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时,重点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要求江苏“走在前、做示范”。南通开发区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和要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探索培育未来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坚持补链延链,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产业强区,优化产业布局,以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融合、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探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产业,努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
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一是实施化工产业高端化工程。圍绕两条主导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关联度集聚度,全力培育产业链拉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龙头旗舰型项目,落实培大扶强政策,积极推进奇华顿三期、奥凯生物二期、醋酸化工二期、默克二期、星辰PPE项目等重大项目,鼓励企业改造提升、兼并重组和研发创新。实施化工园区封闭管理扩区提升工程,建设化工园区智慧园区平台,提升园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化工园区”。二是加快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提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72家,2022年实现应税销售395亿元,主要集中于海工装备、智能装备和航空航天装备三大领域。园区加快发展高端港口机械及配套产品、海洋石油钻井系统及LNG船等高端海工产品,集聚了惠生重工、韩通赢吉、振华重装、振华传动、润邦重工、领新重工等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覆盖钢结构—传动装置—舱口盖—热交换器—轨道吊—船舶—海工平台—船舶装饰等相对完整产业链,是全国著名的造船基地之一。其中,惠生重工的LNG浮式船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振华重装的桥梁类产品广泛用于跨海大桥等海上工程建设,其起重机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约70%。三是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园区就充分发挥南通“纺织之乡”优势,发展了纺织轻工业等产业,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纺织纤维研发中心。园区鼓励龙头企业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实力,带动中小企业创新进步;扶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成为专业化配套企业,围绕生产高档品牌的龙头企业形成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纤维,拓展完善家纺产业上下游,打造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完整产业链。
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一是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中天科技等多家企业,全面加速和提升光通信产业链整体规模和竞争力,打造了全国名列前茅的光通信产业链,覆盖光电芯片—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海底电缆—特种电缆—光纤光缆设备等各个环节。龙头企业中天集团在园区内设立中天精密材料、中天光纤、中天海缆、中天通信、中天装备电缆等20多家企业,2022年应税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园区与集成电路测试仪器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设立国家级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聚力打造中国“测谷”,目前已招引御渡半导体、金海通、新恒通、华封科技等10多家优质企业,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建设了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二是差异化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发挥化工园区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生产基地,完善原料药+制剂产业链,招引一批如斯福瑞、默克制药、联亚药业等高端化学药研发生产企业。默克制药建设了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和生命科学研发中心;联亚药业仿制药累计递交50个FDA申请,获40个认证,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聚焦国内头部医疗器械企业,通过驻点招商、以商引商、基金招商等先进招商办法,进一步集聚龙头企业,前后延展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鹿得医疗的电子血压计远销海内外;伊仕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远销欧美;格诺思博技术水平国内顶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与上海、苏州等地生物医药产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为强化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药物开发+生产模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解决方案。三是跨越发展新能源产业。南通开发区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投入和培育,在光伏和电化学储能两个细分行业链式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带动下,园区新能源产业成长速度加快,2020年应税销售收入不足50亿元,2022年达到256.3亿元,两年翻了两番。园区注重加强对中游光伏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企业的配套,引进光伏逆变器等光伏电池组件制造领域的核心企业,发展下游的光伏应用产品并发力光伏电站特别是分布式光伏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服务。加大对高附加值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集成系统生产和服务提供环节的支持,促进产业链的补链强链,百亿级项目纷纷落地,林洋新能源主营电池片,满产后可达100亿元,通威主营光伏组件,满产后预计超250亿元,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区首个千亿级产业板块。
二、坚持创新驱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南通开发区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全力做好项目服务,聚力加强创新驱动,持续发力集约节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澎湃动力。
大力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近年来总投资100亿元的通威光伏组件、林洋TOPCon光伏电池、星源材质隔膜,以及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晟斯生物药、罗莱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纷纷落户。园区在南通市招商引资绩效综合评估持续名列第一,在全市项目建设龙虎榜中持续位列第一方阵。一是深化招商体制改革。突出外资、重大制造业、科创、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引,构建“4+6”招商体系。二是优化招商推进格局。突出领导带头,建立“一个主导产业、一名牵头领导、一幅热力图谱”推进格局;大力实施驻城招商、驻外招商,组团赴日韩、欧美开展招商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三是突出招引项目评估。优化项目质量评估机制,出台招商引资项目监督管理“1+3”系列文件;加强重大项目挂钩联系服务,及时帮办解决难题,全力提高转化率和竣工率。
大力提升便利化优质化水平。一是全面加强政策保障。深入落实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新66条,实施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创新提升行动35条,在全市率先推行“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二是继续优化便利服务。建设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和Bee+新时代能达人才科创荟等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大市场,对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产研院运营质效持续提升。持续推进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等三项机制,启用具有国际商保结算功能的瑞慈国际医疗中心,加快延伸能达候机厅一体化服务,常态化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优化和完善“企业信用承诺制不再审批”制度,全面增创开发区营商环境比较优势。三是持续加强改革创新。高效推进全市一审涉外民商事审判集中管辖改革;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实施首违不罚、免罚、从轻减轻处罚等柔性制度。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浓度同比连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达82.5%;区域规划环评通过省级审核。持续巩固“无异味园区”建设成果,全面启动“无废园区”创建。
大力拓展发展承载空间。一是推行综合评价。结合工业企业用地面积、应税销售、税收等情况以及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开展综合评价,将工业企业分为A、B、C、D四类,推动C类和D类企业提质增效,提升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二是实施空间再造。针对全区工业用地紧缺的实际情况,综合研判、科学决策,对低效用地实施空间再造。经过2—3年的时间,累计腾退土地1万多亩,回收净地7000多亩。三是建设专属园区。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G15高速以东14.83平方公里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建设,完成空间发展规划第二轮成果,景兴路东延、竹兴路、锦前路等首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未来力争通过5—8年的时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工业体量。
大力加强产城融合发展。一是强化总体引领。紧紧围绕“建设通城活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制定总体纲要和行动计划,出台支持服务外包、数字文创、楼宇经济、软件信息等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推进中外运央企分总部等龙头项目加快落户。二是建设重点项目。举办“领航中国·走进南通”暨通城活力新中心推介会;建设洲际皇冠假日酒店、洲际华邑酒店等五星级酒店,推进TOD节点、活力岛、国际幼儿园、101街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盒马鲜生成功入驻。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滨江湾,与能达商务区形成城市双核,结合苏通二通道北接线线型方案,优化调整“滨江湾”城市设计方案,力争建成滨水亲水的国际化高档社区,全面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打造城市新封面。
三、实施空间再造,推动园区绿色发展
南通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5%来源于化工园区,化工园区的转型升级是开发区积极应对“双碳”挑战,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化工园区通过空间再造,推动企业加快实施产业循环链接、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节能降碳改造等工程,推动可再生能源、绿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产业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低碳园区”“无废园区”。
适时启动化工园区空间再造行动。一是果断启动空间再造。在深入调研、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科学决策,立足园区长远发展和维护企业根本利益,于2021年2月正式启动化工园区产业提升空间再造行动,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北区全部腾挪,推动北区向城市功能板块转型,推动南区打造成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效益突出的一流化工园区。二是全面廓清推进思路。化工园区空间再造行动重点实施“两退一搬一调”工程,“两退出”即退出关停化工园区南区低效用地企业(约15家,占地2250亩),关停退出北区低效用地企业(8—10家);“一搬迁”即对亩均产出高、产业质态好的企业(10—12家)搬迁至化工园区南区;“一调”即取消化工园区北区定位,仅保留化工园区南区,调减园区面积。三是全力降低经济影响。为降低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空间再造工作采取先建设再搬迁的办法,搬迁企业在正常生产的同时,在新场地启动项目建设,建好后一次性搬迁。
持续推进化工园区空间再造显成效。经过近3年艰苦谈判和持续不懈努力,化工园区空间再造行动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全面推进签约工作。化工园区北区有12家化工企业,已有8家企业签订搬迁补偿协议或投资协议,1家企业将关闭退出,剩余3家企业近期有望全部签约。二是全面启动项目建设。签订搬迁补偿协议或投资协议的8家企业中已有6家企业开工建设,南迁企业将在2024年全部开工建设,2025年底前所有北区化工企业有望如期停产并逐步拆除,最终实现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
大力加强园区管理提质增效。一是强化应急管理。高标准建成江海特勤消防站,建成应急医疗救援直升机停机坪,完善化工园区突发水环境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园区公共事故废水应急池,沿路设置缓冲带,大大降低化工园区安全与周边公共安全的相互影响。二是强化安全管理。划定周边土地规划安全控制线,严格审查控制安全控制线内的建设项目。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设立危化执法中队,深入开展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老旧装置治理、危化品“百日攻坚”行动和危化品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三是强化封闭管理。按照“分类控制、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设置13个封闭卡口,建立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化工园区封闭管理。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投用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进出园区进行实时监控,划设9.5公里专用车道,实现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进出园区的统一管理、科学调度,危化品车辆集聚和乱停乱放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作者系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