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与校本实践

2024-05-26 18:48王震徐洁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课程

王震 徐洁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地方文化面临被边缘化、被遗忘和流失的风险,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后宅中学作为鸿山地区一所具有深厚地方文化背景的初中学校,深刻认识文化的育人价值,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实践,具体从三个方面出发:将地方文化精神注入办学理念;将地方文化元素植入校园环境;将地方文化内容融入学校课程。

关键词:城镇化;地方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承载地方文化的“土壤”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特性。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地方文化面临被边缘化、被遗忘和流失的风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后宅中学作为鸿山地区一所具有深厚地方文化背景的初中学校,应深刻认识文化的育人价值,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实践,使地方文化成为固本强基的磅礴力量。

一、 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地方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是特定地域环境内民俗、传统、生态等方面的文明表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态。然而,乡村学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正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化取向、多元文化融合以及应试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一) 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文化价值削弱

地方文化蕴含勤劳淳朴、善恶分明、坚韧开朗、友爱互助、尊亲敬祖、天人合一等传统优秀品质和传统伦理,是唤起学生文化认同、促进其精神成长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昔日破陋陈旧的鄉村已然脱胎换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四季花香,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似乎缺少了有地方特质的文化意蕴,传统的地方文化正淡出人们的视野。

受到城市价值观念的影响,乡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动机乃至思想观念都在悄然改变,形成了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过度向往和依赖,对地方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自卑和精神背离。他们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却极少关注乡土的丰厚赠予。相关调查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总体来看,他们对地方文化知之甚少、兴趣淡薄、感情疏离、文化意识缺失。因此,重建地方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 传承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功能缺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在拆迁和重建中消失,导致传承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功能缺失。学校是地方文化传承的中心场域,校园环境则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是情感渗透、品格涵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重要因素。校园建设应与优秀地方文化相融合,吸收地方文化精髓,从而将地方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

然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做得更多的是如何以城市学校为蓝本来改造自己,所以将很多精力放在了物质环境的建设上,楼宇院落、景观雕塑、喷泉山石等成为重点打造对象。在追求现代、时尚、亮丽的同时,却忽视了乡村学校赖以立名的原生土壤,遗忘了久存于地方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这些资源的动力不足。因此,学校往往缺乏具有历史意义、地方特质、蕴含学校精神的人文景观,缺乏地方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有典故和校园记忆,仅注重校园环境、建筑布局的高大上,而忽略了本土的历史精神传承及其与学校文化底蕴的融合。并且,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距,但两者却常被置于同一评价框架内。城市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乡村学校的话语权主导地位,乡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其文化根基,被动地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校园的文化传承功能被弱化。

(三) 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不成系统

由于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不足,学校在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整体还处于一种自发探索阶段。因为学校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加之缺乏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专业指导,学校往往只凭自己的理解与兴趣,以课题研究、项目创建等形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的散点式挖掘,缺乏课程开发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化建构,导致课程往往被定位为选修性科目或体验性活动,未能真正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且实施渠道单一,学生参与度十分有限。

同时,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少不了相关教材的开发。开发教材不仅需要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合理选材和细致研磨。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耗力,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已经十分繁重,很难再投入大量精力编写教材和举行地方文化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现实分歧制约了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导致学生关于地方文化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 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实践

尽管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但学校作为重要的文化单元和文化场所,应积极承担相应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构建系统化和课程化的学校教育体系,推动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校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了一些校本实践,具体如下:

(一) 将地方文化精神注入办学理念

鸿山浑厚的文化底蕴、绵延的历史文脉,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是江南人文的寻根地。吴越文化以其融合、创新、务实、崇文的地缘特质成为江南文明的独特传承,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营养源,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最重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精神之根,获得适宜生长的土壤。鸿山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区之一,底蕴浑厚,文脉绵长,学校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其精神内涵与学校办学愿景紧密结合,使办学理念有了清晰的定位。学校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奠基”,提炼出“博学、精业、求真、致美”的校训,“崇德、厚生、格物、笃行”“敬业、修身、竞先、善新”“励志、明理、乐学、慎思”的三风文化,以及“内敛包容,崇实黜华,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等,引领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同时,我们提出并践行“有家乡情怀的鸿山人,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丰富了办学理念。学校在文化与教育、传统与现代的融通中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现代品质的学生。

(二) 将地方文化元素植入校园环境

先民在鸿山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泰伯奔徙于此,缔造东吴文明。近现代,鸿山更是人文荟萃,涌现了钱穆、钱伟长、钱俊瑞等院士大家,他们的精神德行、崇文风尚在家乡广为传颂,永垂桑梓。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坊桥古村、西仓老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水乡格局和风貌,满含着怀古的乡愁,轻柔绵软的“后宅闲话”依然是地方独特的标识,根植乡土的农耕文明、非遗文化以各种方式留存在乡村的肌体里,是地方文化的根之所系,魂之所依,成为当地文化情感的寄托。

乡村学校是乡村学生成长的生命场,必须立足脚下的土地,致力于与乡村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文化场域。我们将鸿山本土历史人文元素植入校园环境:精心打造“千年吴韵”风情园,展现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借助“吴韵越风”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举办“鸿山越墓”文物展,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地方文化的厚重;设立“乡贤先哲”公德榜,弘扬地方贤人的道德风范,激励学生追求高尚的品德;设置“国学经典”展示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当地国学经典的平台;打造“乡土非遗”体验坊,引导学生在亲手体验中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鸿山诗文”书香角,让学生在书香中感受乡土的诗意……在校园内,无论是楼宇、庭院、道路、亭子、池塘,还是雕塑,都充满了人文气息,使整个校园成了一个兼具美学和人文内涵的文化体验场所。在这里,师生能够实境感悟地方文化的内涵,沉浸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修身养性,提升精神境界。

(三) 将地方文化内容融入学校课程

地方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有着根源性的血脉关联,将地方文化内容融入学校课程,能拉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距离,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家乡归属感,涵养家国情怀,又能丰富课程内容,彰显办学特色。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展开:

1. 编写地方文化课程读物

学校通过对鸿山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资源整合,选择其中富含教育价值、具有传承价值、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文化知识作为素材,相继编写了《乡贤之光》、《美德与乡贤——感受鸿山文化》、《鸿山乡土诗文选读》、《吴韵鸿山》(尚德篇、印象篇)、《人文鸿山》等乡土课程读物,以多样、有趣的方式系统呈现鸿山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技艺等内容,并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汲取文化力量,与乡土对话,与先贤同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土文化的丰厚底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爱国、爱乡情。

2. 实施地方文化拓展课程

寻求课程与地方文化内容的契合点,将文化熏陶与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进行地方拓展课程的系统构建,以多元方式积极开展文化实践。学校实施的鸿山地方文化拓展课程主要有:(1) 德育类课程。以品格提升项目为抓手,开展乡贤美德架构的德育实践,践行乡贤精神,砥砺品德成长。(2) 文学类课程。开设春晖文学社,开展鸿山经典诵读、乡土征文、吴韵乡愁故事会等活动,品味文学内涵,提高文化修养。(3) 艺体类课程。组织鸿韵艺术、鸿山民歌、吴韵墨香、妙刻生花、传统游戏等社团,学习民间技艺,培养鸿山文化情怀。(4) 劳动类课程。开设基于地方农耕的劳动课程,以四季为轴,节气为点,在校园绿化、果蔬種植等实践中体验农耕文化,领悟劳动内涵。

3. 组织地方文化游学实践

鸿山乡土,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今天的鸿山是一块富含人文情怀的热土,是精致的文化容器,也是溯源文化、触摸乡情、领略人文的博览园。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主旨渗透于游学之中,带领学生走进鸿山乡土,走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古迹中怀想历史,在展馆中追慕先贤,在实践中体验非遗文化,在书香中传承家风,在鉴赏中领悟艺术,在自然中感受风物。例如,带领学生参与吴文化节、清明登高、鸿山节场等文化活动,制作家乡美食(三让团子、端午粽子、推酥麦饼等),了解家乡风土,感受家乡味道;组织学生探访泰伯墓、鸿山十八景、吴文化广场、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梁鸿湿地等文化景点,感受鸿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到钱穆钱伟长故居、怀海义庄、院士阁研学,追忆鸿山先哲的丰功伟绩和耕读家传;深入美丽乡村“七房桥”,打卡新农村建设网红村“东塘街”,见证家乡变化,了解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步入寻常百姓家,体味衣食住行,淳朴家风。地域特色的文化游学为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使学生在“寓教于游,育德于学”的文化浸润中逐渐生发乡土文化情结,提升学生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和道德法则的高度凝练,涵养安身立命的道德品质,是乡村社会的根脉和灵魂所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振兴不是城市文化在乡村的复制和再造,而是要充分尊重和接纳地方文化,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重塑乡村地方文化生态,实现地方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涵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学校需要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转化和传递,帮助学生树立地方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王震,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学。徐洁,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学。)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乡土中国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