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青
摘 要: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的研究,多从实践入手,缺乏理论支撑。文章引入叙事学理论,从设计中的叙事线索、话语修辞、情感唤起等多方面,探讨理论指导下的博物馆设计师们如何在展厅的空间划分、氛围营造、展品组合、场景构建等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理念上更切主题、观感上更具美感、情感上更贴观众的展览效果。
关键词:展陈设计、叙事方式、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16
1 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语境主义为主要范式的后经典叙事学崛起,同时以形式主义为主要范式的经典叙事学得以复兴,逐渐形成了“叙事无处不在”的泛叙事观。目前我们所说的“叙事”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包括符号现象、行为现象及广义的文化现象。
叙事,大体可以定义为通过媒介去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空间的事件。叙事不仅存在于文学中,也同样存在于绘画、电影、建筑、音乐、舞蹈、新媒体等各种媒介中。一般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们形成日常经验的重要途径①。综上所述,叙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人们阐述世界的通道。
为什么在展览中引入叙事理论?以叙事学理论为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背景,可以说博物馆设计师是在不断地与“物”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达到“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顺畅沟通、情感共鸣的效果。虽然相较于叙事学在影视、文学等领域中的深入利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表现不甚明确,但从近年来众多成功的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主动或被动地利用了叙事学的理论,这也体现了其重要性。
当人类不再满足于器物的使用功能,而对其象征性充满了兴趣,描述身边物也开始为其“故事”进行编造时,对于物的叙事便出现了②。当“物”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之后,由于人的参与,它便具有了叙事性。而对“物”进行故事编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其实用性和空间性的过程。对于博物馆设计师而言,设计中的“物”,不僅包括展品、辅助展品、展板、说明牌、一米线等,还包括装饰材料、展厅空间、海报等一切与展览相关的实体。正如作为展品的瓷瓶,人们审视它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其赋予更多的意义:这个瓶子是什么年代的呢?什么人使用过它?它身上的纹饰代表了什么含义?“物”的故事从此刻开始展开,而设计师们就需要将“物”背后的故事讲述给观众,以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设计师们最终以“物”的各种组合形式向观众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就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物”的实用性、艺术性、故事性的呈现程度,成为衡量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叙事学中的“人”和博物馆展陈中的“人”,“人”的概念在叙事学中更多地被冠以“叙述者”的概念。叙事影响人生,人生在世就像一场故事讲述,形形色色的故事笼罩着这个世界,也帮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实面目③。有人之处就有情感,叙事是人的行动,叙事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交流,这对于博物馆展陈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通过“物”去赋予情感。这种情感,须是真实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有温度的。“物”本身是无喜无悲的,只因为审视它的人将自身的情感赋予了它,展品才有了温度。例如,四川博物院在“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中展示的珍贵的雷神山医院平面图、华西医生手绘限量版防护服、按满手印的请战书、经历了“非典”和“新冠”的测温仪等,冷冰冰的“物”通过色彩、辅助展品、音乐等的设计组合,脱离了“物”本身的温度,而被赋予了人的温度。博物馆策展的首要原则是把握真实性,而在真实性基础之上,设计师亦可以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物”的叙事过程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叙事表达,博物馆展陈中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人”的反馈。观众对“物”进行欣赏和理解,他们的解读未必能够完全按照设计师的预想完成,在分歧产生的情况下,部分观众会选择以反馈的形式去建立与策展人或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因此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并及时地接收观众的反馈,也是设计师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环。
2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常见的叙事方式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西摩·查特曼曾提出“复调的艺术与传统叙事”理论,他认为,任何文本都可分为故事与话语两部分。实际上,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叙事话语的灵活运用,哪怕是同样的展品,也能为观众讲述出完全不同的故事主题。举例来说,以商代“中兴之主”武丁之妻、传奇王后妇好为主题的展览甚多,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玉鸣锵锵—商代妇好玉器特展”为观众呈现了妇好墓出土的716件(套)精品玉器,讲述了商代玉器的故事,对比而言,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则完全站在妇好本人的角度,为观众讲述了一位伟大女性的成长经历。同样的主题,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故事,讲述了怎样的话语,设计师和策展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人物背景与事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组合的顺序将影响整个展厅故事的呈现。其次,辅助展品的选择、场景的构建等正如故事中的情节,展品背后动人故事中太过隐藏、不易于被观众轻松获知的部分,都需要设计师去挖掘、去理解、去研究,将这段故事的情节补充完整。最后,作为设计师,为了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更需要在空间的设计、氛围的营造、互动的设置等方面去发挥话语修辞的重要作用。再动听的故事,以平淡无奇的话语简单表述和以恰当修辞手法去修饰性地讲述,所唤起的受众情感上的偏向是明显不同的。
总而言之,博物馆的展陈设计需要考虑叙事策略、叙事手法、叙事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展览故事的呈现不仅与情节的选择有关,也与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叙事者等关系密切。因此,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话语等经典叙事学角度来观照展品的摆放、空间的设计、氛围的营造等具体工作实践,有助于博物馆的形式设计人员走出现有的窠臼,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3 因地制宜,根据展览主题和风格确定叙事方式
3.1 设计中的叙事线索
近年来,随着人们性别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女性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博物馆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性别叙事又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历史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设计师如何在现代的展览中为之发声?以安徽博物院2021年推出的“新安江上桃花红—明清时期徽州女性文物展”为例,展览采用了极为创新的叙事手法,设计师牢牢把握住了三个主题“女性”“文化”“历史”。徽州女性是一个小众性的群体,在观众的印象中也存在着一些“恪守贞节”“封建守旧”等反面形象。想要讲述让观众愿意去看的故事,首先要将徽州女性的真实形象呈现给观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整个展览摈弃了传统的以展品时代为顺序的叙述方式,而是改为以一位虚拟的徽州女性的成长历程为顺序,展览分为“灼灼其华:闺阁·才媛”“桃李争妍:女红·妆饰”“宜室宜家:婚姻·家庭”“下自成蹊:社会·典范”四个部分,从少女时期养在闺阁中的徽州女性,到吾家有女初长成时期的徽州女性,再到她们开始了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最终乃至她们生前身后在社会中所做出的贡献。清晰的成长线索令观众感受到一位如同桃花般娇艳的女子的成长经历,更能理解她们为什么在历史中凭借才华留下盛名,也能同情常年与丈夫分离的她们在家庭中所承担的沉重责任,更能为她们虽然身受禁锢,却依然在家庭、宗族乃至社会中所做出的无私贡献而感到钦佩。
以此展览为例,以人物为主题的展览叙事都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叙事顺序,如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经历、人物的喜好等都可以成为人物主题展览中较好的叙事顺序和展品组合顺序。相反,传统的以展品年代或展品种类为顺序去诠释人物,往往会造成主次混乱,让观众的注意点集中在展品本身,而非展品背后的人物身上。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如何处理好“叙述”和“展示(显示)”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博物馆设计师选择怎样的叙事线索和组合顺序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展示(显示)”的客观性,形式设计中的“叙述”突出了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恰当的选择更能够在“叙述”和“展示(显示)”之间寻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设计师在“叙述”中所重点展示的,必须有着一定的展品支撑和研究基础。
3.2 设计中的话语修辞
提到展览设计中的话语修辞,就不能不提到叙事学中的修辞性叙事学。作为博物馆展览中的形式设计,辅助展品的选择、场景的构建、多感官展示方式等,都类似于叙事话语中的修辞,可以给展览叙事增加轻重缓解、喜怒哀乐的曲折情节,从而使叙事更加完整。以安徽博物院2023年推出的“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图1)为例,这是一个以服饰为主题的展览,展品以旗袍为主,服饰类展品的展示局限在于难以突出重点。相较于瓷器、玉器或者古代书画,服饰类展览的重点往往集中于衣服本身是否好看,而审美往往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因此常见的服饰类展览往往给观众一种一马平川、波澜不惊的观展感受,难以通过展品本身为展览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情节,从而去吸引观众。因此,如何在服饰类展览设计中增加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成为展览设计中的重难点所在。
展品單一的情况下,通过场景构建和多感官展示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增加展览叙事的情节性。以该展览为例,展览分为“海派旗袍”“徽州旗袍”和“旗袍人生”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设计了不同的场景:去上海、回徽州、到法国。上海的云裳服装店,徽州的马头墙、隔扇门、花窗,法国埃菲尔铁塔下的艺术之窗,这些设计无疑为较为平淡的展品增添了光彩,从而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更重要的是,场景的融入将旗袍从服饰单一的理解层面拓宽开来。当观众看到埃菲尔铁塔下画架上的旗袍人像,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旗袍与女性的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引导观众从单纯的欣赏服饰,到去思考服饰背后的海派文化、徽文化以及女性文化等。展厅中还设计了多个多媒体展示屏,视觉上欣赏当时穿着旗袍的女性风采、听觉上聆听老上海风格的交响乐、触觉上触摸各式各样的布料和缝纫工具,相得益彰地诠释出老上海的独特风情。
重点不突出的情况下,辅助展品的运用有助于在展览叙事中突出重点展品,增加情节中的轻重缓急,使整个展览故事更具可读性。展览搭配以大量的近代老照片、月历牌和《良友》《玲珑》等老式报纸杂志来烘托时代氛围,以复古皮箱、手杖、礼帽、铺着白色蕾丝桌布的圆桌、红丝绒的窗帘、花瓶、沙发、留声机等烘托展品。叙述近代上海的先锋设计之时,搭配展示的是老式缝纫机、熨斗等相关物品;而讲述身穿旗袍的女画家们的风采之时,以画架、颜料等衬托出其秀外慧中的特点。
修辞在提高语言的交流效率和表达艺术上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展览设计中有效地运用修辞的技巧,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场景构建、辅助展具等有助于设计师们构建出更加合适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营造出展览叙事的情绪与美感,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和表达目的。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师的研究基础和文化背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在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完整解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以修辞的手法锦上添花,为展览的叙事增光添彩。
3.3 设计中的情感唤起
正如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叙事的目的都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策展人、设计师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亦是展览设计的最终目的所在。按照叙事学中的交流模型,设计师期待遇到的是“隐含读者(观众)”,即可以完全理解每一个设计理念,可以完整接收到展览中传递的全部信息、正确理解这些信息,并受到展览传递的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正面影响。但对于真实读者而言,他们期待的是“隐含作者(设计师)”,他们从看到展览的相关宣传起,对展览抱有的期待,包括能够看到哪些展品、展厅里呈现出怎样的氛围、有哪些可以互动的方式,都体现在“隐含作者(设计师)”中。一个成功的展览设计,势必是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之间差异性最小的。
为实现这个目标,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期待,就需要给予空间设计、氛围营造、互动设置等方面一定的重视。满足观众所需的展览,首先在空间设计上必须是合理的,展线是顺畅的。其次,氛围的营造是设计师语言的有效表达途径之一,也是设计师用以唤起观众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孔方兄的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展”中,目标受众主要是儿童,策展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古代钱币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基于此,整个展览通过鲜艳的墙面和积木色彩、云朵、建筑、动物形状的文字展板、代表不同钱币的卡通人物形象等,营造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整体氛围。对于儿童观众来说,鲜艳的色彩、熟悉的形状和简单有趣的文字,犹如游乐园一般的整体氛围,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最后,互动设施的设计是实现设计师与观众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设计师对展览的阐述,不仅仅可以表现在空间、氛围、展品组合等方面,最容易被忽视的互动设施,也是架起设计师与观众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途径。例如,想要表达古人瓷器纹饰的美感,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摸屏“画一画”等游戏项目,让观众动手临摹瓷器纹饰,甚至将这些纹饰打印出来,做成贴纸等,更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主动了解设计者所提供的内容。在“孔方兄的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展”中,为了实现对孩子们的古代钱币知识传播和教育,在展厅中特意设置了多个印章区,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钱币知识获取盖章,集齐印章则可以换取各式各样卡通形象的钱币贴纸。简单却富有知识性和引导性的互动设施,往往成为观众驻足停留的区域,也是设计师实现与观众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儿童观众相对于成人而言,受到年龄、认知能力、学习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更容易产生沟通上的障碍,因此在儿童主题的展览中更需要搭配以多种多样的互动设施,以增加叙事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展陈设计并非只有天马行空,亦非无源之水。展陈设计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更需要在理论、研究、实践交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将叙事学理论融入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可以有效地弥补博物馆展示中以“物”为中心的单一性模式,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同时,叙事学也要求博物馆的设计者们继续深挖展品的内容故事、当代价值与研究意义,不断提高展览陈列的可看性与趣味性,这也有利于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以展览为推手,更好地传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①王松寒.设计中的叙事:叙事设计的由来、组成及发展[J].大众文艺,2023(1):37.
②韩润民,江牧.叙述的转向:从物的叙事到设计叙事[J].西部皮革,2021(5):140.
③傅修延.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