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桉健
摘 要:大芦村古建筑群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大芦村古建筑群的遗产价值无疑是珍贵且独特的。其选址、平面布局、营造技艺等方面所蕴含的营建理念,是大芦村古建筑群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在人类社会快速全球化的今天,深度发掘大芦村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对于满足人们文化多样性、身份认同、精神补偿等需求的价值与功能。
关键词:大芦村古建筑群;营建理念;遗产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40
大芦村从明代中后期劳姓祖先迁居此地开始形成聚落,已经历450多年的风风雨雨。村中目前保留着明清时期传统乡土建筑群落共计10处,建筑群占地总面积22万多平方米,房屋总数逾900间,是目前广西区内传统建筑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古建筑群之一(图1)。
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芦村古建筑群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作为载体而言,大芦村古建筑群承载的不仅仅是大芦村先民遗留下来的历史,同时还有这些沧桑斑驳的砖瓦背后的营造技艺、建筑理念、民俗文化和精神追求等,而这些蕴藏在建筑背后的“无形之物”同样是大芦村古建筑群所散发的魅力之一。在当今人类社会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度发掘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身份认同、精神补偿等的需求。
1 大芦村的选址
关于大芦村的选址,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大致可以将其选址特点归纳为:①周边土地肥沃,适宜开垦农田。②与县城之间距离短,交通便利。③“没有风水格局所描绘的‘负阴抱阳理想宅居地,具体表现为没有高大案山可倚靠及面水,地势为丘陵坡地,河流在东面流过,芦苇丛生树木稀少。”①
根据大芦村村民们代代相传的口述记载,现今大芦村所在之地原本荒无人烟,大芦村劳氏一世祖劳经途经此处时,发现此处矮坡起伏平缓,形似卧牛,认为是风水佳地,遂定居于此。因此,大芦村的选址虽然没有“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但也由“眠牛地”之名体现出了风水学形势派中的形象理论。“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耕种文化中的图腾瑞兽,也是中国人勤劳、坚韧的象征。大芦村先民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所居之地与传统“牛”文化相联系,以此来赋予大芦村的土地及其住宅风水学说中的象征意义。
2 大芦村的整体平面布局
就大芦村的整体平面布局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已相当丰富。学者们总结归纳出大芦村在平面布局上“整体布局自由,局部规整”“无序性突出,空间较为丰富”②等特点,并更进一步提出了“(大芦村)村落布局制约因素相对较少,导致村落的总体布局较为自由”“大芦村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另一个原因是整个村落不是一次全部建成的,而是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和子孙辈考取功名、加官晋爵和晋升后而逐步扩展建造的”③等大芦村平面布局特点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造成大芦村平面布局形成“无序性突出”特点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各组古宅院落各自营建的优先级,是高于整个村落的营建规划的。各组古建筑群在营建设计之时,都充分地考虑了当时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每一座都能实现居住、祭祀、防御、通行等功能,不需要配合或迁就任何其他建筑物而只需考虑自身的朝向、位置、规模等因素。大芦村的整个村落是在此基础之上自然形成的,并没有经过相应的规划。这一点,从每座古建筑群都有着自己防御炮楼,能自成体系抵御入侵,而全村却没有围墙、外围的防御工事这一点上也能反映出来。
3 大芦村古建筑群的营建特点
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中国古人营建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芦村古建筑群包括一座祠堂和九座民居院落。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而言,在建筑遗产本身之外,组成大芦村古建筑群周围环境的池塘、树木、道路、地形地貌等与古建筑群一起共同体现了大芦村先民的营建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样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因此,将它们视为一个整體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探讨大芦村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与遗产价值的应有之义。在充分考量其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大芦村古建筑群的营建特点如下:
3.1 以人工营建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
陆琦在《广府民居》中对广府地区聚落的立村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归结为“近田、近水、近山、近交通”。根据大芦村的地形地貌,大芦村只符合“近田”和“近交通”两个特征,但是大芦村先民通过人工营建的方式,创造出了“近水”和“近山”的村落特征。
“近水”是大芦村先民在营建大芦村过程中,通过在原本坡地之间的低矮处开挖人工池塘的方式来实现的。从营建设计的角度来说,大芦村古建筑群的人工池塘是大芦村民传统认知中的“风水池”,体现了明显的风水学理念。首先,在大芦村古建筑群中,镬耳楼、三达堂、双庆堂、富春园、蟠龙堂、劳克中公祠都有“面水”的特征(劳克中公祠前的水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填平),反映了风水学形势派“面水而居”的营建理念。其次,村中最大的风水池—榕树塘在营建时,被大芦村先民有意修筑成葫芦或仙桃造型,同样也体现了风水学形势派中的形象理论。
“近山”则是通过人工种植树木的方式,以树喻山,实现住宅背后有“靠山”的风水学理念。在大芦村镬耳楼背后,劳氏家族先民栽种了七棵高大的榕树,“屋后山七棵荜树(榕树的一种,荜即笔也,喻义文章显世)按北斗七星形栽种,同时高耸的荜树也可补屋宅后靠低之不足,有道是‘一树顶三山,七树如同二十一个山峦”④。
3.2 追求完备齐全的建筑功能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修建的。从总体上来说,“传统的民居建筑蕴含着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双重功能:物质方面的功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需求;精神方面的功能传达民族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⑤。大芦村古建筑群是保存至今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表达出力求完备齐全的建筑功能的营建理念,体现在居住、祭祀、娱乐、交通和防御五个方面。
3.2.1 居住功能
大芦村古建筑群是大芦村劳氏族人遗留下来的家族宅院,除了其中的劳克中公祠堂外,其余九座建筑群都为宅院的主人提供居住的功能,这是大芦村古建筑群成为旅游景区之前的首要核心功能。至今,这些古老的宅院依然发挥着这一功能。
3.2.2 祭祀功能
大芦村古建筑群是典型的岭南地区“祠宅合一”的家族院落。院落主体建筑的“头座”(即最后一进建筑)是用以祭祀祖先或神明的场所,被称为“祖公厅”或“神厅”。虽然大芦村古建筑群已经不再是大芦村劳氏家族的私产,但是这些祖公厅和神厅的功能从建成至今从未改变,如今依旧是村中劳姓族人的祭祀场所。此外,除了祭祀功能,大芦村古建筑群的祖公厅及其前部的天井在历史上还兼具宗族议事厅和家族法庭的功能。
3.2.3 娱乐功能
大芦村古建筑群在历史上作为劳氏家族的住宅,为其族人提供了娱乐活动的功能。如镬耳楼的倒朝厅,在有喜事之时,劳氏族人会雇乐班在此进行演奏;而东园前部宽阔的前地坪“跑马地”,更是会在劳氏家族的喜庆之日上演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
3.2.4 交通功能
大芦村古建筑群作为宅院,由于其庞大的建筑体量,拥有着一定的交通功能。古建筑群内窄小的通道和廊道使古建筑院落内各自不同功能的区域可以有机联系起来。在日照和降雨都相对强烈的岭南地区,人们穿行于这些通道和廊道之间,能够“日晒时有瓦遮头,下雨时过屋身不湿”。
3.2.5 防御功能
作为庞大的家族宅院,大芦村古建筑群拥有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这对于宅院内劳氏族人的人身安全和财富安全来说都是最直接有力的保障。大芦村古建筑群都由廊屋和围墙合围成对内开敞、对外封闭的平面布局特点,同时配合拥有视野制高点的坚固炮楼,使大芦村古建筑群能有效抵御外来强盗匪徒的侵扰。
3.3 通过宅院正门的设计实现“聚风藏气”
劳氏先民在营建大芦村古建筑群时,对于宅院的正门朝向和位置是十分讲究的。因此目前可以看到大芦村古建筑群的正门多为侧开的形式。“风水学说认为大门是宅院的‘气口,关系到一家人的吉凶祸福。”⑥大芦村古建筑群中除了富春园、蟠龙堂和劳克中公祠堂外,其余宅院都选择正门侧开。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门朝向与建筑群主体建筑朝向不同,另一种是正门与建筑群主体朝向相同,但是位置上偏离中轴线。而大门正开的三座院落里,除了克中公祠是单纯祭祀功能的建筑外,富春园和蟠龙堂作为家族宅院,其大门内都设置了屏风门,利用屏风门使外界与建筑群内部形成“气场”隔断,实现风水学概念上的“聚风藏气”。
3.4 “祠宅合一”与“神祖分祭”
“祠宅合一”是大芦村古建筑群建筑功能完备性的外在表现之一,也是大芦村先民宗法观念的体现。从大芦村的整个村庄布局来看,全村并没有一座劳氏族人的全族祠堂,唯一的一座祠堂是村中的劳克中公祠堂,而“克中公”(大芦村劳氏六世祖劳协一,字克中)是大芦村劳氏长房系四美堂一脉的先祖,因此劳克中公祠仅受四美堂一脉的祭拜香火,并非全村的礼制中心。而村中的各个古建筑群都有自己的“祖公厅”用以祭祀先祖,祠堂和住宅处于同一座院落当中。每一组院落的祖公厅只祭祀本脉的先祖,而镬耳楼的祖公厅作为大芦村劳氏家族的全族祠堂,是全村真正意义上的礼制中心。每年春秋二祭以及大年初一,大芦村劳氏族人都要先汇集于镬耳楼祖公厅之内,各堂先行拜祭全族先祖,然后再回各堂祖公厅拜祭本脉先祖。例如,杉木园一脉的劳氏族人,在大年初一祭祖之时,需要先回祖屋与大芦村其他劳氏族人一同先行拜祭大芦劳氏的开基先祖们,然后到三达堂中拜祭大芦劳氏的二房系先祖,最后才回到杉木园中祭拜本堂(即杉木堂)的先祖。如此的祭拜顺序,在大芦村中延续数百年至今,从未改变。
在宗法观念和民间信仰的影响下,大芦村劳氏族人往往会分开祭祀神明和祖先。这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村中营建规格最高的镬耳楼和三达堂为“二五布局”结构(即两条轴线各五进建筑),有着主、辅屋两条中轴线,与主屋建筑最后一进作为“祖公厅”所相对应的,是辅屋建筑的最后一进作为“神厅”。“祖公厅”对应祖先,而“神厅”则对应神明。祭祀时先往“祖公厅”祭祖,然后再往“神厅”祭祀神明。而其余的大芦村古建筑群,由于只有一条中轴线,则不可避免神祖合祭。此时的厅内布置则是祖先神主靠前而神明居后,反映了大芦村劳氏族人的信仰阶序。
3.5 构思巧妙的“纳水藏财”营建设计
关于大芦村古建筑群所蕴含的楹联文化、儒家文化、耕读文化、伦理观念、宗法观念等多种传统文化和理念,目前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其他中国传统建筑群一样,大芦村古建筑群通过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如灰塑、柱础、壁画、楹联、匾额、门窗、梁柱等来表达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营建者们的精神追求。
其中,对于“藏财纳水”的风水学理念,大芦村古建筑群中有一处建筑构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镬耳楼和三达堂的“官厅”。镬耳楼和三达堂的第二进建筑“官厅”在形制上属于“勾连搭”结构,并同时兼具“一殿一卷”和“带抱厦”的营建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中“勾连搭”结构的功能主要是在不增加建筑物梁架体量的前提下可以扩展建筑的进深,从而达到增大建筑面积的效果。而镬耳楼和三达堂官厅使用“勾连搭”结构,则明显不是出于增加建筑物进深的实用目的。就镬耳楼官厅而言,其“勾连搭”结构所增加的建筑物为官廳的前廊,而这道前廊的进深仅为0.8米,无法做到有效增加官厅进深的效果。因此,镬耳楼官厅建筑的“勾连搭”结构是为了实现风水学中“纳水藏财”理念而刻意为之的。
镬耳楼官厅的主体建筑与前廊连接处被巧妙地设计成一道集水槽,同时将两部分建筑连接处的廊柱建造成中空柱体。下雨时,雨水会沿着集水槽流入柱体之内,并沿着庭院内的排水暗渠流至村中的风水池—榕树塘,从而实现“只见水来,不见水去”⑦的风水学建筑理念(图2、图3)。
镬耳楼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营建过程,“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县儒学庠生劳经携妻儿迁居于大芦村并着手建造镬耳楼……至崇祯十四年(1641),将房屋前门楼和主屋第二进(官厅)的封火墙建成镬耳状或明朝官帽状而得名‘镬耳楼。”⑧因此可以推测此“勾连搭”结构及“官厅”前廊可能是在1641年的这一次改建中营造的。这一利用建筑柱体实现风水学“纳水藏财”观念的营建设计构思精巧、别具特色,是我国古代风水学营建理念的精彩实例,也是大芦村先民建筑智慧的结晶。
4 结语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芦村和大芦村古建筑群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其选址、平面布局、人文环境以及隐藏在建筑遗产背后的营建理念,人们能看到这片土地上数百年来的风水理论、祭祀习俗、风俗观念等文化内涵。
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珍贵遗产价值的乡土建筑遗产,大芦村古建筑群无疑是非常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在当今这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里,“人们通过遗产来保持、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⑨。蕴含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大芦村古建筑群,在人们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下,必将更好地发挥其对于满足人们文化多样性、身份认同、精神补偿等需求的价值与功能。
注释
①⑦黎勇.关于大芦村古建筑群景观的风水文化探讨[J].建筑技艺,2009(10):112-117.
②李宗倍.广府文化背景下珠三角与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③④莫贤发.广西灵山县大芦村及其民居建筑特征探析[J].美术文献,2018(5):133-136.
⑤⑥雷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⑧莫贤发.广西灵山县大芦村的发展过程探析[J].美术文献,2018(6):135-137.
⑨郭立新.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C]//周大鸣,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