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蕊菡
摘要:加快推进和落实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又是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村民文化生活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不良文化和落后文化仍然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等现实问题。因此,要增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核心主义价值观引领,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重视人才培养,抓好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23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由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乡村文化“荒漠化”问题阻碍着我国乡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问题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1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所在,在“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也要让“脑袋”富起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不仅具有精神价值,还具有强大的经济价值,在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的同时,还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一样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2 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社会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导致乡村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逐渐减弱。乡村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家共同精神认知和意识的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使村民之间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情感上对乡村共同体产生依赖感、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乡村文化还可以通过村规民约、族规家训、传统道德等载体来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1.3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传承性是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根本途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未中断过且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靠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向心力。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与复兴,同样也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传承与发展。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一直都是属于农业型的国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农耕文明,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广大的乡村,因此传承与发展的对象主要也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关乎乡村振兴事业的成败,更事关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2 安阳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安阳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安阳市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截至2023年6月,建成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3 346个,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4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电影進校园1万余场。组建市县乡村“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276支、文化志愿者5 792名,开展红色公益演出1 000余场,受益群众超过50余万人。坚持“种文化”,注重培养乡村本土文艺骨干和队伍,实现群众文化自我繁荣、自我发展。实施文化馆站长轮训,加大群众骨干培训,每年开展春、夏、秋三期培训班。开展“寻找村宝”公益活动,建立16个示范村,寻找到17位“村宝”。引导扶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姚村模式立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书法、绘画、古琴、音乐、舞蹈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内黄县“微光书苑”。组织各级合作社参加省文旅厅、合作社平台专题培训8期,全市乡村文化合作社推进会及骨干培训班2期,培训业务骨干500余人次。按照每个乡镇至少组建1支合作社的要求,组建各级乡村文化合作社263个,安阳县西裴小镇、龙安区王二岗等5家合作社入围全省示范乡村文化合作社。通过将农家书屋与自家超市融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讲故事比赛、阅读分享、民间艺术课堂等活动,激活了村级文化资源。
2.2 安阳市乡村文化建设问题
2.2.1 乡村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传统乡村文化大多强调道德伦理、农耕秩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导致有些农民群众将传统的乡村文化视为落后思想、无用思想[2]。一些村民热衷和追捧城市文化,认为城市文化优越,乡村文化过时。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时逐渐消解和遗忘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沦为边缘性存在。一些传统自然村逐渐消失,村落的消失导致承载乡村文化的景观、建筑、民俗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也趋向消失。
2.2.2 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
村民可参与的文化生活形式单调,途径有限。乡村文化活动方式单一,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村民享受不到公共文化资源,还处于文化“饥渴”与“匮乏”的状态。例如,村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就是看电影、参与业余秧歌队。但是,有不少乡镇电影放映队慢慢解散,机器设备闲置生锈。此外,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要对象的文化产品种类比较少。例如,涉及乡村题材的图书虽然出版了不少,但是多数村民表示“看不懂”。
2.2.3 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不良文化盛行
安阳市西部一些村内的文化站、文化室常年得不到修缮,设施破旧,有的甚至被挤占或变卖,文化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此外,现代文化的渗透助长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在乡土社会的盛行。例如,高价彩礼、大摆宴席、盲目攀比,“人情宴”名目繁多。
2.2.4 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主要是外出务工或求学,这决定了乡村外出的以青壮年为主。留守在乡村的更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3]。他们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文化传承意识不够、文化建设能力不足、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难以有效组织、开展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尤其随着村民外出的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镇落户门槛的降低,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日益严重。
3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增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集中体现了乡村传统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最能反映乡村地域特色。乡村文化的传承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重塑农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文化活动深刻内涵的研究,大力发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展系列具有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的群众性活动,重塑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乡村氛围。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挽救传统乡村文化,开拓新兴文化。将乡村文化的传统价值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传承乡村文化,做到传承与创新并存。坚决摒弃现有文化中的糟粕,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价值观。
3.2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村民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对乡村传统文化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继续开展民间艺术展演、送戏剧下基层等活动,继续结合重大节庆、庙会、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四季村晚”直播活动常态化开展。继续打造内黄“桃花节”、汤阴“艾草文化节”、滑县“道口烧鸡文化节”、安阳县“千人饺子宴”、西裴小镇“啤酒节”,林州市茶店镇菊花节、殷都区磊口“槐花节”、龙安区戏迷大赛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群众活动IP。另一方面要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教育性,创新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让群众容易接受也乐于参与。如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特色活动,让村民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内涵。鼓励村民发挥个人特长,成立村民业余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开展沉浸式田园文化体验或乡土美食节,吸引外地游客体验果蔬采摘、种植养殖、观光游览等体验活动,品尝乡村特色美食,激活乡村文化活力[4]。组织乡土主题诗歌、散文、摄影等文化比赛,鼓励村民参与,展示乡村风采。
3.3 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解决文化建设经费问题,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坚持公共财政建文化,各级财政设立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乡村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也可投入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如设置展览馆,通过图片、模型等展示乡村历史、文化、民俗等;设置乡村艺术中心,为村民提供舞蹈、绘画、戏曲等艺术培训和表演的场地等。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办文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经费投入体系,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还应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定期进行检测、维修,确保文化服务设施有效发挥作用。
3.4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要在乡村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重塑通俗化的话语体系。要用广大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的语言进行培育和讲授,将原本抽象、高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与农民群众现实生活、风俗传统相结合,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5]。其次要将培育工作融入乡村真实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融入家风、民风建设中,在田间地头、街坊巷里做好宣传,潜移默化灌输到农民的思想里,养成文明高尚的生活习惯。最后要注重培育的仪式感。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仪式活动,如结合特定主题组织开展颁奖授勋活动、基于传统节日、重要事件组织开展活动等。倡导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最终在广大乡村形成爱党爱国、积极进取、诚信友善、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3.5 重视人才培养,抓好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乡村人才的培育力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吸引优秀人才来到乡村、扎根乡村。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证现有文化工作者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其次,要扩大发掘渠道,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如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吸引有思想、有活力、有干劲的大学生到乡村;鼓励党性强、觉悟高的退休干部回到家乡,贡献力量;吸收有独特手艺的民间文化能人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些人有能力、有威望,能够带领乡民共同为乡村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凝聚智慧。再次,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及薪资待遇。年轻人不愿意到乡村,很多是因为乡村工作环境差,薪资低。要想吸引并留住人才就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首先在物质上留住人才。最后,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训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6]。
4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乡村文化建设不是回到过去,也不是以城市文化建设为模板,而是要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使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郝勤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1):193-196.
[2]王炜.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3(23):37-39.
[3]王心乐.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3):102-105+132.
[4]赵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文化产业,2023(36):25-27.
[5]李心悦,杨艳.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2):40-43.
[6]崔智恒.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3(1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