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艳
摘 要:文化遗产蕴藏着探究中华文明的密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普及公众考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公众了解考古、走进遗产搭建了平台。但是文化遗产和大众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如何让考古事业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文章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公众考古发展的资源优势,探索文化遗产公众考古发展路径,提出通过融入数字化保护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培育研学教育品牌等方式提升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识,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公众考古;汉魏洛阳故城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42
0 引言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已逾百年。中国几代考古人从城郭、石窟、墓穴等文化遗产及出土器物中探究中华文明的密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考古让我们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公众考古是公众最直接、最有效参与和认知考古成果的途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汉魏洛阳故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洛阳五大都城的中心位置,遺址保存完整,文化代表性强,经历了60多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炼建中立极都城建筑形制、灿烂的汉魏文化、多民族统一大融合等文化符号,具有发展公众考古的资源禀赋。发展公众考古事业对凸显汉魏洛阳故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域优势、促进黄河文化传承、推动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汉魏洛阳故城公众考古资源分析
1.1 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价值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古代都城遗址中面积最大、地下遗存最为丰富、格局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核心地区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是我国古代早中期都城遗址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三重城圈格局,首创的城市中轴线概念、里坊区制度,规模宏大的太学以及灵台、辟雍、明堂等礼制建筑,广为后世沿用。建中立极思想的确立,城市布局和宫室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对后世特别是隋唐以降至明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远播到东亚日本、韩国等国。
1961年,汉魏洛阳故城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0月,汉魏洛阳故城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2 汉魏洛阳故城资源现状
汉魏洛阳故城考古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所汉魏城工作队承担。目前发掘工作已进行了60多年,基本查清了汉魏洛阳故城的城市沿革、布局,保存有各个时期的城墙、城门、道路、宫殿、衙署、礼仪、佛寺、市场、手工业作坊、墓葬等各类遗址,出土了建筑构件、生活器具、佛教造像、随葬明器等各类遗物①。由于面积广大,遗迹遗址点众多,经过60多年的考古勘察发掘,考古发掘面积已达10万平方米,但仅占遗址保护范围的千分之一。为了厘清这座都城遗址的城市演变历史和城市格局,未来还需要长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由洛阳市文物局所属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承担。近年来已完成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展示,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宫城一、二、三号门遗址保护展示,内城西南角城墙保护展示,铜驼大街北段保护展示,西阳门大街保护展示,内城东北角城墙保护展示,内城西城墙保护展示,东、西城墙近洛河段保护展示等②。制定颁布了《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遗址公园管理面积约2500亩(1亩约为666.7平方米),且全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园区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及主要遗址点设导览说明。推出微信导览程序“一城阅千年”,公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导航、VR全景导览、语音讲解等服务。
洛阳市已启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博物馆选址位于内城西城墙西侧,规划用地约14.78万平方千米,总建筑规模约2.9万平方米,投资约5.68亿元,将建设集展览展示、考古研究、研学、文创与游客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遗址博物馆。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并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预计2024年10月建成开放。
2 汉魏洛阳故城发展公众考古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汉魏洛阳故城注重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生态修复,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较好维护。但遗址公园主要展示内容为遗址遗迹及遗址整体格局,展示手段相对单一,体验性项目缺乏,使遗址公园整体观赏性较弱,在公众考古普及、体验项目策划、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空白。由于遗址公园管理单位的性质,在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在维持日常工作运转下,专职从事公众考古项目策划和遗产宣传推广的人员数量较少,由此也造成汉魏洛阳故城公众知晓度偏低。在国内用户较多的搜索引擎百度、360搜索和移动端的头条、抖音App中,关键词“汉魏”“汉魏故城”“汉魏洛阳故城”的搜索频次相对较低。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资金来源为国家和省、市两级政府,以国家资金为主,公园土地租用及日常运转经费全部依靠地方财政供给。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使遗址公园在用地保障、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研学品牌打造、数字化展示手段应用上缺乏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和资本金引入,世界遗产核心保护区内城区域整体大环境改善上困难较大,目前还只能从点到面逐步开展。
虽然文物部门多年宣传引导,但遗产地周边村民文保意识依然薄弱,遗址保护的主动性欠缺。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民生项目与遗址保护的冲突没有合理有效地处置审批流程;另一方面周边村镇居民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农业收入和劳动力输出,世界遗产对遗产地周边发展的带动力发挥不足。村民参与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特色文旅产业积极性不高、办法不多,缺乏带头引路人,世界遗产区位优势未得以突显。
3 汉魏洛阳故城发展公众考古的机遇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是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要片区。2021年国家“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公布,洛阳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邙山陵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等包含在内。在洛阳的城市名片中,“五都荟洛”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博事业迎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期,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经历了初期的业内治学发展为全民参与的社会事业。这些年来,洛阳在遗产保护新形态上积极探索,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和旧城改造,逐渐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保护利用之路,为全国提供生动的洛阳案例、洛阳经验,洛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也为汉魏洛阳故城发展公众考古培养了一大批受众群体。
汉魏洛阳故城近些年也在公众考古项目策划上不断尝试,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上车开讲—87路汉魏洛阳故城文旅专线上的汉魏故事”志愿者特色讲解活动荣获2021年度中国文物报联合国家文物局举办的首届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2022年,举行显阳殿、千秋门考古新发现和宫城区魏晋大型水利设施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③,以及宫城区大型仓窖遗址考古新發现,同步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新华社、央视、河南日报、洛阳广电融媒、洛报融媒等主流媒体和国内其他媒体给予报道。
4 汉魏洛阳故城公众考古发展路径
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融入现代生活,是融合了考古、遗址保护、周边环境、民生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公园。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遗址参观环境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完善、遗址博物馆建设、特色研学活动开展、公众考古普及、遗产地周边村镇协同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就汉魏洛阳故城资源现状来看,应借力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热点,策划实施一批公众考古活动,着力提高公众知晓度、遗产关注度和文旅融合能力,探索遗址保护与民生需求之间矛盾的破解途径,寻找适应自身特质的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
4.1 建立事业型公众考古志愿团队
志愿者是活跃在各个文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群体,在弥补文博单位人力资源不足、协助文博单位开展社教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者多由文博单位宣教部门负责,所以志愿者多从事讲解、社教、咨询、秩序维护等服务性工作。现代志愿者从事志愿行动的内驱力已不仅仅是提供义务服务,更多是“在社会驱动力影响下,通过志愿者服务行为实现自我提升与完善,并表达亲社会情感的心理倾向性”④。服务型志愿行动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公众考古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完全可以融合志愿者心理诉求进行多元化的志愿行动项目设计,甚至参与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的顶层设计。例如,依托本地高校的相关专业(如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洛阳师院历史文化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兴趣社团、民间兴趣团体、研学机构,根据课程安排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遗址公园考古资源,指导他们进行遗址公众考古的项目策划、组织实施以及项目本体、活动内容的媒体传播,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在志愿者心中建立长期有效的内驱系统,使其行为能够稳定、持久”⑤。
4.2 “遗址+教育”融合,重视公众考古项目设计
规划公众考古教育和研学基地,打造“汉魏洛阳”公众考古品牌,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通过组织兴趣社团、开展数字化体验项目、建设公众考古营地、模拟考古体验等方式开展公众考古。充分利用汉魏洛阳故城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开发特色公众考古项目,如:在春种、秋收等时间节点联合中小学校学生到遗址区开展春种、秋收耕种体验;与天文社团合作建立观星站,观察拍摄天体,带入天文考古的概念;与摄影机构合作,在遗址区建立基地拍摄古风专题;与亲子社团合作举办周末市场活动,模拟汉魏“大市”;与演剧社合作编排与遗址相关的短剧,并进行实景拍摄和演绎;与读书社举办遗址考察、实景读书活动;与房车野营爱好者合作开展遗址宿营活动,辅以天幕晚会、观星、赏月、摄影、剧本杀等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各类竞赛也是吸引公众走进遗址的有效策略,如遗址摄影赛、短视频赛、无人机竞速赛与花式表演赛等。
4.3 优化遗址游线,丰富公众考古内容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非建城区,保护面积大,宫城核心区考古发掘仍在进行,遗址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汉魏洛阳故城自西周建城,历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几代都城建设,建城史长达1600年,建都史长达540余年,历史事件波澜壮阔,历史人物风起云涌,为公众考古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遗址展示内容不能局限于门址、宫殿、道路体系,还应该充分融入实验考古的内容。与周边的白马寺、牡丹园等形成联动,划分以太极殿、阊阖门、千秋门及永巷为主的宫城体验区,以永宁寺为主的佛寺文化体验区,以明堂辟雍太学为主的礼制建筑区,以大市、四通市为主的古代市肆文化体验区。以汉魏时期的城市布局、绿化植被、粮食种植、礼仪规范、游戏活动、历史事件为线索,吸引公众参与进来,深入挖掘汉魏文化魅力,使遗址成为广阔的公众考古实验场所:建筑研究爱好者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在这里打造微型建筑模型;植物研究爱好者根据汉魏时期种植品种在这里种植园艺和农作物;戏剧爱好者用短剧解读历史上精彩的瞬间;孩童还有成人在这里开展汉魏时期的日常嬉戏活动、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和采摘。沿十几千米的内城城墙开辟环城徒步行,用脚步丈量历史;着汉服穿越古今在遗址内体验汉魏时期人们的生活。
4.4 打造“五都荟洛”公众考古区域品牌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资源丰富,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双申遗”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三项六处,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定鼎门遗址、新安县函谷关遗址),是国内少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集聚城市。沿洛河由东到西依次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被称为“五都荟洛”。以洛阳市打造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契机,联合五大遗址推出“五都荟洛”公众考古区域品牌。加强五大都城遗址信息互联,开展数字文化建设,驱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打造游览、文创服务项目,一体化设计、策划研学旅行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公众考古活动让人们一城阅千年、一城知古今。
4.5 发展遗产旅游,加强文旅融合
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展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让美好生活持续扩容。定期组织当地政府、專家、媒体以及游客,围绕如何开展公众考古、如何进行价值阐释、如何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意见征集。开展文化IP市场推广,开发遗址衍生文创产品,设计遗址文化特色餐饮住宿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季节性的大地景观,利用新媒体传播力量,制造出圈点,推出打卡处。依托汉魏博物馆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计沉浸式展示,增强游客体验感。针对公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公众考古活动,打造考古遗址公园优美环境,带领人们走进历史、体验文化。重视文旅活动推广,融合各方面资源和智慧,研究时下年轻人的喜好,推出年轻化消费项目。这方面可以借鉴洛阳应天门、明堂、九洲池、定鼎门天街的产品设计理念和运营理念,做好受众群体调查,加入社会化的运营模式,打造汉魏洛阳故城的文化代表符号,通过联名游戏品牌、研发文创产品、参与电视媒体综艺节目、鼓励自媒体传播等手段,开启颠覆性创意,完善沉浸式体验,发展文创周边,激发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活力。
5 结语
汉魏洛阳故城的城市发展建设在中国古代史及都城建设史上承前启后、意义非凡,在洛阳城市发展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展汉魏洛阳故城公众考古,可以加深公众对河洛文化、黄河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断增强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支持。遗址公园建设正在逐步实施,遗址博物馆即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开放,加强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与大众共享考古发掘成果,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考古爱好者以及公众走进遗址,研究、了解、宣传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做好遗址博物馆建设前期的预热和铺垫,持续提升汉魏洛阳故城的影响力。持续开展文化遗产多元机制传播,创新文化遗产利用方式,不断推动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逐步叫响“汉魏洛阳”文旅品牌,促进文化遗产与公众生活加速融合,充分发挥汉魏洛阳故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域优势,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启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新篇章。
注释
①王胜昔,梁笑宇.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考古发掘60年成果丰硕[N].光明日报,2022-12-29(014).
②聂晓雨,桑永夫.一城阅千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294-307.
③梁笑宇.与《水经注》记载吻合 再现都城“水利枢纽”[N].洛阳日报,2022-06-15(008).
④朱胜强.志愿者志愿动机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⑤张萍,朱凌云,杨中英.公益、功利与激励:我国志愿行动研究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3(5):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