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鹏
高镇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元老。他创立了“疲劳应用统计学”,研究成果助力数千架军机使用寿命从1000多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为保障部队的战斗能力和飞行安全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的他,年少时的学习之路却是一波三折,甚至因为考试不合格而被留级。
小学无奈“走后门”
1928年,高镇同出生于北京。“七七事变”时,高镇同正在上小学,学校正门的对面就是一个日军军营。日本侵略者在街上横冲直撞,令师生们提心吊胆。为了安全起见,学校不得不另开一个“后门”,从此,高镇同和同学们上学便从“后门”进出。
小学时期,高镇同常常见到日军的飞机在天空中狂轰乱炸,这让幼小的他心中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他想:国家要是能自己生产飞机和大炮,外敌就不敢随意侵犯了。从此他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学航空,造飞机。
留级生连跳两级
1941年,高镇同进入初中。入学不久,贪玩的他迷上了集邮,导致期末考试四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责令留级。
留级带来的羞耻感给了高鎮同当头一棒,自此,他开始发奋学习。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只要用心,题目都能做对。高镇同的成绩突飞猛进,考100分的次数越来越多。1944年,高镇同跳级进入另一所学校,开始高二年级的学习。
“不跳不知道,一跳累坏了。”入学后,高镇同发现,一下跳两级对于优势学科数理化而言问题不大,但语文和英文的学习就没这么轻松了。此时的他才意识到连跳两级太冲动了,但事已至此,他只好自己疯狂补习。高镇同要求自己每天背80个英语单词,硬是把之前没有学过的内容补上,追上了其他同学。
勤能补拙考满分
“中国要强,要航空报国,必须要有好飞机。”1946年,高镇同考入国立北洋大学(现为天津大学),终于圆了学航空的梦想。北洋大学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很高,很多专业课都使用英文教材。然而,进入北洋大学第一年,高镇同的英语只考了60分。
英语不好,上课就听不懂,更别谈考试了。高镇同只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英语学习。当年,北洋大学的图书馆还没有收藏英汉词典,为了学好英语,高镇同将平时学习遇到的生僻单词抄下来,周末再乘车去北京图书馆查词典。每次去北京图书馆,他总是满载而归,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抄写着各个单词的释义和用法,回校后背熟一页,撕下一页。
到大四时,他的专业课成绩优异,英语成绩也进入了班级前列,用英语教学的德语和俄语,居然考了100分和99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至今仍保留在天津大学校史馆内,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目光。
(栏目编辑:李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