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玉鑫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对职工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职工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工伤保险的实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和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工伤预防已从理念探索、实践探索阶段走向系统布局阶段,从“普适性”“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系统化、长效化、规范化模式,更加强调科学化、全面性的精准式工伤预防模式。后续实践中,精准式工伤预防需以制度设计保障精准化道路、以新技术应用拓宽工作实效、以职业化道路推动长效化发展。
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获得最基本的职业伤害保障权利,这是我国工伤保险事业一直在努力实现的目标。近年来,我国不断织密工伤保险防护网,实现工伤保险人群的广覆盖。2012 年,人社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等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印发,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组织依法纳入工伤保险。2014 年,人社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将建设项目用工依法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并根据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大、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特点,针对性作出了工伤优先、项目参保、概算提取、一次参保、全员覆盖的制度安排,明确提出将按项目参保证明作为办理项目施工许可证前置条件。2018 年,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创造性解决了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参保难问题,工伤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21 年,《公务员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出台,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随着工伤保障网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职工得到了保障。截至2021 年年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3 亿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获得了职业伤害保障。2017 年以来,全国新开工建筑项目参保率保持在97.7%以上。
工伤预防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2020 年,人社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更加注重事前预防、更加注重齐抓共管、更加重视工伤高发的重点人群成为计划的突出特点,对科学预防与精准预防提供了实施路径。在精准化工伤预防模式方面,采用“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分工负责”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瞄准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人群,明确培训、宣传两大主体任务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在技工院校全面开设工伤预防课程的发展道路,指明信息化、人工智能、“互联网+ 工伤预防”的发展方向,激励建基地、做示范、树典型的亮点工作,鼓励发挥浮动费率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等。
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动态调整和确定机制方面逐步走向科学规范。2017 年,人社部制定印发《关于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和确定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和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待遇水平的调整确定办法,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得工伤职工能够及时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红利。近年来,工伤康复作为助推工伤职工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重要一环,快速发展,北京、江苏、广东、湖南等地更以工伤康复工作起步早、政策保障能力强走在了全国前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各地具体确定各项工伤康复待遇。工伤康复对象在住院康复期间,不仅按照政策规定享受住院伙食补贴、交通食宿费和停工留薪待遇,而且以“工伤康复早期介入”为原则,坚持治疗和康复并重,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兼顾。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也是工伤保险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18 年,人社部印发便民化服务的相关通知,明确了便民服务的举措,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促进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服务质量提升,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服务举措。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工伤预防模式已经过了“普适性”“粗放型”发展阶段,转变为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系统化、长效化、规范化模式,实现精准预防。在受众面上,从大范围转变为小范围,从无序选择广大职工向有序选择具体行业、企业、岗位转变。在责任主体上,从单个部门负责转变为多个部门负责,从人社部门牵头转变为多个部门联合的工伤预防联席会主导,并将工伤预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以此促进工伤预防工作质效的提升。在内容上,从参保扩面、工伤申报赔付宣传转变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预防的科学知识及政策宣传贯彻等方面。在视角上,从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转变为关注关爱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从开展形式上,从单一的宣传、培训转变为多形式、多手段的工作方式,现阶段还包括线上线下知识学习考评、警示教育基地打造、工伤预防专家库建设等。
目前,精准式工伤预防体系主要是以制度机制设计为保障、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手段创新为支撑,实现各主体、各领域、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从源头上防止工伤事故发生。如成都高新区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络覆盖”的工伤预防体系,纵向打通工作全链条,建立“区—街道(镇)—社区(村、学校、园区)—企业—职工”的五级纵向联系机制,横向多方位拓展工作联动,构建以社区主导、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站/ 园区(企业)/ 学校为着力点的联动工作模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 工伤预防”手段,开辟工伤预防宣传新阵地,实现精准预防与扩大覆盖充分结合,有效构建了群防共治的工作体系。连云港市创新“顶层设计+ 方式创新”的宣教模式,针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以连云港市危险化学品五年专项行动计划作为制度保障和工作指引,以精准宣教为核心,扩宽数据分析维度,以工伤预防体验VR 中心、安全大使等加大工伤预防的宣传力度,以“互联网+”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模式提高培训多样性和覆盖面,实现危险化学品宣教的精准覆盖和有效实施。
做好制度设计。完善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把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优先事项,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依法依规推进工伤预防工作纵深发展,是保障工伤预防精准实施的关键所在。法律法规可以将工伤预防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完善,从立法上明确工伤预防的工作原则、职责与分工、经费保障、工作任务等内容。同时在地方制度设计上也可先行先试,规定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职工在工伤预防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通过制度拆解行政壁垒,制定标准和规范,充分保障预防功能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基础地位。
加强新技术应用。当前工伤预防的核心任务是要职工实现从“要我预防”到“我要预防”“我会预防”的转变,结合工伤预防因地域、产业、企业、文化差异不能走普遍化道路的特征,需要突破传统形式和手段单一的困境,走“互联网+”的道路。在风险隐患识别端,通过“工伤调查+ 预测与辅助决策信息化系统”等新型信息化方式,及时识别、预警有安全风险的企业。在项目实施端,搭建工伤预防项目在线监管系统、工伤预防项目可视化数字化平台等项目监管系统;坚持培训“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订单式”服务,提高培训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应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以及通过设立警示教育基地等方式,拓宽宣传覆盖面;以工伤预防专家库为基础拓展企业外训与内训师资力量,确保专业化开展。
以职业化道路推动长效化发展。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工伤预防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并为实现职业化提供了发展路径。新兴领域职业化发展需要具备专业化的职责、职业化的体系构建和职业环境三大要素。工伤预防职业化,需具备相应的培训机构、标准的保障体系、职业地位和社会认可、经济支持等要素。法律层面,需对工伤预防从业资格进行认定,建立工伤预防行业准入制度、工伤预防职业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和工伤预防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市场层面,需开设职业化课程以保障从理论与实践上获取专业素质,采用市场化选聘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高工伤预防项目专业性;管理体制上,可创建工伤预防协会和设立工伤预防研究院所,以专业机构设置的形式,探索工伤预防人才的选拔、培训、考核和任用机制,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壮大工伤预防职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