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约 彭后生
摘要:通常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常州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状深入分析,得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通过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提出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启示如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增强经济活力助推产业振兴等,以期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參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区;乡村振兴;常州市;实践启示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18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D422.6 文章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于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常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常州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和实践出一条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常州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文章常州市为例,研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总结提炼常州地区的成功经验,还能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常州市乡村振兴成效
常州市始终对标中央一号文件,以扎实举措推进全市“三农”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6月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增挂常州市乡村振兴局牌子,统筹协调全市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加快实现全市农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愿景目标。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常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保障。常州市各级政府设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
《常州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常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20年278亿到2023年296亿,三年增长率6.47%[1]。2021年常州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产量、园林水产总量较2020年均有所提高(见图1)。常州市农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到2021年的71%,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与此同时,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364元,增长6.1%,常州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首次跌破1.9,下降至1.87[1]。
2 常州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状
2.1 全域综合整治建设模式
2022年2月,《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殷杏泰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殷杏泰地区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试点项目[2]。同年8月开始投入建设的常州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殷杏泰美丽乡村一期”集中居住区分为泰村和杏塘村两个片区。泰村集中居住区于2023年9月竣工交付,第一批原址农户在经过公开择位、全程监督、现场公证,以抽签的方式取得新房钥匙。通过统一的布局和规划,邹区镇殷杏泰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已在该地区集约了11.33hm2建设用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增加了小高层和叠墅的户型,丰富了农村住房的种类,住房外立面风格统一,青砖黛瓦,呈现出江南水乡的审美情趣,和周边的殷村职教园特色小镇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为乡村特色发展定下了建筑风格基调。
2.2 “工改+宅改”结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模式
横林镇作为常州市的工业重镇,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围绕着“工改+宅改”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现有宅改项目7个,翻建农房超过800户,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重大项目带动的宅改模式。芙蓉宅改北集聚区是常州经开区规模最大的宅改项目。总用地面积19.16hm2,共将建设491套中式风格房屋。小区西侧面积为1万m2的公建配套区还融入乡村振兴展示中心、芙蓉湖畔党群服务中心、非遗展示馆、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新型业态。二是原址翻建的宅改模式。与芙蓉宅改北集聚区仅一水之隔的周刘家村包括6个村组、218户农户,三面环水,河塘众多,且村内无一家工业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经开区美丽乡村建设“六个一”示范项目中便因地制宜,将周刘家村农房翻建工程打造成为经开区首个在原址范围翻建的“宅改样板”。三是园区更新带动的宅改模式。蓉湖村处于原八方工业园片区内,宅改前园区有工业企业320余家,其中涉及化工、铸造、注塑、印刷等各类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约250家,企业的发展要适应产业更迭升级要求,园区更新才能激发新一轮的经济活力,全新的万洋科技众创城的落成吸引大量成长型企业入驻。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互动关系
3.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保障
首先,常州市政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充分激活资源投入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这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常州市政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以美丽乡村与现代化宜居为目标进行农房改造,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空间布局,重塑乡村格局,焕新乡村面貌,这保障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科学性。
3.2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可以促使农村土地利用向更高效更集约的方面发展,例如,将原先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统一规划,建设成商业区、公园、交通枢纽等,进一步增加土地使用的价值。二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会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如医疗、学校、生活、商业、交通配套等,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活更为便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增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以增进农村社区的发展在集中居住区形成人口聚集效应,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城乡融合发展。
4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启示
4.1 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引进低碳产业发展试点、低碳技术引进、低碳环保投资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补贴政策,支持农村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和工艺设备改造改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3] 。一是在集中居住区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通过推广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采取城乡联合收集再利用的处理废旧物品模式,實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二是在集中居住区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设备。例如,充分发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在农村发电、取暖、加工加热等方面的运用,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收入的重要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集中居住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4]。例如,推广节能产品,使用高能效等级用电设备和节电认证产品;倡导绿色出行,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交通工具;节约粮食、合理健康饮食,持续推行“光盘行动”。
4.2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在集中居住区,农民们根据当地风俗共同制定居民公约,促进共同遵守并形成淳朴的民风,住宅的重新分配,解决一部分邻里间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根深蒂固的矛盾,增进邻里之间的融洽。集中居住区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设施,鼓励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居民自治和规范管理行为,可以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5]。
4.3 增强经济活力,助推产业振兴
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以形成人口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商业发展。例如,集中居住区的商业街、购物中心、餐饮等设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资消费,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可以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促进城乡产业有效对接、互动发展,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4 盘活土地资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将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6]。二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化。围绕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个人需要,组织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要的农民开展广覆盖、多元化、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加强农民经验分享交流,形成职业共同体,进一步提高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常州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结合实际,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农民集中居住区交付之日起至今,居民生活状况稳定。这些集中居住区不仅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优化了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常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构建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的新乡村生活共同体,在乡村振兴实验区(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推进现代化宜居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逐步实现了乡村发展理念由村庄整治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变。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7]。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常州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动态的经验总结,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地区。不同地区在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关联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结合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大数据分析、GIS技术、多学科交叉等,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关联进行更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常州市统计局.常州统计年鉴2023[EB/OL].(2023-11-10)[2024-01-10].https://tjj.changzhou.gov.cn/html/tjj/2023/OEJCMFCP_1110/27748.html.
[2]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钟楼分局.全省第一个!钟楼区邹区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论证[EB/OL].(2022-02-21)[2024-01-10].http://zrzy.jiangsu.gov.cn/cz/zlfj/gzdt/202202/t20220224_1202413.htm.
[3]王磊,沈丹,李子明.农村集中居住改革中的实质参与:基于合约理论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5,32(01):25-30.
[4]杨亚楠,季言.低碳经济理念下江苏省农民集中居住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04):7-10.
[5]王阳,陈勇.空间整合与乡村振兴:新时代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5):42-52.
[6]胡传景.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的思考[J].国土资源,2019(10):55-57.
[7]孙永正.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7(02):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