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化楠
摘 要:为了实现钢琴演奏情感的精准表达与传递,本文以斯克里亚宾《前奏曲》为例,深入探究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与技巧。通过分析斯克里亚宾《前奏曲》创作历程与演奏艺术风格,明确斯克里亚宾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与《前奏曲》作品风格。同时,基于《前奏曲》的曲式结构、情感表达层次以及情感表达效果,深入探究其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内涵,以《前奏曲》创作实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钢琴演奏技巧的内涵与要领,旨在帮助音乐学习者与音乐爱好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钢琴演奏;情感表达;《前奏曲》;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03
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与演奏技巧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作用。演奏者需要在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思想情感内核的基础上,利用精湛的演奏技巧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精准表达、传递给听众。因此,为了实现钢琴演奏情感的精准表达与传递,本文以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为例,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特点等内容,探讨钢琴演奏实践中的表达技巧。
一、斯克里亚宾《前奏曲》创作历程与演奏艺术风格分析
(一)创作初期——20世纪前
基于该时期所处社会背景,20世纪前的欧洲音乐文化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在该时期,各种音乐流派与艺术风格的盛行为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基础。该时期,斯克里亞宾深受浪漫主义音乐乐曲风格与演绎形式的影响,其奏曲作品呈现出创新色彩与传统底蕴并驾齐驱的特点。而在创作形式上,斯克里亚宾对民族风格和德意志风格进行兼容并蓄,积极吸收创新音乐要素,善用民族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特点,突出音乐作品的传统特色与民族风情。
(二)创作中期——1900年至1907年
在该时期,斯克里亚宾开始寻求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的深入探索,其创作与演奏在和声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前奏曲》的创作和演奏中展现出新的音乐风格特点,同时也使其创作作品在戏剧性效果呈现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新高度。具体而言,该时期斯克里亚宾不再局限于以半音上行、全音下行为主的传统和声框架,而是在创作与演奏中创新运用了大量增减音程、四度叠置技巧,通过不协和因素的融入丰富音乐情感表达层次。同时,斯克里亚宾还通过应用复调手法和对位法,将不同和声层次与旋律线条进行巧妙融合。
(三)创作后期——1907年至1914年
在该时期,受社会时代背景影响,斯克里亚宾的钢琴演奏与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斯克里亚宾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逐渐脱离现实并展现出极端个性化的转折,在创作与演奏过程中通过运用大量冲动性节奏元素(快速的弦位变换与强、重拍),使其作品以不同层面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体现出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同时,这一时期《前奏曲》中充斥着大量冲动性的节奏元素。具体而言,斯克里亚宾通过进行精准触键与力度控制,使演奏曲的整体节奏在流动过程中充满张力,既突出了作品本身的内在冲动意蕴,又使演奏形式与音乐乐理结构保持高度和谐统一。
二、《前奏曲》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内涵探究
(一)《前奏曲》曲式结构与情感表达层次
斯克里亚宾的前期音乐作品《前奏曲》在继承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创新音乐元素,全面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
在曲式创新方面,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作品打破了奏鸣曲式(主题提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结构)、夜曲曲式(A部、A部、B部、A部结构)、变奏曲式(主题变化结构)等传统曲式框架,采取了自由曲式结构,即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短小而独立的作品形式。同时应用模进、变奏手法将音乐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变化,延伸情感表达角度,形成更加丰富的音乐层次,进而使得《前奏曲》中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在和声运用方面,斯克里亚宾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中,通过运用半音阶进行、非三度叠置和弦等手法,打破和弦中的音程以纯音程(第四音程和第五声程)和完全音程为主的形式,使和声旋律流动层次更加复杂。同时,进行频繁转调、离调,提升和声进行的复杂度,使音乐具有戏剧性张力。基于此,以和声的变化来推动整体旋律的发展,使音乐呈现出高度动态表现力。
以Op.11 No.1前奏曲为例,深入剖析其乐理结构和情感内涵表达方式。基于乐理结构的角度,Op.11 No.1以C大调为基调,采用了2/2拍的节拍形式,并与五连音音型紧密相连。这种五连音音型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音乐节奏的动态变化层次,还通过其持续性特征创造出一种律动感和连贯性,不仅展现了乐曲节拍的活跃性律动,还使得乐曲的节拍感更加突出和明确,赋予整个乐曲一种有力的节奏驱动力;在曲式结构上,该作品采用了单一部曲式,即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段落构成的曲式,没有明显的分段或对比部分,仅通过一个连贯的音乐陈述来完整地展现与表达乐曲的主题和情感。这种单一部曲式的结构虽然相对简单,但这种曲式可以通过紧凑的音乐结构和单一的叙述线条,使得创作者与演奏者能够更加直接、明确地传达出乐曲的主题和情感。由于没有过多的分段和对比,音乐内容的叙述也会变得更加连贯、流畅。这种情况下,听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音乐的整体思想情感内涵;在旋律构建上,Op.11 No.1前奏曲巧妙地运用了隐藏性短句作为其主要构成内容、右手外声部对应主旋律,提升音乐演奏层次与情感表达深度。
具体而言,Op.11 No.1前奏曲中隐藏性短句的设计,不仅通过其特有的节奏、音色变化特征为旋律增添韵律感,还与整体旋律相呼应,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极具感染力的听觉效果。此外,右手外声部对应主旋律的设计,主要通过巧妙的和声安排和音色控制,使右手外声部与其他声部形成和谐并富有层次感的音响效果,突出演奏出的主题旋律,让其成为乐曲情感表达的核心,为整个演奏过程增添了立体效果与高度可辨识性。通过右手外声部对应主旋律与隐藏性短句设计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作品主题的情感表达深度。
(二)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演奏情感表达效果
1.深入、细腻的情绪传递与情感共鸣
在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中,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成为每部音乐作品的核心所在。尽管这些作品没有明确的标题和说明,但通过每一首旋律的演奏,都能够使作品音调自然流畅地转化为作者的内心独白,向听众传递充沛、浓郁的情感,进而激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斯克里亚宾《前奏曲》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旋律的整体设计上。斯克里亚宾通过运用半音旋律,以委婉悠扬的旋律线条和跌宕起伏的旋律走向抒发其作品的情感内核。其中,半音旋律在大調中的运用可以使整体演奏效果在保持明亮基调的同时,呈现出一些细腻、柔美的音乐情感氛围,让听众形成柔和、温暖的情感体验;而针对半音旋律在小调中的运用,半音旋律的曲折、不确定性与小调的忧郁音乐氛围相结合,则能够进一步加强这种温婉、忧郁的情感表达,为听众营造出一种深沉、内敛的情感氛围,更深层次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和深思。
例如,在Op.11这部前奏曲集中,斯克里亚宾通过运用半音旋律,打破传统音乐中常用全音或半全音音程所营造的稳定框架,通过相邻音之间的微小差异,创造出一种具有探索性的音乐情感氛围,为情绪传递提供空间。同时,通过半音旋律在不同调性上的灵活运用,以委婉悠长的旋律线条与听众形成情感共鸣,将听众带入作品所呈现的音乐世界中。
2.戏剧性的情绪映射与情感互动
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集Op.11,处于作者的创作初期作品,具有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气息,更在细节中展现了作曲家细腻动人的情感世界。Op.11中的每首前奏曲都展现了斯克里亚宾音乐中多变的情感色彩。有时,音乐呈现出如行云流水般的沉稳、凝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情感氛围。有时,音乐又变得激烈、冲动,充满了激情和张力[1]。这种情绪映射效果,不仅展示了斯克里亚宾音乐中的戏剧性冲突,也凸显了其音乐创作的独特性。此外,在这部作品中,斯克里亚宾还通过音乐表达了悲愤、忧郁、欢乐、向往等多种复杂情绪。
以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作品No.6(b小调)为例,该作品整体呈现出激奋情绪,其主题紧张而强烈,左右手穿插进行的八度,仿佛充满矛盾与冲突,但也是由矛盾和冲突相辅相成,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演奏部分。在前16小节中,作者的内心和情感经历了两次努力的挣扎[2]。这一阶段,钢琴演奏者需要在触键过程中,精准控制力度变化,以此表现出作曲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第二阶段从第17小节至第34小节,音乐情感氛围轻舒平缓,表现作曲家在内心的平静中寻找力量。在第35小节,音乐进行了更强烈的发展,钢琴演奏者在这一阶段需要运用更加饱满的演奏力度和更加激昂的情感,将音乐推向高潮。最终,音乐在fff(极强力度)中终止,表示整体音乐情感的彻底释放。
三、《前奏曲》钢琴演奏技巧分析
(一)五连音钢琴演奏技巧
五连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节奏划分方式,将单位拍平均分成五份,使得每个音符的时值相等。由于五个音符的时值相等,音符节拍可以在匀速状态下依次出现,形成一种平稳而连续的音乐线条,有效打破了4/4节拍中单位节拍四等分的常规节拍规律。这种非标准的节奏划分方式,使音乐增添了节奏动感,让旋律的流动变得更加具有变化性。
以《前奏曲》No.1的弹奏作品为例,在该作品中对第一个音和第三个音进行了强调。这就需要演奏者基于连奏法,以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去,使第一个手指所承受的重力均匀、平稳地转移到第二个音,直到连音线的最后一个音弹完。
(二)旋律弱起钢琴演奏技巧
旋律弱起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起始方式,通常表示乐曲或乐段的旋律并非从强拍或强位开始,而是从弱拍或弱位起始。在弱起的情况下,起始的音符可能具有较短的时值,以突出其轻盈和柔和的韵律特性。当旋律发展时,时值可能会根据旋律变化而逐渐变长或变短,以适应演奏旋律变化和情感表达。这种起始方式打破了常规的强拍起始模式,为乐曲增添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3]。同时,这种演奏技巧能够在乐曲的开头就营造出一种与音乐主题高度契合的情感氛围,有效地提升音乐表现力。例如,在4/4拍的乐曲中,第一拍通常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第三拍是次强拍,而第四拍则是弱拍。当旋律从第二拍、第三拍或第四拍这样的弱拍位置开始时,就形成了旋律弱起。
(三)半音进行钢琴演奏技巧
钢琴演奏中的半音进行,是以大小调式音阶为基础,在其大二度之间填入半音而构成的,是一种按照半音的距离连续上行和下行的一组音。这种钢琴演奏技巧遵循了音节的构成规律,但又通过在大二度之间加入半音,在传统音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半音进行在音高上呈现出连续而细微的变化,形成了具有层次感和变化性的音高组合。在利用半音进行技巧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时,需要确保正确的指法以及触键方式和力度。通常情况下,需要大指弹奏白键,三指弹奏黑键,当两个白键衔接在一起的时候要加入二指的弹奏。同时确保大指和二指要按照顺序弹,弹奏顺序不可为倒序[4]。在弹奏过程中,手指触键力度需要均匀、动作需要小而精准,避免产生突兀的音色变化,使最终呈现的音响效果均匀、平稳。这种指法的运用,有助于演奏者更流畅、更准确地完成半音进行。以此在确保乐曲弹奏音准和音色准确性的同时,表达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氛围。
在0p.11这部前奏曲集中,旋律的半音性频繁在乐曲中出现,营造出一种俄罗斯风情与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情感氛围。因此,在演奏作品No.1(C大调)时,演奏者需要确保整体节奏自由发挥的同时,强调作品中高音五连音的第一、三音,提升整体音乐旋律的流动感。
(四)分解和弦钢琴演奏技巧
分解和弦是指将按照三度关系叠加而成的音符以单音的形式按先后顺序弹奏出来,然后形成一条单音流动旋律线条的织体手法。分解和弦的弹奏顺序需要根据乐曲情感表达需要进行灵活变化,具体可以按照上行或下行的顺序依次弹奏,或者可以根据需要在弹奏过程中跳过某些音或重复某些音,打破了和弦音同时发声的常规,使得和弦的音响效果更加立体,在听觉上呈现出流动、动态变化的效果。
以《前奏曲》No.1的弹奏作品为例,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协调肩膀与手臂的整体受力形式,使其自然下沉,并将力集中在指尖,按照表示指法顺序触键。部分指法顺序为:在开始时,使用大指(5)按下第一个音符,然后是中指(3)按下第二个音符,再次使用大指(5)按下第三个音符,接着是食指(2)和小指(1)分别按下第四和第五个音符。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与宏观解读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的音乐风格与思想形象,对乐曲创作的思想内核与曲式结构进行综合探究。同时,基于作者的创作历程、思想情感表达角度,深入钢琴演奏实际,探究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奏曲》创作实例,基于多维角度探究五连音、旋律弱起、半音进行以及分解和弦等钢琴演奏技巧,提出钢琴演奏实践的要领。
参考文献:
[1]邵凌.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21):154-155,158.
[2]郭少豪.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哲学与音乐美学特性[J].黄河之声,2022(23):108-111.
[3]曾丽娜.钢琴演奏技巧在音乐情感表现中的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3(24):69-71.
[4]冯颖欣,钟昊.探究钢琴演奏技巧与情感关系[J].戏剧之家,2023(1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