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雅莉
(贵阳观山湖投资(集团)观投置业有限公司,贵阳 550009)
闲置资产是指,虽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由于种种问题长期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难以产生相应价值或收益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设备、机器、库存商品等。盘活(如资产重组、出售、租赁、再利用)这些闲置资产,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有利于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然而,一些集团企业资产底数不清、资产估值不准确、盘活方式单一,闲置资产盘活效果并不理想。集团企业应正确认识闲置资产盘活的现实意义,并积极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资产最大化利用目标的实现。
一些集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进行组织结构变革或产业结构调整,这可能导致原有资产不再适用新结构或无法满足新需求而被闲置[1]。例如,某集团采用主辅业务模式,核心业务是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辅助业务是汽车物流、零部件生产。而随着市场的变化,该集团发现原有的辅助业务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为增强核心竞争力,该集团决定专注于主营业务,剥离非核心的辅助性业务,主辅分离的过程中一部分生产线、仓库、设备成为闲置资产。
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够影响资产的形成和配置结构,若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就可能形成闲置资产。例如,集团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得采购、财务、生产、业务等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原材料采购时,采购计划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最终造成了库存积压,形成了闲置资产。又如,在投资过程中,由于项目评估、调研不足,误判了项目形势,投资时机选择不当,使得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产生了未使用的设备、未开发的土地、未完成的工程等闲置资产。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这不仅推动了经济飞速发展,更对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企业竞争力不再完全取决于其拥有的物质资源,而是取决于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正因如此,各行各业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以芯片领域为例,Intel 的CPU 产品几乎每年就进行一次更新迭代。为应对新科技成果的冲击,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而旧的产品和技术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并转化为闲置资产。
集团企业通常资本需求大、运营成本高,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而闲置资产的存在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会占用企业的资金,导致资金流动性下降,影响企业资金链的良性循环[2]。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将其转换成现金,便可在减少闲置资产存储、管理成本的同时,释放被占用的资金,增加资金流量。这些资金可用于支持关键项目的投资,能够推动集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若闲置资产未得到妥善利用,其价值将逐渐流失,甚至转化为不良资产,成为企业的负担。例如,一些过时的设备、积压的库存,长时间没有被利用、处理,随着技术更新、市场变化、价值贬损,就会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而变成不良资产,进而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积极采取资产盘活措施,使资产得到有效利用,便可防止闲置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资产是企业重要的劳动资料,其配置与使用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若存量资产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降低运营效率,削弱市场竞争力,进而降低盈利能力。企业采取资产盘活措施,对闲置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和利用,以满足资源需求,便可提升运营效率。此外,盘活闲置资产能够推迟资产报废和替换的时间,延长资产的生命周期,减少因过早报废、重复购置带来的资源浪费,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集团企业要想盘活闲置资产,需要先摸清资产底数,全面了解各类资产的数量、种类、分布、使用状况等信息,从而为后续的盘活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3]。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集团企业的资产核算不规范,使得资产底数不清,导致部分资产始终“游离”于账外,阻碍了资产盘活。例如,某零售集团公司为了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决定实行扁平式管理模式,精简了中间管理层级,取消了部分职能部门。这一改革使企业形成了诸多闲置资产,但由于资产盘点、对账不及时,这些闲置资产未被正确记录在账簿上,出现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情况,使得一些本应重新利用的资产被错误地当作闲置资产处理,造成了资源浪费。
在盘活闲置资产的过程中,资产估值是关键环节,估值准确性直接影响资产盘活的效果。只有准确估值,并选择适合的盘活方式,才能促进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然而,一些集团企业缺乏统一的资产估值标准,使得估值结果具有较强主观性,难以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而且企业所选的估值方法也不恰当,估值准确性不理想,往往与市场实际情况有差距,影响了资产残值回收变现,导致高残值资产被低价处理,使得盘活效果大打折扣,损害了企业利益。
集团企业作为多个相关企业的联合体,往往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涉足多个领域和行业,因此拥有丰富多样的资产结构[4]。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需要针对各类资产特性,选择适合的盘活方式。但一些集团企业缺乏创新思维,在资产盘活时常常局限于已有的模式和经验,依赖于出售、租赁等传统方式。这不仅会限制资产潜力的发挥,还会提高资产盘活风险,单一盘活方式遭遇问题或不再适用时,企业就可能因此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集团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且每种资产都有其独特的管理要求,这使得集团企业的资产盘活工作较为复杂,需要由专业人才来负责。然而,一些集团企业在这一领域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资产盘活的相关工作只能交由财务部门或后勤部门兼管。而这些部门的现有人员,尽管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却普遍缺乏资产管理的专业背景,岗位胜任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工作要求,无法有效地识别和利用资产的潜在价值。
资产盘活往往伴随着资金与实物的流转,这一过程牵扯诸多的利益相关方,容易滋生舞弊与腐败问题,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例如,在资产盘活过程中,一些员工或外部人员因追求不正当利益,通过虚构交易的方式侵吞企业资产。因此,为确保资产盘活安全,防范舞弊与腐败风险,集团企业需要采取配套的监督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集团企业不重视对资产盘活的监管,既没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措施,使得舞弊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一些集团企业的资产盘活工作效率低、效果差,主要原因是资产底数不清,导致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进而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益。因此,清晰掌握资产底数是资产盘活的第一步。具体来讲,首先,要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关键环节的要求,并设置资产总台账、分台账及使用台账,以确保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其次,要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对资产进行实地查看和计数,核对资产台账与实物是否一致,确保资产数量、状况与记录相符,从而为资产盘活提供数据依据。而且在清查结束后,必须及时整理、复核清查结果,避免发生漏查、错查问题。最后,要借助RFID、条形码等技术手段,快速采集资产信息,建立资产数据库,以此实时监控资产状态,以便对闲置资产进行灵活配置。
资产估值错误不仅会误导资产盘活决策,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企业信誉,导致合作伙伴对企业专业水平产生怀疑,甚至造成合作关系的破裂[5]。为提高资产估值的准确性,集团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发布明确的估值政策,制定配套的《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设置具体的估值参数(如折旧率、预期收益率等),从而统一资产估值的标准和原则,降低资产估值的主观性;其次,应制定详细的《资产评估办法》,列明可选的估值方法(如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等),并具体说明每种方法的适用和限制条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估值方法;最后,如果企业自身缺乏资产估值的能力,可根据需要估值的资产类型,如房地产、股票、债券、无形资产等,选择与具备相关专业资质、良好信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来避免利益冲突,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客观性,进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单一的资产盘活方式往往难以充分挖掘资产的潜在价值,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集团企业应根据市场条件、资产特性,丰富闲置资产盘活的方式,尽可能保障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回收。首先,可以组织公开拍卖活动,通过市场竞价机制,激活闲置资产的市场价值。特别是针对那些通用性强、可比性高的资产,如机器设备、生产线等,拍卖方式不仅能够吸引众多潜在买家的参与,确保市场竞价机制的有效运行,还能够加速闲置资产的快速变现,为企业带来即时的现金流量。但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资产信息公示工作,保证拍卖过程的公开透明,防止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确保拍卖结果的公正性。其次,可以推行资产共享共用机制,鼓励不同部门打破壁垒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调剂使用的方式来降低闲置率,减少新资产购置方面的投入。例如,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内部的闲置资产调剂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各使用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自己的资产需求,同时,可以贡献出自己暂时不用的资产。
资产盘活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极为严格,需要其具备市场洞察、投资分析、风险管理、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集团企业应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专业的资产管理团队,为资产盘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具体来讲,集团企业应引进具备资产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组建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由其集中处理资产配置、盘活等核心任务,以确保各项盘活工作的高效落实。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根据岗位要求、任职条件,遵循“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组织针对性的面试、笔试、技能测试,筛选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外,要针对闲置资产盘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对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完善员工的知识体系,帮助员工学习先进的盘活经验和做法,以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
在闲置资产盘活的过程中,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将会大幅增加资产流失、损坏、浪费的风险,可能对资产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集团企业应加大对闲置资产盘活的监督力度,全方位监管资产流转的过程,确保每一环节都受到严格控制。首先,集团企业应构建一套完善的审批体系,并设计具体的闲置资产盘活审批流程,明确界定审批的范围、权限以及责任主体,以此提升资产盘活过程的规范性,防止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其次,集团企业应遵循“追责问效”原则,通过绩效审计对闲置资产的入账、分配、收益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核查,确认是否存在违规处置资产的行为。特别是对资产盘活的收益部分要重点审查,要求所有收益都按照规定流程及时上缴,避免任何形式的收益截留、挪用行为,以确保资产盘活收益的完整性,从而使资产盘活不仅仅是表面功夫,而是真正实现了闲置资产价值的回收。
对于集团企业来讲,盘活闲置资产不仅能增加资金流量,还能提高资产质量,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因此,集团企业应全面掌握资产底数,提高资产估值的准确性,并根据资产盘活的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丰富资产盘活的方式,加强对闲置资产盘活的监督,从而提高资产盘活的效率和效果,促进闲置资产的变现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