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驾驶人应先救人还是先报警?

2024-05-23 00:00:00张兆利
妇女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认定书沈某救人

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后,驾驶人因先救人离开了现场,保险公司是否会因此拒赔?

因救人驶离事故现场,保险公司以未及时报警及不在现场为由拒绝理赔

2023年国庆期间,沈某步行外出时被李某驾驶的面包车剐蹭摔倒受伤。李某当即驾驶自己的车辆将沈某送往医院救治,并垫付了1万元医疗费。约2小时后,李某报警。交警部门经现场勘查,认定李某对此次事故负全部责任。李某驾驶的车辆购买了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有效期内,沈某便在出院后前往保险公司协商赔偿事宜。但保险公司以“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未及时报警且不在现场”为由拒绝理赔。随后,沈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和保险公司共同支付其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3万余元。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免责事项说明书载明:“在未依法采取措施的情况下驾驶被保险机动车或者遗弃被保险机动车离开事故现场,保险公司可免予赔偿。”但从该条款整体看,其指向的是事故发生后逃避法律责任的情形。本案中,李某驶离事故现场是为了救治伤者,并非逃避法律责任,保险公司应当在商业三者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据此,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偿沈某12万余元,李某赔偿沈某约1万元。

交通事故伤及人身,法律规定施救为先

现实中,在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情况下,不少当事人会为“到底先救人还是先报警”“先救人离开现场,保险公司是否会拒赔”等感到困惑,以致处置失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那么,法律对此是怎么规定的呢?

第一,交通事故伤及人身,法律规定施救为先

发生交通事故后,很多人认为要先报警再救人,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对于普通事故造成的轻微人身损害,肇事司机先报警再拨打120求救,既能让受伤者得到及时、专业的救治,又能完好保护事故现场,无可厚非。但如果出现人员伤亡的重大紧急情况,则另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明确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法律明确了生命、健康权益的优先地位,这里的“应当”二字属于强制性规定,即驾驶人必须这么做。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应当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查看伤员,争分夺秒救人,全力以赴履行施救义务。

第二,保险合同的任何条款均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3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人命关天,先救人在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上都拥有绝对优先的地位,根本不存在个人随意选择的余地。车辆驾驶人及时救治伤者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责任,任何合同条款都不能排除救死扶伤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规范。如果肇事司机为救治伤者而未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因此被保险公司拒赔,对肇事司机有失公平,也可能会形成漠视他人生命和健康的社会导向,与公序良俗相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

第三,事故认定书并非唯一定责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需要指出的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一种,是警方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仅就交通事故本身对当事人的过错、责任进行的划分、认定,不能将其与民事侵权责任直接等同。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4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人民法院应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反证据推翻的除外。”由此可见,作为交通事故案件诉讼证据之一,法院需根据书证规则进行审查,确认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效力,在庭审过程中并不过于机械、绝对,而是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的损害行为、后果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主观方面的过错程度等因素,对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进行划分。也就是说,交通事故认定书仅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诉讼证据之一,在认定民事侵权赔偿责任时,法院还会综合考虑当事人提交的其他证据及各方道路参与人在事故中的过错、因果关系等因素。

第四,放任不管造成严重后果或涉嫌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到本案,假如因怠于施救而导致伤者死亡的严重结果,肇事司机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构成犯罪的还有可能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认定书沈某救人
价格认定书在刑诉实务中的应用
法制博览(2021年21期)2021-11-24 23:16:06
准儿媳称有内部房 骗房款获刑十一年
华声文萃(2021年3期)2021-04-07 04:13:32
凶手是谁
救人命的灭鼠药
佯装快递员硬闯前女友家
检察风云(2019年17期)2019-09-24 08:27:06
诸葛瑾救人
快乐语文(2019年9期)2019-06-22 10:00:42
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可诉性
男子搭“顺风车”抢劫同行女性被判七年半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审判实务中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定位
法制博览(2018年34期)2018-01-22 18: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