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业生产的常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浸透着农民的辛劳。数千年来,中国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生产的面貌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科技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模式,推动我国农业在经历传统农业、生物—化学农业和机械化农业之后,正迈向农业4.0的智慧农业时代。
从历史久远的传统农业到新时代的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业,看天吃饭;而在智慧农业中,从无人机到北斗卫星,新科技的出现让生产方式“变天”,农民开始“知天而作”。传统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而面对农业人口减少、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LP17ta0DCPuTXN6KvlBu2A==智慧农业给出答案:让各种无人驾驶农机和农业机器人去解放农民的双手。在传统农业中,人们更多依靠祖祖辈辈相传的经验;而在智慧农业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用科学有效地指导生产。
在全国各地,智慧农业的实践正在遍地开花。在河北邯郸,21个人就能管理万头奶牛;在福建福鼎,无人轮式拖拉机在示范田里完成自动化耕整地作业;在上海崇明,“羊脸识别”技术精确标记个体,保障羊群健康;在浙江杭州,“黑科技小货车”使用类脑智能计算模式,在10分钟内就能检测土壤并给出种植方案。这些实践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引领更多农业企业和农民走上智慧农业的道路。
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智慧农业是必由之路,但想走好智慧农业之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还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高端设备造不出、数据质量待提升、人才队伍需加强等问题。只有做好设施、设备、数据和人才这几篇文章,农业的发展才能实现跃升。
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发展智慧农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智慧农业已被绘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未来将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