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渐变为褐色,又称大漆、国漆,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生活器物上,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可你知道吗?生漆还能用来作画!在庄子故里商丘,有个人正用她的画笔为河南漆画的发展不懈努力着
因为大漆过敏,她的眼睛肿成一条缝,胳膊上布满红点,奇痒无比。但因为热爱,她一边忍受着奇痒一边作画
认识李娟是在2024年1月召开的河南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当她讲到漆画,说漆画是以大漆、蛋壳、贝壳等材料来完成的,大家无不感到惊奇。她还说,漆画20世纪80年代才被列为独立画种,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她愿用毕生所学为这项艺术做推广。记者不禁被她的执着深深打动。
李娟1985年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父母都是老师。童年,她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用泥巴捏各种小人儿,尽管经常弄得一身泥土,但父母从不干涉她。上小学后,她被课本上的各种插画吸引,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捏的泥人儿也越来越逼真。
1999年,初中毕业的李娟考入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后3年里,她除了学好基础课,在绘画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2002年,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商丘师范学院,李娟考取了该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大专班,毕业后又考上了本科。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举办。正是在这次美展上,李娟第一次见到了漆画。那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作品,李娟第一眼看到它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走近细看,它所用的材料居然是鸭蛋壳,李娟不禁感到震撼,从此对漆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进一步了解李娟才知道,漆画虽然在我国历史悠久,但直到1984年才被列为独立画种……了解得越多,她就越喜欢这个画种,决定把它作为未来学习的方向。因此,本科毕业那年,她报考了厦门大学漆画专业的研究生,被录取后,师从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金华教授。
漆画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包括构思设计、底板制作、胎型制作、贴布刮灰、涂漆抛光、雕刻镶嵌、打磨抛光、上漆罩面等十来个步骤。
第一次做漆画,李娟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漆画的实操性很强,制作工艺特别复杂,需要动手实践才能搞清楚各种髹(xiū)饰(传统手工艺,即用漆漆物)技法。比如镶嵌工艺里的粘贴蛋壳,要掌握好涂漆的厚薄和蛋壳镶嵌后疏密的变化,以及蛋壳裂开纹理的偶然性。粘贴蛋壳时,因为没有掌握好要领,李娟粘贴得很不均匀,只能返工。如此反复多次,光粘贴蛋壳就耗时1个月。至今回想起来,李娟仍对导师满怀敬意与感激:“我很庆幸遇到了陈金华教授,他不厌其烦地给我做示范,手把手教我技法和要点,我才明白了漆画到底是怎么制作的。”
开始髹漆(将漆涂在器物上)后,李娟很开心,但很快就因为大漆过敏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两只眼睛都肿成了一条缝,胳膊上布满红点,奇痒无比。到了晚上,那种钻心的痒让她根本无法入睡。一连两周,李娟都在这种痛苦中煎熬。但因为对漆画的热爱,她一边忍受着奇痒一边作画。
“当年我学漆画时也过敏,但这种痛苦是暂时的。随着过敏次数增多,症状会越来越轻。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坚持下去……”
半年后,李娟的第一幅漆画作品《花非花》完成了,并参加了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漆画艺术展,荣获三等奖。这给了李娟极大的信心,她决定创作一幅难度更高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大尺幅作品。
2009年年初,李娟选定自己的几个同学作为人物原型,开始创作。这幅作品不同于静物画,用材更多,包括蛋壳、贝壳、银粉、金粉、银箔、麻布等,制作工艺更复杂。前期她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投入创作后除了日常学习,把精力全都放在了这幅画上,每天晚上画到12点。经过半年努力,她终于完成了人物画作品《都市状态》。
2009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拉开帷幕。李娟提交了参展申请。没想到,她创作的《都市状态》不但入选参展,还被提名为获奖作品,后来还参加了韩国、日本巡展。
2010年,李娟研究生毕业后,参加了福建省的招教考试,初试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可就在她满怀信心地为复试做准备时,商丘师范学院副院长张雪峰给她打来电话:“我在中国美术馆看了你的作品,很不错!我们学院很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现在我们正在招聘教师,你可以来试试。”挂了电话,李娟犹豫了:如果留在福建,发展前景可能更好;可母校的邀请,让她从感情上难以拒绝。父亲得知后对她说:“你在福建发展是锦上添花,回家乡发展是雪中送炭。家乡更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李娟茅塞顿开:是啊,学知识不能光考虑个人发展,还要把知识用到更需要的地方。于是,她参加了母校的招教考试,并顺利被录用。
7月,李娟入职商丘师范学院,在基础教研室工作。当时,商丘师范学院决定成立一个漆画实验班,培养一些特别热爱绘画、基础又比较好的学生搞漆画创作。经过数月筹备,漆画实验班于2011年春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学漆画,先要克服大漆过敏。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大漆的过敏反应也不同:有的人会全身浮肿,有的人手上、胳膊上起水疱,奇痒难忍。一些同学听说后产生了恐惧心理,打起了退堂鼓。李娟便以自己当年学漆画的经历激励学生们:“当年我学漆画时也过敏,但这种痛苦是暂时的。随着过敏次数增多,症状会越来越轻。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是因为我对传统漆画艺术有足够的热爱,我很感谢那段难熬的日子。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坚持下去……”同学们听了纷纷表示,一定会坚持下去。
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河南入选漆画作品14幅,其中11幅出自李娟和她的学生,引起漆画界极大关注,被称为“河南现象”“商丘现象”
暑假气温高,是漆画创作的最佳时间段。因此,一到暑假,李娟就劝同学们留校进行创作。为了指导学生,她不惜牺牲难得的陪伴家人的时间,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漆画在高温环境里才干得快,因此创作过程中房间里不能开空调,李娟就和同学们一样忍受着高温,汗流满面时就用毛巾擦一擦。
2019年,李娟和她的学生终于迎来了创作收获期,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河南省有14幅漆画作品入选,其中11幅是李娟及其学生的作品,引起漆画界极大关注,被称为“河南现象”“商丘现象”。
如今,李娟的很多学生,毕业后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漆艺市场,有的成立了自己的漆器工作室,有的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漆器非遗工作室,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全国漆画屏风展,后被海澜美术馆以9万元的价格购买并收藏。另一个学生,报考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因为英语没能过国家分数线,按规定不能参加复试,但因为他的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学院破格让他参加复试并最终录取了他。
平时,除了教学和创作,李娟会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推广漆画。她认为,漆画不能仅限于欣赏,还应体现它的实用性,只有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才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因此,在学院领导支持下,李娟成立了漆画工作室,带领学生制作与漆画有关的文创产品,如漆包、茶杯、茶台、首饰盒、屏风、桌椅等。据李娟介绍,大漆干燥后,漆酚会聚合成膜,不会再导致过敏,而且耐高温,因此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欢。
“大河丹漆——2023年全国漆画邀请展暨河南省首届漆画作品展”于2023年9月15日在郑州开幕,并于16日在商丘举办了展览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华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河南漆画艺术异军突起,已成为河南美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采访结束时李娟说:“漆画艺术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和其他画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作为一名漆画老师,我的任务还很艰巨。下一步,我力争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再创佳绩,并努力为河南漆画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