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滨瑜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020 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指出“两个大局”是党谋划工作的出发点。“两个大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局势,既是对中国时代变迁的历史自觉,也是对世界格局变化的深刻认知。“两个大局”传递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东升西降、新升老降”。欧洲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群体性衰落,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正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复兴之路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好奇中国模式是什么?中国的秘诀是什么?中国迎来了一个重塑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
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文化软实力越发成为竞争的关键领域。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创造,二是传播。创造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并将文化产品有效精准地推广出去,达到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一经提出就给中国的学术界、文艺界、传媒界提出了新的课题——产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产品并推广普及。笔者认为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话语权与国家综合实力深度挂钩,表现为正相关的线态。从国际话语权的分配来看,苏联解体之后,呈现出美国一国独大的局面。美国从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角度,深度定义了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即美式的自由和民主,从普世价值观继而上升到政治层面,其选举制度、政体架构、体制机制都似乎具有了普世性,不符合美国标准的就被其视为异类,要么和平改造(和平演变),要么武力推翻(派军乱政),诸见苏联、叙利亚、阿富汗等国。当前国际话语体系主要围绕美国的“普世价值观”展开,这其实是国际话语体系单一导致的话语权极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话语霸权主义。种种迹象表明现存的国际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分配无法完全与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相匹配,不利于中国大国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因此,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播,以重塑国际话语体系均衡国际话语权分配,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中国到了伟大复兴的“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期、关键期、攻坚期。越是到了这个时候,面对的困难就越多,受到的阻力就越大,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就越厉害,从冷战思维到零和博弈,从修昔底德陷阱到中美贸易战。2022 年10 月,美国发布的最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中国是“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战”,并扬言美国必须在中美竞争中获胜。整个《报告》充满了对中国的遏制和警惕,中国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期,如果松了劲,滑了坡,出了问题,没能把握好“国运”这一历史机遇,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想要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之林打翻身仗,唯恐艰难之最。“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对内可以使中国人民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卓越贡献,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对外可以为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传递中国价值观、世界观、利益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安稳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已取得巨大成功和显著成绩,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全新选项,树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杆与旗帜。必须从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的对比中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 世纪后美国逐渐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 亿人。”[1]中国搞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达到14 亿人的现代化,超过世界现代化国家人口的总和。回顾历史,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搞现代化有三个特征:一是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人口红利对中国发展的驱动力,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正是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构建了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积累,让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二是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以人民为中心”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人民创造的财富要由人民共享,在分配制度的设计上,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事实上,中国政府正是通过二次分配,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保体系,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治。三是注重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人口规模巨大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必须注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和文化水平结构。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一定的时间段会转变为人口劣势,大量老龄化人口导致劳动力不足和社会负担过重,当人口红利跨过“刘易斯拐点”,高新技术人才的复杂劳动对基数庞大的简单劳动的“平替”才是中国创造财富的真正源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搞现代化具有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才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获得成功。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的现代化始终饱含着共同富裕的思想。1955 年底,毛泽东两次约见工商界代表谈话:“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也曾说过:“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2021 年7 月1 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一亿人口实现了脱贫,提前10 年完成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为全世界的减贫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了90%,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体系,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no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D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与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遏制的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固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生产力极大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呢?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能够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二是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呢?人的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民生活的第一需要。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按需分配”,当每一个人的生存资料都能够按需分配的时候,就能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不必被限制于某一种社会分工上,摆脱人被“零件化”抑或“工具化”的命运,最终实现人真正的解放。但在“按需分配”之前,还有一个限定——“各尽所能”。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养懒人,此社会形态下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境界不仅仅是指思想道德修养(进行生产性劳动的自觉),还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精神境界的提高使人的劳动不再是简单劳动,而是效率极高的复杂劳动,能够保障物质财富的涌流,这样“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涌流—按需分配—人的自由解放—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各尽所能—生产力提高”才能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完美闭环,并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最终营造出一种近乎完美的社会形态。目前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未来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直至共产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是只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也不是先有物质文明再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同人之两足、鸟之两翼,相辅相成,行稳致远。
中国的自然环境资源相较于人口来说是不足的,在很多方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人均农业用地不足OECD 国家的5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OECD 国家的26.9%,人均能源消费相当于OECD 国家55.6%。[4]在这样的自然禀赋下,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即绿色现代化。这与西方的现代化有很大的区别,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道: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私有制下“人的异化”发生了本质断裂,异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所有人与所有人的对立关系,自然界便成为了这一场对立中不可避免的牺牲品,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人对物(货币、商品、资本)的依赖性基础上的相对独立性,人类开始将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任意挖掘开采。“人类挣脱自然母体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试图完全占有、控制和支配自然,使自然沦为人类任意摆布的工具、奴役的对象,结果导致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矛盾日益显性化、公开化”[5]。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大多数是走“发展—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已经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吸取了教训,把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洋务运动,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踏步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三大改造”和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快速完成了中国的资本积累,从1952 年到1978年,我国的资本存量增长了16.1 倍,从400 亿元上涨到6430 亿元,国有资产占总资产的80%,国有工业资本占总资本54.1%,而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发电量年均增速达到13.7%,铁路、公路、空运、邮电、城市基础设施和能源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6]改革开放之后,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开始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来形容当时的中国是毫不夸张的。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时代巨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中国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新航线开辟以来,在全球掠夺资源、开辟市场、倾销商品就成为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史的主题,伴随着战争的硝烟,欧洲各国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一度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蓝本。但马克思晚年在考察东方社会道路问题时,并不认为资本主导是现代社会的唯一出路,反对把“仅限于西欧的结论”当作“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7]。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开辟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最新道路和最优蓝本。
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后,着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时要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为了避免在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时出现某种失误,导致结果的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因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目的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原则。
必须实事求是地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讲清楚“中国特色”,尤其是讲清楚“标准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也有中国自己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判断中国是否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标准也必须具有中国特色。[8]中国是否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不能采取欧美国家的普遍标准,不能单纯地对标欧洲发达国家甚至美国。在某些方面,比如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安全指数等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是在消费指数、人均GDP 等方面不能对标欧美,如果按照欧美人民的生活标准和消费水平来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对全世界来说可能将是一场灾难,因为全世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可能满足中国14 亿人口达到这一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在标准设定上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在衡量标准和系数设定方面作出科学的设计。在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时务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讲清楚“标准问题”,准确、科学、完整地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Wegener)于1885 年最早提出‘语境’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也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语境才能确定。”[9]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必须符合受众的“口味”,符合国家的话语语境,做到大众化、通俗化。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的有效性与“真理意志”有关[10],真理意志依附于权力关系的条例和规范,如图书出版、图书系统和图书馆,过去的学术共同体社团和如今学术机构和实验室,教育和学校等,这些“装置”和真理条例的组合,形成了一整套对知识进行运用、评估、分配的系统,并通过这套系统对社会其他话语施加一种压力。因此,在构建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时,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为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工作注入权威性。权威性才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核心和关键,权威性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大众化、通俗化后的实效性。
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包括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许多有别于西方式话语体系的范畴、概念、词语,甚至需要让西方人构建一种新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方式。要做好这些工作绝非一日之功。比如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时,要用到“民主”这个概念,从西方人的思维来看,这个词的内涵是“西式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具象化而言就是全民选举、三权分置、议会制度等,如果西方人带着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理解看中国式民主,他们就很难理解中国的一党执政,很难理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唯一领导)”并不矛盾,甚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民主”本身进行解构和建构,构建一种新的民主内涵和思维方式,阐明民主导向的结果是“优政”还是“劣政”。这是对西方人思维方式和底层逻辑的“起底”行为,难度很大,需要久久为功。久久为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的必要精神和重要原则。
“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目的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微观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从微观上讲,目的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具体内容,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范畴、内涵,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方式等,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特色是什么、经验总结是什么等。第二个层面也是最重要的层面,就是所有的传播工作(文化产品、理论书籍、影音作品等)指向一个什么目的,价值导向是什么?答案就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的“和蔼可亲、负责可信”的大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模式的话语权。需要清楚的是,在国际斗争的风云变幻中,中国经常遭受一些无端之指责,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非以“吵赢”为目的,增强中国话语权并非以“独尊”为目的,“斗则两败、和则两利”,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好解释工作,是旨在国际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安稳有序的外部环境。
根据话语体系的受众群体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话语体系,即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四大体系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侧重各有不同的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体系,核心在于讲清楚领导问题,即过去一百年中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将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迅速集中起来,伴随“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滚滚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党的八大上提出中国要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赶上了国际社会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执政目标。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美丽’加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述中“国家”到“强国”的一词之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以及对中国前景的更高预期。回顾中国现代化之路,足见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学术”研究关注学理和研究范式,但中国近代的人文学科大多源自西方,如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导致中国人文社科的学理和研究范式与西方的深度挂钩,许多词的概念、范畴、内涵,许多叙事的思维方式、底层逻辑、价值判断非常西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工作,这是中国近代国情带来的必然产物和负面后果。2021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1]习近平的这段话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方法论。从现状来看,“儒家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的‘高调’和理论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以往,东亚国家和地区被认为难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但二战之后,儒家文化圈成功生成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在实践上打破了这一质疑,但在理论上却没有产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分庭抗礼的东方现代化理论”[12],这是当下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问题。2015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学术界、智库学者必须行动起来,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体系,改变东方现代化理论匮乏这一现状。
大众话语体系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目的在于传播力强、影响力大。观察当代传媒现状,自媒体、融媒体飞速发展,比如小红书、微博、抖音、快手等,深受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当代传媒特点是个体作用被放大,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体、价值的判断体和信息的传播体。比如,当代年轻人在旅行之前都会做“攻略”,旅游大V 的建议就会成为重要参考,大V们推荐的值得“打卡”的酒店、餐厅、景点往往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那些被点名“避雷”的店铺就生意惨淡,可见,相比于自媒体,传统广告的传播力、影响力就没有那么强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群体就是年轻人,年轻人中最为重要的又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都是“00 后”,他们生在新世纪,长在新时代,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代,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分享欲强,喜欢利用各种社交软件分享自己的经历。在这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应该抓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让他们养成乐于讲中国故事、善于讲中国故事的习惯和本领。
对外话语体系包括了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大众话语体系,但不是三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做出更符合西方人阅读习惯和偏好的译本,翻译要无限趋近“信、达、雅”的境界。政治话语体系侧重于官方且权威,学术话语体系侧重于事实论证和学理分析,大众话语体系侧重于形象生动和真情实感。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的主体不仅仅是媒体工作者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中国官方传媒、学术传播、大众传媒要齐头并进。针对“西方评价中国外交话语晦涩难懂以及中国外交话语是否真的如其所说”的问题[13],要利用当代西方人更偏爱的传媒渠道,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平台,以更加平易近人、真实有效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留学生数量多、分布广,要加大对中国留洋学生的传媒意识的培养,让中国留学生去讲中国故事,讲自己亲身经历、感受的中国,中国故事才更具有传播力、感染力。
为了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播的实效性,应该具备一些保障措施。
中国式现代化,从范畴来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中国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时间维度来讲,纵揽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百年变迁;从话语体系构建来看,包括了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解释好、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绝非易事,“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4]这个工作必须要做,但是,这个工作怎么做?其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使命任务是什么?这是关乎“顶层设计”的内容,必须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也只能由中国共产党完成。2021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5]在2016 年2 月19 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形象的定位是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6]习近平的话为我国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指明了顶层设计安排。
我国传媒口径大致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端口,传播介质大致分为传统传媒和新兴传媒。就国内传媒来看,无论是官方、学术界、新闻媒体都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很好的解释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传媒工作的重难点是对外,外宣工作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分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媒介在不断丰富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文局担任大量对外宣传工作,发行了《今日中国》(英、法、西、阿文版)、《北京周报》(英文版)、《人民画报》(英文版)等,为我国外宣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 年启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数十种外语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后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纷纷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窗口。时至今日,我国对外宣传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宽广,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的传媒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 年,新华社首次在推特、脸书、优兔等国外社交平台上直播习近平的演讲,引起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侨、外国友人的巨大反响。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也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讲述着中国故事。可见,以全媒体建设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传播途径成为必然选择。
观当今世界,自媒体、大数据、算法貌似已筑起了一道获取“真实且全面”信息的“屏障”,自媒体的兴起导致各种个性化信息被大量制作,大数据和算法会根据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偏好推荐个人热衷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这让某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相信自己选择的“真实”,这实质上是网络科技迅猛发展下的新闻信息传播的倒退。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总以为中国是一个畸形的国度,在极度贬低和极度恐惧中来回横跳,真实的中国很难传播出去的原因。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营销“影响力”的公司,他们的运行模式是:手握成千上万个虚拟账号,每个账号中的“人”都具有特定的标签,比如美食博主、旅行博主、老师、医生、学生等,他们真实的就像我们邻家大哥一样,当需要营造某种舆论(影响力)的时候,这些各种各样的虚拟人物就会经意或者不经意地传递某些信息或者价值观,用一种看似“亲切而真实”的形象赋予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让每一个受众都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针对事件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正义的,但这背后其实是资本的操作。资本操纵技术,技术操纵舆论,这可能是当代信息技术传媒最恐怖的副作用之一。这看似是一场以“信息技术公平”决定“传媒公平”的战役,更深层次地讲,是一场塑造当代传媒“伦理”的战役,因为技术始终是为人所掌握的,重振世界传媒的公平正义,重塑当代传媒伦理,这恐怕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
本文在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四大原则、四大体系以及保障措施,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但这只是一个初步工作,具体的构建和传播工作需要一件件文化产品的具体产出(书籍、影视、美术、音乐等)以及切实传播,这是一个庞大、繁琐和持久的工作,需要官方、学者、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需以滴水穿石之功,人皆有责之态,润物细无声之法,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最终是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物质载体)来为佐证,中国《礼记·杂记》有云:“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所以还是回归到习近平的那句话:“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