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雨
据当地老人们讲,燕家台,原名二龙台,元代即已成村。其名字的由来,与东西龙门涧一左一右“两条巨龙”护佑的地理环境有关。后来称之为燕家台,则是因为这里最早的居民姓燕。
我无法证实老人们说法的正确,但从燕家台所处的地形地貌上观察,叫二龙台绝不是牵强附会。而村名曰燕家台之说,则是有文字可依的,燕家台通仙观碑铭记载,燕家台名字的出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无论叫二龙台,抑或燕家台,追史溯源,其实只是个村名的问题,有趣的,村民口口相传的晏驾台,就有些令人翘耳的传奇色彩了。
北京西南方的太行余脉有个九龙山,现称金祖山。相传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建设皇宫的同时,也筹划着陵寝所在。风景秀美,九龙腾挪的山势首先纳入了皇帝的视野。但细经考察,这里却曾是金朝的陵地。惋惜之时,二龙环抱,风水奇美的燕家台却悄悄钻进了永乐皇帝的耳朵。于是便要御驾燕家台亲自看看。
皇陵,也是埋死人的地方!燕家台的百姓怎能容忍祖祖辈辈世代繁衍的风水宝地,让皇陵占去。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违背君令,那是杀头之罪。
就在村民万般无奈之时,村里一位姓杜的读书先生出了个主意,即用谐音将“燕家台”改成“晏驾台”。村民们心领神会,速将“晏驾台”三个大字刻入石头立在村头。
时隔数日,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浩荡前往燕家台。行至村口,一眼看见大石头上的“晏驾台”三个大字,顿时龙颜失色。就在此时,村里传出了山歌:“晏驾台,晏驾台,皇帝老儿住下来,一月二月瘦成柴,三月四月买棺材,五月六月天气热,尸首烂了没人埋。”
燕家改成晏驾,已经是欺君之罪,且还敢唱山歌戏帝骂君,论罪该杀头抄斩。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听后可以付之一笑,但可信的是,世世代代的燕家台人,爱着这片山水,爱着这片祖祖辈辈繁衍不息的家源。
晏驾北去十三陵,燕家宝台紫气升。自明永樂至今600多年,燕家台,虽经过无数次的战乱、人祸或自然灾害,但这片风水宝地却依然以它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情,吸引着山外人们的目光。而村里的人们,则以很高的幸福指数,在这片家园快乐地生活,并以此感染着他人,也感动着自己。
燕家台的风景是美的!
当我走进村时,首先感到一幢幢老屋虽已斑驳沧桑,但飞檐翘角的艺术风格,总能让心底油然生出一种建筑美学的韵致来,无论是雕梁画栋的门楼,抑或福字镶嵌的影壁,哪怕是一个个窗棂,一座座门墩儿,都让我倍感亲切。即使残垣断壁的寺庙撞进眼帘,注入内心的都是雅致、空灵、通透的意境。走入内心的风景,是一台台古碾,一口口古井,一棵棵古树。油彩心中的元素,自然还有通仙观、娘娘庙等遗址散播四海的禅觉。
燕家台的美还来自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站在村北山坡南望,村落全景尽收眼底。低处望,屋瓦皆叠的新旧房舍依次排列,对比之中,彰显出穿越时代的历史变迁。村子自南而北由低向高的窄巷,偶有村民姗姗而过,彰显着山村随性但祥和的慢生活。环顾远方,天蓝云岫,峰峦流翠,东西两侧大山将整个村落紧紧环抱。东西两望,虽不见龙门涧“双龙聚首”,但它们潜伏山中,护佑着燕家台的世代子民和一草一木。我自心想,倘若丰沛的雨季到来,云霓翻滚,大雨滂沱,双龙一定会呼啸而出,气势恢宏。此时若高台观览,定会是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我凌高观览中感慨:燕家台之山水真乃壮哉美哉!难怪丘处机率道士觐见成吉思汗取道燕家台,瞬间被这里秀丽的山川深深震撼并感叹曰:“此乃隐迹栖身之所,实乃福地也!”于是在此休憩数月之久不舍离去。
遥望山下,杏林正青,再过二三十天,满树的杏子就要红透枝柯,燕家台的杏秋季节就要到来,到那时,村民们肩挎背篓,手摘山杏,满面笑容,那又该是自然山水之中一幅多么美妙的桃源意境呢?
燕家台的人情是美的!
在燕家台,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老人们,是那样的热情、淳朴、慈祥和善良。见到了他们,就像见到了我的父辈兄长。无论是精神矍铄,还是面黄肌瘦,但对于我,就像对待他们远行的孩子或兄弟回家一样高兴。不光村口的那十几位老人不厌其烦向我娓娓道来燕家台的历史与传说,那些老宅子里的老人们,同样会毫无戒心地将我让进院子里走走看看。
燕家台的人情美,还来自对亲人的不离不弃。村口过街楼西行百余米一间门楼前,一座照壁上书写着“五福临门”四个大字。院门里一位老哥正忙着家务。进院聊天得知,老哥姓李,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让我感动的是,就是这样一位退休金并不多的人,很多年以来,只身一人养着因残疾身体不能自理的弟弟,多少年来,风风雨雨,不离不弃,其兄弟之情,令人动容。
燕家台的人情美,还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满足。
李永泉,燕家台村北的一名普通村民,今年61岁,可以说,其农林牧副样样能行。他种果木树,北山坡养蜂亦养鹅鸭,也种些瓜果蔬菜。两个儿子均已成家住在城里。聊起当今的生活,他话语连珠,一脸幸福。那天二人聊得投机,他便主动带我走进他的院子,甚至带我走进一双儿子儿媳居住的房子,心怀大敞,滔滔不绝历数家珍。
我惊诧,李永泉真是个大能人,农林牧副都行的他,竟还身怀一手超强的木匠活儿。环视屋内,无论沙发、茶几、桌椅、衣柜,都是他亲手打造。甚至儿子儿媳的新婚床榻,都是他的手艺。那是仿明核桃木床榻,观之极具艺术水准。当我细观两架名为“子孙床”,亦应为“燕尔榻”后,我感觉的,不止是雕工工艺超群,其上面的禾苗福字,更是燕家台人寄予未来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燕家台的美,更体现在村子曾拥有的一段抗战英雄史。
赵永成,燕家台的抗日英雄,生于1915年,193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游击大队队长兼除奸团团长。人称“快枪赵”的他在抗战期间,曾率领游击大队,完成过除汉奸,袭伪治安团部,拔日伪据点等多项壮举。如今,燕家台的老人们谈起赵永成的抗日故事,可谓绘声绘色,一脸自豪。
燕家台是美的,但我走在村子的街头巷尾和角角落落,看到的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或早已栖居城里,这里成了他们永远的乡愁。
那天中午,我独自来到西龙门涧入口,东龙门涧绵延巍峨的气势,“桂林秀美”“匡庐飞瀑”“黄山叠泉”忽然纷纷重映脑海。我臆测西龙门涧也一定是峰峦雄峙,高耸入云,涧水碧透,欢唱不息,人间妙境瞬间可见也。
冥冥中,有两位游客自幽谷而出,问风景如何?皆曰美不胜收!
于此,我又想燕家台双龙拱托,群山环抱,仙观通禅的美妙。并感慨曰:如此风水宝地,该更具画意与魅力!
晏驾早已北去,家源当更风光。燕家台,不止需要亘古至今的静谧与安宁,更需要唤醒年轻人的热爱与回归!
我一边思忖着,一边走进西龙门涧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