与情节推进实现有效衔接。以电影《唐人街探案3》为例,在“涩谷十字路口”场景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搭景拍摄、实景偷拍相结合的拍摄手法,将“撒钱”这一重要故事情节融入其中,有效避免了“我有钱式”的夸张表达。在“龙Q馆”的场景处理中,通过将人物设计与叙事空间相融合,不仅完成了场景展示,也在制造紧张叙事情节的同时,留下引人入胜的故事悬念。“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将叙事场景与文化场景进行“拼贴融合”,以文化聚合的方式,整合碎片化的空间元素,为东西方文化融合提供指引。在电影《唐人街探案》中,共有56处场景,其中有31处发生在唐人街,电影《唐人街探案2》有30处场景,其中7处发生在唐人街,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共有场景40处,其中3处发生在唐人街空间。“唐人街”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空间,作为异域文化下的中华文化空间,其中呈现的社区场景充满东方文化特色,不仅有效消除观众的陌生心理,也形成了新的沉浸式叙事场景。而影片中的功能场景、城市地标则充满了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特征,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了“我者”与“他者”的有机缝合。
(三)叙事主体:喜剧群像的集体建构
热拉尔·热奈特在《辞格三集》的《叙事话语》中,以《追忆逝水年华》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时间、语式和语态等角度,具体论述了叙事学的研究范畴,并提出叙事主体是文本中的叙事者。[10]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关键,通过塑造真实且具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既有助于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也为其美学表达提供了核心动力。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合理设置叙事人物,不仅有助于宏大叙事主题的细致表达,也能够打造可感可信的叙事语境。“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小人物的大情怀”为叙事基础,通过遵循现代探案影片的叙事模式,以叙事主体多元共存的形式,使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合理设计人物形象、人物身份,借助故事情节推进、精心设置意蕴场景,建构了立体、真实的人物性格。“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依据演员的人物身份、个人性格及演员之间的搭配关系来完成类型塑造,通过加入理性、思考等元素,丰富叙事内容的文化底蕴,而性格差异大、相对稳定的“唐探组合”成员,从人物性格设计到人物表现方式,都释放了丰富的喜剧性。
三、叙事学理论视域下“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超越创新
叙事活动始终贯穿于自我表达与社会互动之中,不仅是塑造自我身份的途径,也是生活秩序、自我身份在语言上的动态展现。“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通过将悬疑、冒险等元素融入喜剧框架,不断迁移叙事场景,为观众呈现更加完整的視觉图景,在有效回应观众期待的同时,实现了多元类型“融为一体”的叙事超越。
(一)线性叙事与套层结构穿插的结构创新
符号学认为结构是叙事文本的形式建构,意义存在于结构中。美国电影编剧理论家悉德·菲尔德认为电影剧本的戏剧性结构是指:“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或事件按照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结局”。[11]电影作品的叙事意义需要借助不同叙事结构进行表达,通过设置鲜活人物、设计合理情节,结合连缀场景,在打破线性结构的同时,使文化空间与精神空间以复杂交织的方式形成纵深结构,不仅有效隐喻了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真实人性的深度理解,也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艺术空间。[12]“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并没有拘泥于某一类结构定式,而是综合不同叙事结构的优点,通过采用寻找凶手、回忆并分析案情两条相对独立、明确的线性叙事结构,增加了叙事内容的可读性。“唐探小组”成员主要使用“探案”这一主线的交替性叙事结构,而其他人物则遵循线性叙事与套层结构穿插的叙事结构,在实现喜剧、趣味表达的同时,强化了跨文化、跨媒介的融合叙事特征。以电影《唐人街探案2》为例,通过以纽约唐人街教父“七叔”孙子被杀害作为叙事起因,以唐仁和秦风共同组成的“唐探小组”与各地名侦探一起试图找寻真相、查找真凶为叙事主线,围绕查找凶手过程,讲述接二连三的凶杀案,讲述女警陈英对侦探的帮助,以及陈英与机车队、当地黑帮的冲突等一系列故事内容,通过将两类叙事结构相融合,在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逻辑推理结构中,成功找到凶手,从而揭示真实人性。
(二)叙事语言与多元主题的表达创新
类型融合推动了喜剧亚类型的发展,使喜剧在亚类型杂糅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更新。主题是电影叙事的核心,对叙事主题及创作意图进行深刻表达,既是创作者的自主追求,也是确保观众理解影片叙事内容的关键。[13]学者周粟在《从“类型融合”走向“新类型”的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一文中对21世纪国产喜剧电影在类型“进化”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类型互渗契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并为本土化改造创造了条件。[14]“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将解谜、推理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融入具体社会情境,既关注“探案”过程的表述,又将创作视角对准相关案件背后反映的社会议题,为观众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鲜活的认知视角。例如,在《唐人街探案3》的开篇部分,通过使用《礼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电影媒介的形式来思考理想社会,表达中国文化要面向世界,要被世界认同的观点。而日本唐人街的文化背景则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共存的鲜活体现,通过选择茶道、密室难题等文化元素,生动表达了文化融合的叙事主题。陈思诚自《唐人街探案3》上映后,就转型监制,由其他导演继续使用新的创作语言和创作思维来叙述“唐探宇宙”,实现了新语境下“唐探”IP的再开拓。“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通过构建开放型叙事空间,不断延展叙事场景,从多维度、多层面挖掘叙事文本的主题意蕴,使叙事主题实现具象表达,塑造了有思想深度、多元审美的文本载体。
(三)受众期待与接受美学的逻辑创新
“一个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已经预先决定了他的阅读结果——审美认识和理解的方向,虽然这同时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性质、特点。”[15]在受众主导的审美语境下,开发具有强大IP的系列电影作品,需要以受众审美期待为基础,既要保留以往该系列电影的创作范式、创作技巧,回应受众的定向期待,也要综合考虑受众新的审美需求,通过丰富叙事场景,拓展故事主题,实现受众多元期待与接受美学的有机融合。“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取得的票房号召力与社会影响力建立在影片始终以受众审美为导向,通过持续创新叙事场景、呈现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保持了“唐人街探案”IP生命力。“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先后到泰国、美国及日本等地唐人街取景,通过使用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易于大众接受、理解的文化元素,不仅鲜明体现了影片“天马行空”的喜剧风格,也借助广角镜头让观众获得强烈的视觉代入感,从而减少对异域文化的误解。同时,“唐人街探案”每部影片在丰富悬疑、推理元素的同时,都在更换人物,不仅更好回应了观众对不同文化环境下探案故事的期待视野,也使观众将个人情绪带入探案过程,始终处于“唐探宇宙IP”的冲突情节与喜剧情境之中。
(四)谜题叙事与场景元素的内容创新
谜题电影通过将叙事重心放在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过程中,采用与智力游戏解谜过程相近的叙事模式,以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极具冲击感的视听手段,构建起“案件发生—推理解谜—成功破案”的叙事空间。[16]“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合家欢式”叙事框架为基础,以受众审美偏好为导向,通过杂糅喜剧、探案、谜题、幻想等叙事元素,不断超越前作叙事类型,打造了“贺岁喜剧+侦探推理”的系列IP。“唐人街”作为“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发生空间、叙事元素和片名,通过将其作为特殊的电影语言符号,不仅直接、有效地触发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认知,也赋予影片新的、额外的趣味内容。从泰国唐人街、美国唐人街到日本唐人街,虽然影片的叙事情境在持续不断地演变,但是,极具辨识度的“叙事场景”,不仅让观众获得与悬疑喜剧电影共享的观赏体验,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诠释的全新文化趣味。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通过将“本格推理”等具有明显日本文化特征的元素融入其中,演绎了新的解谜逻辑。该系列电影通过以受众多元期待为创作导向,以接受美学为核心,通过对“探案”故事的发展场景、故事内容进行“陌生化”处理,不断增加新的审美元素,不仅让观众保持对“唐探”系列的观影热情,也使其获得陌生但又亲切的观赏体验,保持了“唐探”系列电影的生命力。
结语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悬念、“反转”剧情为主基调,通过不断嫁接、混杂其他类型元素,在丰富叙事层次、创新表现手法的同时,与多媒介、跨文化共生,形成了以逐步揭开悬念为叙事逻辑,多元叙事风格混杂的“悬疑宇宙”。该系列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没有遵循其他电影的商业模式,而是以受众偏好、大众审美的方式来建构叙事空间,通过将侦探推理与喜剧相融合,塑造生动、丰富且充满喜感的人物形象,营造充满戏剧冲突的叙事场景,创设了契合大众期待的主题类型,在主题深化、叙事结构和类型杂糅等方面实现了创新超越,为我国电影IP塑造提供了有效启示。
①数据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EB/OL].(2024-02-15)[2024-02-15].https://piaofang.maoyan.com/dashboard.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
[2][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33.
[3][法]茨维坦·托多洛夫.奇幻文学导论[M].方芳,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35.
[4]尹一伊.作为文本空间的“电影宇宙”:故事世界与跨媒介叙事[ J ].艺术评论,2021(06):79-93.
[5][美]大卫·波德维尔,[美]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術: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176.
[6][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5.
[7]熊芳.隐匿、现身与常居:网络电影中的“叙述者”类型研究[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1):
113-118.
[8]唐俊.对VR纪录片“互动叙事”的冷思考——基于互动叙事学和媒介伦理视角[ J ].中国电视,2021(06):89-93.
[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6.
[10]申富英.论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概念建构、理论建构及批评实践价值[ J ].外国文学,2022(01):126-134.
[11][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修订版)[M].钟大丰,鲍玉珩,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43.
[12]赵明,黎学锐.结构主义视域下剧情类体育电影的叙事结构及情感表达——以《了不起的老爸》为例[ J ].
电影评介,2022(16):43-46.
[13]焦俊波,于振懿.结构·视角·符号:电视理论节目的多维叙事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例[ J ].
未来传播,2022(05):20-26.
[14]周粟.从“类型融合”走向“新类型”的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 J ].中国文艺评论,2021(09):67-79.
[15]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92.
[16]李杨.故事形态学与电影文本分析结合的价值与困难:形式主义与普洛普叙事学的电影应用[ J ].电影评介,
2023(0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