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燕
(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 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驱动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不断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便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传播。 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强化网络服务意识,提高信息化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1.1.1 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以纸质文献居多。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依托计算机和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增加了馆藏信息资源的种类,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容,扩大了馆藏量,便于为师生提供更全面、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了信息知识、科学技术的传播。
1.1.2 拓展了信息知识的传播途径
随着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普遍使用,加上许多高校校园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碎片化阅读、移动阅读、微阅读逐步融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满足师生对纸质文献的借阅,还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的便捷性、集成性、互动性等特点,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等特点,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多种网络渠道传递信息,优化师生获取文献信息的体验。
1.2.1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信息技术工作
信息化时代,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完成了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师生借助自助检索机、自助借还一体机等设备就可以查找、浏览、借阅所需文献资料,传统的手工借阅被设备自动化借阅取代,图书馆需要做好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另外,高校图书馆为方便师生便捷、高效地查找知识和自身宣传推广需要,组建了各类网络平台,其中有诸如数据收集、传播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等技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1.2.2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是纸质书刊的借阅和到馆咨询服务。 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图书馆实现了信息知识的数字化。 师生利用台式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使得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载体的变化,关注师生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的变化,向网络虚拟服务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借助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特色服务,以及提供深层次的信息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智慧服务。 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束缚,拓宽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
部分高校图书馆由于经费、人力不足,加上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欠缺,购买和使用开展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设备设施数量有限,比如仅购置了装点门面的图书自助借还机、检索机、门禁系统等基础设备,其他可以提高馆员工作效率的设备,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智能书架、移动盘点车、RFID 分拣设备等没有及时配备。 为了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图书管理系统、移动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软件需要不断升级更新。
2.2.1 数字化文献工作需要加强
高校图书馆由于软硬件配置和技术人才缺乏,还没有完全实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化,很多纸质图书在网上找不到对应的电子书资源[1],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数字出版物数量有限。 因此,师生借助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网上查询、下载书籍以及搜索某些数字出版物信息的需求就会受到限制。
2.2.2 新媒体平台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新媒体以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受到师生的欢迎。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探索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信息知识服务,助推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 但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服务的能力需要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开通了微信、微博服务,但对微信、微博利用率低,网页设置的功能菜单显示仅提供活动资讯、通知公告、入馆指南、馆藏查询、座位预约等基础服务和少量的数字资源,而利用微信、微博开展阅读推广、参考咨询、互动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服务欠缺;二是没有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注册账号,不便与读者互动交流,不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需要和做好自身宣传推广工作。
2.2.3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不够丰富
为方便师生有效利用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应该收集和组织多种网络信息资源,但某些高校图书馆收集的网络资源数量较少,只是整合了网络信息资源中可以直接用于辅助教学与科研的学科导航、学术辅助资源、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资源、学术站点和搜索引擎中的两种或三种类型,对于发掘难度较大的预印本资源关注度不够。 预印本资源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刊物发表,出于和同行交流、推动科研创新的目的,自愿公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2]。 可以说,预印本是获取比较前沿的科研信息的重要渠道。
2.2.4 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环境下,信息知识的组织方式、检索方式和获取方式较为复杂,需要师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但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把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具体表现有:一是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检索课,但教师常常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3],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处理馆内的日常事务,师资力量薄弱;二是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采用不定期讲座的方式进行,很难长期有序地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2.5 个性化服务的主动性欠缺
传统图书馆是以提供文献信息知识服务为主要内容,注重的是群体服务,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在如何开展信息知识的传递和增值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 部分高校图书馆在针对师生的阅读需求、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的数据挖掘和个性化信息推送力度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满足师生对信息知识的需求,高校对馆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面临馆员知识老化、退化问题。 多数馆员的日常工作还停留在图书借阅、整架和排架,馆员主动学习、钻研新技术的很少,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复合型馆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普及,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
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对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馆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节奏,根据自身特点,注重开展信息化建设,勇于创新、助推自身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信息技术的运用、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运用智能化办公设备、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人才建设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对原来的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重组,进而开展高效、便捷、优质的信息传递服务的活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需要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设施,如自助借还一体机、移动盘点车、自助检索机、馆员工作台、RFID 智能书架、RFID 分拣设备等,有效地减轻馆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图书的借阅效率,还能统计图书的借阅情况,管理读者资料,实现对图书的智能化管理。 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对图书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移动图书馆、数据库、各类用于文献管理与阅读的工具等系统软件不断进行更新升级。
维护好设备和软件,可以助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工作实现平稳有序高效运行。 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
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在图书馆的运用,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依托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实现文献信息服务方式、手段和内容等的转型,促进完善网络信息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舒适的借阅服务体验。
3.2.1 加大数字化文献工作的力度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文献逐渐成为文献传递的主流。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多媒体技术增加馆藏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种类和内容,加强馆内文献数字化处理、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及加大数字出版物的引进和使用,建立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虚拟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2.2 增强新媒体平台的服务能力
为更好地体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完善新媒体平台的服务能力,对馆员加大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的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在如何快速应用新技术把文献资料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以及移动图书馆等信息传播渠道,为师生提供多元化、深层次的移动服务,服务内容要涵盖阅读推广活动分享、实用性强的数字资源、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短视频等多个方面。 为开展有效的交流互动,高校图书馆要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参考咨询网页,将读者的咨询、留言、评论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对待,组建专职人员队伍答疑解惑、了解读者诉求,积极推动服务持续化。 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由单一的馆内服务向馆外服务延伸,不断开发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2.3 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随着高校师生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宽泛,师生需要利用信息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任务目标。 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展馆藏图书推荐、新书介绍、信息化数字平台建设等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加大对预印本资源的开发,关注Google Scholar、SHARE、搜索引擎Microsoft Academic 等平台提供的预印本资源[4]。 同时,注重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与整合,将分散在不同平台、不同数据库中关联度高的信息资源进行链接,整合于同一个系统中,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资源。
3.2.4 加大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化时代,师生对数据库、搜索引擎和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为更好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图书馆要减少信息素养课教师教学以外工作的工作量,以便于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也可酌情聘请掌握计算机技能、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技术知识的人员参与信息素养课的教学。 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举办讲座、网络在线课程辅导、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和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培训方式,有计划地定期开展面向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技巧的培训,为师生讲授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如何使用数据库等,提高师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助力师生以互联网为依托,针对性地快速检索、筛选、分析和整合利用自己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3.2.5 积极推进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细化用户群体,根据师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
图书馆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 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主动收集、快速捕捉师生的信息需求、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等信息,并进行智能分析分类,根据对师生的日常轨迹及浏览记录的研判,整理加工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别读者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师生的信息爱好报表,形成读者画像,进而建立内涵丰富的读者个性化信息档案。
根据信息档案中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推送更全面、更精准的信息资源给需要的群体,以实现更精细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满足师生特定的信息需求。
我国正在向高科技信息化社会迈进,师生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献借阅、维持秩序,对馆员的业务水平、知识层次和工作效果[5]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业务能力决定着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信息化的水平。 馆员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者和落实者,在网络化和智能化环境中,馆员不仅应具备图书馆学、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管理和使用智能设备和在新媒体平台上推送信息、发布短视频等多方面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业务技能。
高校图书馆要致力于建设一支与本馆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化、常态化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做好长远规划,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构建内容考核和评价激励共同发力的培训体系,多渠道为馆员搭建成长的平台。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技术被大量应用到各行各业。 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为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职能,高校图书馆要加大软硬件设备配置,充分运用新技术广泛挖掘利用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组建各类网络、多媒体和新媒体等服务平台,强化网络信息服务能力,提高馆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综合工作技能,积极探索与实践。 力求为师生提供全面、精确的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