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艳琴
(乌拉特后旗农牧业机械化服务中心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543)
农牧业在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推动乡村走现代化发展之路,要注重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使农牧业的发展受惠于先进技术,为农牧业经济寻求新增长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指导下,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建设,对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主要农畜产品稳定供应、扶持乡村主导产业发展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1]。本文认为发展农牧业机械化的意义主要为4 个方面。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牧业机械化,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业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开展机械耕种、播种、灌溉、施肥、植保等作业,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少了农业资源投入,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增加了农民收入。农牧业机械设备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实施机械化作业,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优质的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农民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此外,机械化作业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增加了非农收入,延伸了农牧业的产业链。
(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牧业机械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实施机械化生产,农民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优化。此外,机械化作业,还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4)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牧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相较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机械化生产,可实现统一、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管理,使农产品质量变得更加稳定,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还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环保,这也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设备结构单一,适应性较差。目前,农牧业机械设备市场上的产品大多为大中型设备,适用于大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然而,对于一些丘陵山区、草原牧场等地理环境复杂、生产规模较小的地区,这些设备往往难以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制约了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2]。
(2)设备功能不足,作业环节不全面。尽管现有的农牧业机械设备在耕种、收获等环节,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涉及播种、灌溉、施肥、植保等环节的设备仍然相对缺乏,这使得农业机械化流程不够完善,影响了农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设备品质不稳定,技术水平较低。在部分地区,农牧业机械设备的质量不稳定,故障率较高,影响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我国农牧业机械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仍有改善空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农牧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
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户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对现代化生产观念的认识不足,在生产中习惯沿用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很多农户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较低,传统生产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对农牧业机械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牧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3]。
(1)服务组织建设不足。目前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普遍缺乏经费和人才队伍,无法有效开展技术推广、生产指导等工作,这使得农民在应用农牧业机械设备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影响了机械化的效果和农民的积极性。
(2)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目前,我国农牧业机械服务体系在播种、收获等环节的服务相对完善,但在育种、植保、烘干等环节的服务仍然较为薄弱。同时,部分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影响了农牧业机械化的整体效果[4]。
(3)服务价格较高,农民负担较重。由于服务组织数量较少、市场竞争不足等原因,农牧业机械化的服务价格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农牧业生产效益,也制约了农牧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
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严格,部分厂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常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农业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使用寿命短暂,容易损坏,在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农牧业机械设备的信誉度[5]。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导致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缺乏保护,严重制约了农牧业机械化的普及。
(1)加大对农牧业机械设备研发的投入力度。政府可通过出台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和机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对农牧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创新。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6]。
(2)注重设备适应性的研究和开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农牧业机械设备需要具备更好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因此,在设备研发过程中,要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生产习惯等进行深入调研,以开发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例如,在丘陵山区,可研发小型、微型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以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
(3)注重设备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牧业机械设备也需要向多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农业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和精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可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等技术,实现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自动化监控和调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可开发智能化的农牧业机械设备,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设备的操作性和生产效益[7]。
(4)加强设备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设计。应鼓励企业研发具有低排放、低能耗等特点的农牧业机械设备,推广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开展培训课程。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讲座,例如,在农闲时节,可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机械操作技能培训等活动,向农民介绍机械化作业的优点、设备使用和维护知识,让农民了解农牧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实际效益,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理解[8]。同时,在培训课程中,还可组织能熟练使用农机的人员向其他人分享经验,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
(2)宣传现代化生产观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以及科技下乡活动等,向农民宣传现代化生产观念,让他们了解现代化农牧业生产的优势和发展趋势,认识到机械化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强化示范效应。在农牧业机械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应树立示范点,通过实地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并邀请农牧业机械化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和实际效果,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决心[9]。对于当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可建设全程机械化生产园区,针对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服务方式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在畜牧业机械化方面,可针对主要的饲养环节,如饲喂、剪毛、药浴、清理棚圈、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建立全环节机械化生产示范园,逐步树立起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农牧机械化典型,实现以点带面的推广。
(1)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作业服务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农牧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政府可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和壮大。另外,也可引导农民自发组建农机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机械作业服务,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活动。政府部门应牵头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加强维修服务网络建设。政府应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农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水平,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具体可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农机维修中心和保养点,提供专业的维修和保养服务;二是加强农机具的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确保农机具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三是鼓励农民参与农机维修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维修技能和服务水平。
(1)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机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牧业机械设备在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为执法部门提供法律依据,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牧业机械设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10]。同时,应加强对农机具的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防止因质量问题给农民带来损失。
(3)建立质量监督和认证制度。政府应加强对农机具的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和认证制度,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农机具,应勒令商家进行销毁或整改,防止其流入市场。
(4)建立农机具使用反馈机制。政府可建立农机具使用反馈机制,鼓励农民参与监督,反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政府部门可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牧业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优化市场环境,持续推进农牧业机械化。
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更新生产观念、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农牧业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模式。未来,农牧业机械化将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