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影子戏的视觉艺术特征

2024-05-28 15:48:49王著伍英鹰
艺术大观 2024年6期
关键词:衡山影子色彩

王著?伍英鹰

摘 要:为了解决目前衡山影子戏专业人才缺失、影型道具的特征与价值挖掘深度不足等问题,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物考证与案例分析对衡山影子戏艺术特征进行探析,从造型艺术、雕刻工艺、色彩表现这三个方面解读衡山影子戏的艺术特征。结合现阶段衡山影子戏发展概况,探索衡山影子戲地域性的独特魅力,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

关键词:衡山影子戏;艺术特征;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03

影子戏在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衡山影子戏作为我国影子戏的分支,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经过代代相传,融合创新,2008年衡山影子戏整合为皮影戏(湖南皮影戏),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目前,国内关于衡山影子戏研究中,刘田心率先在《衡东(衡山)影戏略论》(2006)中对衡山影子戏唱词、剧本、造型做了浅析,为衡山影子戏各方面研究提供参考。随后十几年中,有不少学者从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分析音乐与唱腔、如何传承创新等方面研究了衡山影子戏。但现有研究中,对衡山影子戏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与此同时,伴随新兴事物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以及衡山人口老龄化使得部分技艺面临失传危机,这项古老的艺术正遭受考验。通过系统剖析衡山影子戏的艺术特色,挖掘衡山影子戏地域性魅力,为衡山影子戏当代发展提供灵感,探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一、衡山影子戏概述

衡山影子戏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演形式主要以“一套锣鼓一人打,一台菩萨一人耍”的双人合作形式为主,俗称二人班。具体呈现形式为双人坐于白色幕布后方,一人在前操纵影偶,一人在后奏乐,通过光影表现影型,使用地方语言表演曲目,深受群众喜爱。衡阳市衡山县福田铺乡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皮影)之乡”。

衡山影子戏历史悠久,具体可分为起源初期、发展阶段、璀璨阶段与当代现状这几个阶段。

衡山影子戏起源初期约在千年之前。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追溯于清朝年间,衡山福田村农民彭凤举在外学艺归来,创办了影子戏的民间组织“老龙会”,开创了衡山影子戏的先河[1]。另一种是地理因素,由于衡山依山傍水,在沿河一带群众喜白天驾船,在夜晚众舟相聚,手持渔鼓边说边唱。而只有渔鼓表演单调乏味,人们便以纸为材料做成人形,配以音乐表演,逐渐演变成了影子戏。[3]第一种说法广为流传,而第二种说法符合地理与年代背景下人们所形成的生活习惯。起源初期,衡山影子戏表演的内容主要以祈愿为主。

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农民成为田地的主人,衡山影子戏来到了蓬勃阶段。影子戏开办了专业的补习班,成立了衡山县皮影艺术剧团,表演意义也从祈愿延伸到了娱乐层面。1957年,衡山皮影戏《草船借箭》被文化部调到北京参加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进行交流演出,蜚声国内外[4]。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文艺工作发展更为迅速,衡山影子戏也迎来了璀璨阶段。各位影子戏艺人整理制作各类影型道具,采取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传统戏三并举的演出原则排练剧目。1984年,衡山县福田公社成立了影子戏艺人理事会。2000年,福田铺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皮影)之乡”[2]。

衡山影子戏从璀璨阶段后,经历了一定的起伏流传至今。在今天,衡山影子戏受到了科技、工业化的影响,一度被录影带、电视、电影、卡拉OK等新型娱乐形式所代替,流传度大大降低。再者,衡山县城大部分年轻人出城务工,忙于生计,影子戏在乡间无人问津。但与此同时,随着媒体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以及政府下发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政策,衡山皮影戏也重新受到城市群体的关注。在衡阳非遗文化馆中,衡山影子戏拥有单独的展区;在教育领域,不少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推进衡山影子戏进校园。

二、衡山影子戏的艺术特征

衡山影子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衡山县、衡东县和南岳区(衡东县、南岳区均由衡山县分出),在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中,衡山影子戏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造型方式、精致的雕刻技术,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表现也成了其艺术特征之一。

(一)独特的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在影子戏中十分关键,是衡量影子戏是否具有可观赏性、可收藏性的重要标尺之一。衡山影子戏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作出来的影型集形象性、审美性、独特性为一体,使得衡山影子戏展现出惊人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

1.追求和谐的造型形态

衡山影偶的造型形态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皮影“五分像”的造型,而是吸收了湖南皮影造型特点,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七分像”。相对“五分像”的面部造型而言,其影偶面部表现为追求准确的透视关系与面部比例的完美性,五官近大远小,空间感强。同时,人物的面部表情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展示,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型角色的心理和面部状态。

此外,影子戏作为动画的雏形,影偶能否生动、灵活地活动是影子戏戏剧成功的关键。“七分像”的影偶身体优点是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人物的身体轮廓。在影偶演出的过程中,大幅度的动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现,得以创造出和谐与美丽共存的剧目角色。

2.工笔画的造型技巧

工笔画是中国画技法类别中的一种,工笔人物画追求工整细致的线条表现,讲究写实与气韵并存。衡山影子戏影型吸收了中国工笔画的特点,其面部造型表现总体而言不同于北方皮影的夸张单纯,多以彩绘为主,极少雕刻,以线条勾勒五官,赋以晕染、渐变的色彩[5]。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五官造型。衡山影子戏影偶五官讲究透视比例,注重线条的韵律。不同的线条变化,可以展现不同影偶角色的性格特征,粗线条显刚,细线条显柔,总体可以体现影像角色的忠与奸,善与恶。另一方面是晕染成色。衡山影子戏影偶面部吸收了工笔画轻柔均匀的呈色技巧,为了增加立体感,其设色根据其人物面部骨骼与肌肉走向而定,用色鲜艳,如男女青年眼影、腮红以桃红色为主。艳丽的色彩可以保证利用光效透过幕布操纵影偶时,影偶成色鲜明,栩栩如生。

3.符号化的配饰元素

符号化的设计一般是指通过使用图像、物品、符号等标志性物质传达某种信息或者概念,在人物角色造型设计中尤为关键。衡山影子戏影型在造型设计中常用到符号化的配饰元素,强化影偶角色的个性,以便观众能更好地识别影偶角色身份,更快地理解影偶角色。按照衡山影子戏影偶符号化配饰的功能分类,大致可将其配饰元素分为以下两种。

一是能够表现影偶角色身份或特质的配饰设计。田野调查期间,湘兰民间艺术推广中心的陈永飞老师讲述自己制作的观赏类影型《白蛇传》,他为白素贞的头饰配上了特有的白蛇发卡,将许仙的双手动作设计为持有油纸伞这一特有道具。这种符号化的配饰造型能帮助观众在复杂的信息中迅速提取角色特质,使故事情节更流畅地发展。

二是能够建立影子戏故事背景和历史的配饰设计。在文物考证的过程中,衡阳非遗文化馆中《麻姑献寿》影型独具魅力。为了以有限的影型画面表现麻姑以灵芝酿酒祝寿的经典场景,影型“麻姑”的动态设计为手捧酒壶与寿桃,后有仙鹿相伴,尽可能展现出故事的背景。这种符号化的配饰点缀能够增加剧目中单个画面故事的深度,使画面更具可读性。

衡山影子戏影型在造型设计中符号化的配饰元素是其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突出影型角色的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和剧目,增强观众的共鸣。

(二)精湛的雕刻工艺

由于衡山地处我国南部,且物资相对一线城市而言较为匮乏,牛皮稀缺。久而久之,衡山影子戏造型材质演变成多以五层或七层的“壳纸”为主。衡山影子戏雕刻工艺吸收了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的精华[6],通过对纸的掌握以及雕刻技巧的灵活运用,影子戏匠人可以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影型,使衡山影子戏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光彩。

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便有了专门从事影子戏镂刻的工作者,称为“镞影人”。衡山影子戏影型精美细致,也离不开“推纸走刀”这一程序。

在刀具方面,衡山影子戏雕刻匠人几乎人人都攒有一套刀具。影子戏老艺人们一般都会自制刀具,现代传承人所用的刀具包括斜口刀、平刀、圆刀、花口刀等。各刀具分工讲究,斜口刀常用于刻制关节角落处以及曲折多变的纹样,也用于处理修整影型外轮廓;平刀一般用作刻制直线;圆刀可以刻制出精细规律的圆形花纹。

在雕刻方面,衡山影子戏讲究阴雕与阳雕相结合。“所谓阴雕就是雕成凹下去的花纹,不需填塞任何颜色,如身上的扣子、衣服皱纹、折线等,艺人们称阴雕为‘空花;阳雕则与阴雕相反,即凸出花纹,如龙袍上的龙、蟒袍上的爪、褶子上的花等,它必须用双层,中间夹有透明纸,用粘合剂或以针线缝合。”[3]相对于河南皮影的重彩绘少雕刻,阴雕与阳雕的巧妙结合使衡山影型“外简内繁”,其线条流畅的前提下,镂空部分复杂且精美,观赏性与装饰性并存。

衡山影子戏匠人的雕刻工作中,刀具与刻法中包含有序井然的章法,在设计与实践中融汇南方群众细致入微的特点,创作出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影型作品。

(三)象征性的色彩表现

衡山影子戏的色彩表现在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从最开始用材质本色色彩表现,演变成在土纸上用颜料赋彩,到现在衡山影子戏常以纸雕刻后粘贴彩色雪梨纸或玻璃纸,以达到色彩鲜艳的效果。更值得关注的是,衡山影子戏会根据人物性格和特征随类赋彩,形成自己特定的色彩程式。

1.人物形象的色彩表达

衡山影子戏表演中融合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风格,剧目风格轻快,所需角色不多,但同时也更加要求了影型角色呈现时要性格特征分明,具有独特的魅力。衡山影子戏色彩的表意作用,可以在展现其美感的同时,表明人物的身份特征。

在衡山影子戏演出中,由于融入戏剧文化,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服饰、色彩上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人物的身份设计人物服饰色彩,通常有上五色与下五色之分,上五色为红、绿、黄、黑、白,用来刻画上层阶级人物服饰;下五色为紫、粉、宝蓝、湖色、古铜色,用来表现下层阶级人物服饰。如在“皇帝”人物影型中,人物形象服饰会采用大量明黄、橙色的色彩,大红、青绿为点缀,这种配色也成了帝王影型的象征性色彩;在“花仙子”影型中,人物面部施以粉色淡彩,服饰多用红、粉、绿颜色装饰,外加大量白色的使用来表现衣服仙气飘飘的效果;在“土地公公”影型色彩中,影子戏匠人一改艳丽夺目的色彩设计,其脸部稍加赭石,以表现老人的皮肤质感;服饰多用淡蓝、浅紫、淡青、粉色。

衡山影子戏这一系列的色彩程式吸收了传统戏剧服饰用色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阶级规范,不同阶层不同服饰色彩搭配的规律性和象征性,便于人们能快速识别定义人物身份。

2.风俗习惯的色彩表达

衡山作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胜地,本身有很多具有地域性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如定期举行“南岳庙会”等,喜事和丧事也有当地文化的讲究,这些衡山的风俗习惯也与当地影子戏有所融合,不仅体现在衡山影子戏的唱词中,也体现在其色彩表现中。

在庙会庆典、新婚、寿辰等活动中,影子戏的表演者通常会选取较为轻松、欢快的戏剧主题,其整体舞美色彩的呈现也会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温暖、活泼的感觉,如英雄人物服饰设计多以红、橙、黄为主。除此之外,也常运用强烈色彩对比,使画面给人一种鲜艳夺目的感觉,制造灵动、俏皮的氛围。衡山县刘武阳所雕刻的“花旦”角色,运用了明黄和蓝色形成了色彩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在丧葬中,不少家庭也会邀请影子戏班前来演出,戏班通常会选取具有灰色、深蓝、黑色、白色、淡绿等色彩的道具或人物营造冷色调舞美,给人一种素雅悲痛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衡山影子戏影型色彩表现材质根据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而善用纸,而这种采用以纸为材料雕刻镂空后,再粘贴彩纸的处理方式给予了衡山影子戏服饰色彩设计更大的发挥空间。其色彩经过对比、调和等方式,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和风俗习惯,展现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

三、结束语

衡山影子戏凝聚了衡山各行各代艺人智慧的结晶,它千年的发展演变、深厚的文化底蕴、集和谐性、精美化、象征性为一体的造型艺术,使得它在众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璀璨夺目。针对衡山影子戏研究现状,探寻衡山影子戏的艺术特征,为挖掘衡山影子戏地域性的独特魅力提供参考价值。同时,作为民间艺术的衡山影子戏,也正在受到新时代的考验,实现衡山影子戏的活态传承,仍需各行各业结合实际开展更深入的工作,为其创造更优的生存环境,让衡山影子戏更好地走进新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多元的形式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衡山这项“非遗”即将登上央视《星光大道》[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819995715704264&wfr=spider&for=pc.

[2]王鐵新.浅谈衡山福田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29):36.

[3]向国政.衡山地方影子戏[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

[4]郑茜.失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调查[J].大众文艺,2012(04):206-207.

[5]左静.浅谈湖南皮影造型艺术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6(15):77-78.

[6]衡山影子戏入选非遗名录[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5/01-26/7003521.shtml.

猜你喜欢
衡山影子色彩
衡山独如飞
神奇的色彩(上)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读者(2016年20期)2016-10-09 09:42:34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
不可思议的影子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2:46:58
谁不在谁不在
衡山“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