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豪杰,杜伟岸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00)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发达国家对我国产业链压制升级,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产业发展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厘清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对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诸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发现绿色信贷[1]、环境规制[2]、数字经济[3]、地区司法水平[4]等因素显著影响了产业结构。随着20世纪末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作为激励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会影响优势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的流向,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以实现要素利用最大化,从而改变产业结构。国家为进一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探索知识产权支撑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于2012 年起推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截至2021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布6 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在城市空间的具体政策典型,必将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已有研究从技术创新与宏观经济环境改善的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5],但未能考虑人才作为创新主体、研发资金作为发展引擎、成果转化作为实质生产力保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异质性分析方面还有待拓展。
鉴于此,本文以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从吸引人才集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三个方面对示范城市政策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明晰了内在传导途径,有助于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动因。进一步地,从科教水平和沿海特征两个角度考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发挥政策作用提供参考。
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的变革可以引导经济行为的变化[6]。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作为重要的制度创新,能够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城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会产生技术、专利、品牌等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往往比较容易引发技术溢出效应或被侵权[7]。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框架对知识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具体而言,示范城市积极出台和修订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律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且通过高效的执法机制和司法程序,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建设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激发社会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次,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8]。示范城市重视金融知识产权服务,为企业提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质押融资贷款、股权投资、债券发行等各类服务,形成多元化的融资途径,促使创新企业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融资,推动其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交易规则降低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促进了技术交易和知识分享,加速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1 吸引人才集聚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不仅聚焦于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还涉及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新的环境。一方面,示范城市出台人才补贴、安居工程、科研资助等政策,提高人才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吸引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公共池”集聚效应,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科技成果是衡量人才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至关重要。示范城市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不被非法复制或侵权,从而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吸引、培养和保留人才[9],激发和维持其创新能力。
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资源,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资源的集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10]。首先,产业结构升级往往涉及较为复杂和高端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不仅能够推动技术突破,而且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方面也具有更强的能力,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其次,人才集聚促进了知识共享。高级人力资本的比重提升后,可以通过“干中学”、知识外溢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增强知识信息在各个行业部门之间的传递效果并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激发创新,引至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大规模人才的聚集促进专业化分工向纵深发展,使得各行业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地运作。这不仅提高了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而且促进了人力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扩散,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吸引人才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2 增加研发投入
示范城市会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扩大科学技术支出规模,发挥政府引领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行业,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指导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那些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以促进创新和研发活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企业进行研发补贴,补偿企业研发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缩小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11]。
研发投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柱。一方面,研发投入的增加往往能够促进企业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节约生产成本,使得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2]。另一方面,通过研发活动激发的科技创新使得劳动分工更加精确,从而提升了劳动效率。这不仅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再分配,还加快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13]。进一步地,Maskus等(2012)[14]研究发现,金融业通过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因为研发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企业进行研发时往往面临资金约束,金融业的良好发展可以缓解资金困难,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王伟龙和纪建悦(2019)[15]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发现研发投入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为研发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创新行为的资金支持力度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3: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3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示范城市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多力并举。一方面,示范城市鼓励当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融合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方,企业则是科技成果的重要需求方,只有让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才能有效推动优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示范城市通过建立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另一方面,示范城市通过完善技术交易制度和强化技术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不仅有效提高了技术成果的市场流通性和交易效率,而且创造了一个健康、公平的技术交易环境,避免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从法律层面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16]。首先,以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知识的体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可供市场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意味着新产品的开发,还涉及生产流程的改进、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这种转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带动行业产出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科研与生产领域的紧密结合,使得科研活动更加贴近市场和实际需求,提高研发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商业价值,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驱动力。最后,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促进不同产业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不仅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4: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09—2021 年,选择从2009年开始是为了避免金融危机事件的外生冲击。研究对象为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因此删除所有县级市,研究时间范围内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 个直辖市仅有部分区域获批,故在样本中删除直辖市。同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删除数据大量缺失的城市,对于数据缺失较少的城市,依据该城市统计年鉴和插值法进行补充,最终得到2009—2021 年26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3471 个样本数据。专利数据来源于全球专利数据库incoPat,其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
2.2.1 被解释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upins),当前测度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尚未统一,王立勇和高玉胭(2018)[17]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表征产业结构升级,干春晖等(2011)[18]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衡量产业结构升级。考虑到第一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本文将第一产业产值纳入考量范围,借鉴张林(2021)[19]的做法,选取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二产业产值总和之比衡量产业结构水平。
2.2.2 核心解释变量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did),某城市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当年及之后年份,did取值为1;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前的年份,did取值为0;未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did取值始终为0。
2.2.3 中介变量
人才集聚(TA)。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由于信息行业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从业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借鉴孙伟增等(2023)[20]的做法,采用城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数的自然对数衡量城市人才的集聚水平。
研发投入(FD)。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府增加财政科技支出,对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借鉴徐红和赵金伟(2020)[21]的做法,采用城市科学事业费支出取自然对数表征研发经费投入。
科技成果转化(TR)。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指的是专利的转让、许可、质押行为,考虑到发明专利相比其他两类专利的价值和转化率更高,而转让行为是技术转移的直接体现,本文借鉴任知洋和梅术文(2023)[22]的做法,选择发明专利转让数来表征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专利转化行为的地址和时间信息,本文计算出城市-年份层面的专利转化次数,将专利转化次数加1取自然对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代理变量。
2.2.4 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已有文献,选取以下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lngdp),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表示;基础设施水平(ifl),用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表示;政府支出规模(lngec),用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取自然对数表示;高等教育水平(hel),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与城市总人口之比表示;金融发展水平(fdl),用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与GDP 的比值表示;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GDP 的比值表示;信息化水平(iml),用人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表示;社会消费水平(scl),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表示。
2009—2021年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共有59个城市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将这些城市作为实验组,其余208 个城市没有获批,作为对照组,构建如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其中,upinsit表示i城市在t时期的产业结构水平,didit是核心解释变量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xit表示可能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系列控制变量,δi表示i城市不随时间变化的城市固定效应,σ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α0是截距项。
使用双重差分法的基本前提需要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本文借鉴Beck等(2010)[23]的做法,检验各城市在政策冲击前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趋势,同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删除政策实施的前一年。结果见图1,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在政策实施之前,示范城市与非示范城市呈现共同变化的趋势,平行趋势假设成立。政策实施当年效果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和公众对新政策的理解、适应和应用需要时间,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涉及的法律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为复杂,相关法律法规需要随着政策的实施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政策存在滞后效应。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表1 列(1)为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未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为0.04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初步说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列(2)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结果显示,虽然did的系数发生了变化,但符号未发生改变,且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再次说明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验证了假设1。
表1 基准回归结果
(1)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采取城市层面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列(1),did的系数未发生改变,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结果稳健。
表2 稳健性检验结果
(2)控制省份年份交互效应。本文控制省份和年份交互效应来探究不同地区随年份变化的外界因素对估计结果造成的影响[24]。回归结果见表2列(2),did系数为0.05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稳健。
(3)缩尾处理。本文对所有变量数值在1%分位数以下和99%分位数以上的样本进行处理,分别用1%和99%处的数值进行替换。回归结果见表2 列(3),did 系数为0.05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稳健。
(4)缩短样本时间。本文样本区间为2009—2021年,时间跨度较长,可能受到其他政策冲击的干扰,为此,本文缩短样本时间至2009—2019年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列(4),did 系数为0.03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稳健。
(5)样本变更。相较于其他城市,副省级城市在行政级别、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剔除副省级城市后再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2列(5),did系数为0.021,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结果稳健。
(6)Goodman-Bacon 分解。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中,由于实验组样本受到政策冲击的时间节点不同,因此会导致某些时期内原本作为实验组的个体在处理后被视为控制组,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负权重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准确评估。因此,本文借鉴Goodman-Bacon(2021)[25]的研究方法重新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可能造成估计结果有偏的“较晚接受处理组vs 较早接受处理组”子样本的权重仅为1.1%,这说明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框架并不会受到处理效应异质性的严重影响,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3 Bacon分解结果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立不是随机的,创新活动丰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的城市更容易获批,而此类城市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和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更容易孕育和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即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的干扰。鉴于此,本文借鉴徐扬和韦东明(2021)[26]的做法,采用各城市古代拥有书院数量(college)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时间虚拟变量(post)的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iv),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数据来自CNRDS儒家文化数据库,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工具变量检验结果
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工具变量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LM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拒绝识别不足的原假设,同时K-P Wald F 统计量也远大于Stock-Yogo弱工具变量检验10%的临界值,表明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合适的。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表明,在考虑内生性后,核心解释变量did的估计系数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确实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前文结论稳健可靠。
以上结论说明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了进一步识别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关系,本文借鉴江艇(2022)[27]的方法,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med1为TA,即人才集聚;med2为FD,即研发投入;med3为TR,即科技成果转化;其余变量定义与式(1)一致。
人才集聚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5列(1)所示,did的系数为0.41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显著吸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集聚,提升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假设2 得到验证。研发投入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5列(2)所示,did的系数为0.16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显著增加政府的科技支出,产生示范效应,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假设3 得到验证。科技成果转化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5 列(3)所示,did系数为0.14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显著促进发明专利成果的转化,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假设4得到验证。
表5 作用机制检验结果
4.2.1 科教水平异质性
产业结构升级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较大,而高等院校作为研发创新的主阵地,将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各城市在教育水平和科教投入上具有一定差异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作用效果也具有异质性。因此,本文借鉴苏锦旗等(2023)[28]的研究,以城市普通高校数量的中位数作为衡量该城市科教水平高低的标准,将样本城市划分为高水平科教城市和低水平科教城市,并再次使用基准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6列(1)和列(2),高水平科教城市did的回归系数为0.05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低水平科教城市did的回归系数为-0.06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可以显著促进高水平科教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但会对低水平科教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科教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拥有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和较强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相反地,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基础,这些地区更多依赖于传统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即便实施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也难以有效激发创新动力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可能会增加这些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市场竞争压力,反而在短期内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转型。
表6 异质性估计结果
4.2.2 沿海特征异质性
长期以来,出口导向驱动促使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沿海与内陆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格局[29],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对沿海地区的定义,将样本城市划分为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6 列(3)和列(4)。沿海城市did的回归系数为0.035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内陆城市did的回归系数为0.04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会促进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对内陆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沿海城市通常拥有更成熟的产业基础和更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和潜力相对较小,而内陆城市由于起点较低,同样的政策可以促使这些地区实现更快的增长,这种“追赶效应”大大加快了内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另一方面,沿海城市往往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享受更多优惠政策,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在沿海地区的边际效应不明显,而内陆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更依赖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对新政策更加敏感。
本文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显著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促进作用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2)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吸引人才集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拥有普通高等院校较多的城市和内陆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促进效果更好。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城市层面,选择具有潜力的城市或地区,继续建立知识产权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应具备优惠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以吸引企业和研发机构集聚,形成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的高地。在企业层面,通过政策激励和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创新、应用和保护,创建一批知识产权建设示范企业,作为行业典范,引导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结构优化。(2)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各城市应建立更为全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包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搭建平台以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与企业、研究机构的联系。增加对科技研发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资,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政策激励私人部门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转化资金支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等,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过程。(3)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大对内陆城市的政策倾斜力度,根据内陆城市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规划,鼓励和支持具有高增值潜力和技术含量的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各城市应增加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支持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实践项目、研究课题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创新网络,助推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