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华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包含了民俗、戏曲、棋艺、茶道、武术、医学、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诗词曲赋、服饰饮食、建筑雕刻、农林园艺等丰富内容。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为此,要积极探究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将语文教材中零散的传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类别化传统文化体系。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古代诗词曲赋经典作品,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按朝代、类别(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诗、词、曲)、作者、体裁等分类整理古代诗词曲赋作品目录。如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五言绝句100 首》,可以收录祖咏《终南望余雪》、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春夜喜雨》、柳宗元《江雪》、贾岛《寻隐者不遇》、李清照《夏日绝句》、袁枚《所见》等佳作。
语文教材选入的宋词作品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宋词名作专辑》,收录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密州出猎》《蝶恋花·春景》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夜行黄沙道中》《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柳永的《雨霖铃》《蝶恋花》《少年游》等,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等。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歇后语,可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语文教材歇后语专辑》,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上阙开头“独立寒秋”三句与中间写景的收束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涉及寒秋、霜天。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于此,渗透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识记节气文化。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8 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象征温度变化的有5 个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量的有7 个节气(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4 个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积累与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于2016 年11 月30 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有利条件编写《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展节气文化教学。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中写了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蓝布红额门帘、鲜红对联,新媳妇出现在女文工团员眼前的形象是“挽了髻”、高鼻梁、弯眉、蓬松松的刘海。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于此,渗透我国农村的新婚习俗。被子与“辈子”谐音,新婚被子别称为“合欢被”,寓意新人婚后和和美美。新婚被子上绣百合花图案,寓意新人永结同心,恩爱百年。由此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识记传统婚姻习俗文化。结婚习俗有:①传袋,谐音“传代”;②撒谷豆及掀盖头;③金盆洗手并祈福;④交换信物;⑤拜堂;⑥合酒;⑦花好月圆(切蛋糕),象征家庭团圆、和睦、幸福;⑧抛绣球等。各地结婚习俗各有不同,可布置学生实地调查、亲身感受、综合整理,深入发掘传统结婚习俗的丰富内涵。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皇城人海中的院前种的是槐树。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房前屋后种什么树好,是有讲究的。例如,房前种竹寓意节节高升,平安富贵;房前种桃树寓意人丁兴旺,子孙多福;房前种槐树象征子孙后代升官发财。屋后种梅树,寓意幸福美满;屋后种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房前种桂花树,屋后种榆树,寓意金玉满堂。要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生物知识对传统风水学加以辩证分析,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摒弃糟粕成分、迷信思想。
当然,高中选修教材中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都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应扎实学习、研讨。
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变革社会的担当、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为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与研学活动中了解、学习、积累传统文化。
每年都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学生都会放假回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在与家人共度传统佳节之时,留心收集、整理节日礼俗文化,诸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礼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节日。要让学生留心收集春节都有哪些习俗,春节文化都有哪些表现。例如,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有腊日祭祀习俗,祭祀上天与自然万物之神,祭祀祖先。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春联、贴窗花。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最重要,习俗有团年、守岁、发压岁钱、燃灯照岁。新年庆贺与拜年的习俗有爆竹迎年、祭拜祖先、穿新衣、戴花胜、饮春酒、贺年与拜年、人日戴胜与登高、鞭春、闹元宵等。
春节假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整理春联,并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谋篇和创作、对联的特点、对联的格式、对联的词类和词性、对联的种类和应用、对联的修辞和技巧等,其中对联的种类有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及其他类。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收集、整理对联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对对联文化的了解、积累。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节假日与家人团聚之时,要留心酒席上座次的安排有哪些讲究,不同地域的饮食有哪些不同习惯。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积累长幼尊卑知识、饮食特色文化。例如,表示方位的左右能显示地位的尊卑,左表示东方,地位低下;右表示西方,地位尊显。古代以坐西向东为尊贵,君王南面而坐,公侯将相则东向而朝。宾主相见时,宾客为东向,主人为西向;长幼之间相见时,长者为东向,幼者为西向。《鸿门宴》中有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的座次排序,《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座次与饮食的介绍,学生完全可以将节假日亲身体验到的传统座次文化、特色饮食文化与教材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达成课内外融通,对座次文化、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
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风景名胜地、考察特色民居等,多走多看,多观察多了解,这样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广泛了解、学习、积累特色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书法与绘画艺术、石刻或雕刻艺术等,不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相信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定能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究出更多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