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2024-05-23 16:44吴招弟
文化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荀子思想

吴招弟

荀子生活于先秦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熏陶及个人实践体悟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政思想学说体系,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探讨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及可行路径,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结合当代社会治理需求,可以窥见荀子从“识欲”到“制欲”的社会治理思想在当下仍有着借鉴意义,通过梳理二者的内在关联,可从中识别、提取、转化、运用荀子社会治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启示点,辅助构建新的社会伦理秩序与治理模式。

一、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逻辑

(一)正视欲望:自利倾向是人性基点的重要构成

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治理,对人性本质的剖析判断是直接影响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此处的“欲”可解读为人的自利倾向,这也是荀子对于个体行为合理性的判断标准起点,他认为欲望是“生之所以然”的人性[1]。但在荀子的观念体系中,欲望虽属于人的自然本性,但也对个体主观行为的情感意志有直接影响,一旦放任欲望自然泛滥,将导致人性的“恶”随之衍生,正因如此,荀子选择从人性中的自利倾向出发,探讨社会治理的根源所在。例如,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性”的概念既可解读为个体作为自然存在的“动物性”欲望,也可解读为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性欲望;“恶”的概念也并非道德伦理层面的恶,更倾向于个体的欲望在不受约束的前提下发展为“偏险悖乱”等自利行径。基于人性中欲望的不稳定性,社会治理对于欲望的规导作用愈发突出。荀子认为,只有在正视人性欲望的基础上,才能找准“化性起伪”的社会治理思路,从根源上消解性、伪矛盾,在“性伪合”的统一中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二)利用欲望:自利行为是社会治理的驱动力量

荀子将社会治理视为实现“富国裕民”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对于人性欲望驱使下的自利行为并非秉承一概而论的杜绝理念,而是从转化欲望、利用欲望的方向出发,主动挖掘欲望对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的驱动力量,进而形成社会治理良性循环。亚当·斯密也曾从人道合理性层面论述人的欲望带来的自利行为有利于促进社会利益,这与荀子通过发掘人性欲望中的内在动力来促成社会治理效率提升的观点不谋而合。《荀子·富国》中有相关论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荀子·王霸》中还提到:“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亡而天下去之。”此处将百姓的“力、死、誉”的动因归纳于欲望的满足,在对其加以利用的前提下,可达成“富、强、荣”目标,进而推动社会治理根本目标——“富国裕民”的实现。同时,荀子认为只有在满足人民基本生存诉求的前提下,才能够使之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价值感、满足感与荣誉感,从而积累更多的剩余财产,从被动劳动转变为主动劳动,激活更深层次的欲望内驱力。

(三)规制欲望:制度正当是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

荀子对于“正视欲望”与“利用欲望”的注解本质上是为了从人道合理性角度上升到社会治理制度的正当性,强调要依靠“礼制”来实现对欲望的规制,保障社会有序发展。荀子认为,人性自利虽具有人道合理性,但从长远的宏观发展视角来看,个体的自利行为应建立在无碍于社会公利的基础之上,即维护“制度正当性”。荀子提出以“礼制”来约束个体无限制追求欲望的自利行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2]。“礼制”即通过将人道合理性与制度正当性进行结合,划分出合理的自利行为范畴,使之在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迎合社会公利发展诉求,搭建以“欲”制“欲”的社会治理道路。

二、荀子社会治理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

(一)坚守“贵民以位”立场

荀子的政治伦理体系中,多次强调“民”的重要性,诸如“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文本阐述着荀子“以民为本”的重要治国原则。由此可以推论,荀子治民理念中,思想基石是对民众重视的关键,无论是“礼”还是“法”的制定,都以更好地引导民众、满足民众为根本目标,“贵民以位”立场鲜明。

进入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以来,人民主体地位思想被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各个领域的生产实践与社会治理进程中,人民同时以社会生产受益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身份存在,意味着同时属于国家治理的主体与客体。这与荀子的治民思想相比,既坚守了“贵民以位”的立场,也在概念与定义方面做出了新的延伸。

(二)践行“裕民以政”路线

荀子认为,“以民为本”之根在于安民,而安民之根在于裕民。在对社会乱象起源进行归因的过程中,荀子将发生争乱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于“物不足”,因此,需从富民、利民的方向出发,从根源上满足民生所需,分别由开源与节流两个角度积蓄社会资源,才能达到振兴国力、维护社稷稳定的目的。

当代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已初步满足人民在物质层面的基础需求,但“全民富裕”这一富民目标仍属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荀子所提出的“开源节流”“裕民以政”等朴素思想蕴含着与当下“可持续发展”一致的内核,指导人们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来科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轻因过度开采带来的负担。同时,贫富两极分化矛盾在现代社会仍亟待缓解,国家采用税收、可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收入的相对平衡,也由此论证了“裕民以政”路线的必要性。

(三)强调“养民以德”观念

人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人之胜于牛马在于“群”,要维持“群”的有序性,就必须以一定的群体道德来滋养出相对和谐的社会氛围,荀子“养民以德”思想正来源于此。“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3]。”荀子认为,人处于社会群体环境下,失德行为不仅会对个人造成影响,也势必会造成他人及群体的损失。因此,荀子广泛普及“礼”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伦理思想,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点要素。

自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普及以来,我国人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综合素质稳步提升,荀子“礼义”思想的定义被进一步延伸、落实。国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当今社会以更多元的形式被践行,如文化使命观渗透于对外宣传、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君子”为榜样的教育案例广泛存在,德性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四)彰显“安民以道”底色

荀子的安民之道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产环境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隆礼重法的政治手段、裕民养民的经济手段和文化手段相结合,在规范个体行为的同时,引导人们“积文学,正身形”,并以强制管理手段来约束无法教化的人,集“礼”与“法”的优势来达成“安民以道”目标。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与荀子“立法并举”实践进路具有相似内核,强调刚柔并济、相互补充,经过历史检验后形成科学的发展规律。我国所致力打造的服务型政府始终秉承公平、公正、高效的工作原则,将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建设列为并行关系,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维护应有的社会正义。“安民以道”的本质在于“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不仅代表着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关切,同时也体现着“法治”在“人治”基础之上的先进性、科学性优势,现代治国安民道路方向因此确立[4]。

三、荀子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启示

(一)实行德法结合战略,打造社会规范体系

基于“德治”与“法治”的相互独立性与不可分割性,在当代社会治理工作中,可进一步设计并践行德法结合治理战略,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构成具有精神文明特质的新时代社会规范体系。

首先,要始终将道德要求穿插于法治建设进程中。借助现代便捷高效的宣传手段,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之成为普遍共识;在法治建设的每一环节中深度体现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要求,同时,通过法定程序将人民群众公认的道德要求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形成硬性治理标准。其次,要深度发挥领导干部牵头作用。荀子在“隆礼重法”思想中指出,善政的关键在于为政之人;领导干部应稳稳扎根于人民群众内部,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在充分加强自身法治思维建设的同时,依法做出各类决策,并从道德层面为人民群众发挥表率作用,从以身作则的方向营造崇德向善的良性社会氛围。最后,提高针对道德领域典型问题的治理力度。当前社会环境下,诸如诚信缺失、规则边界不明显、道德冷漠现象普遍等典型问题仍顽固存在,应从稳抓重点、直击弊病的方向出发,强化问题治理力度,采取建立全面覆盖的征信系统、建立健全规则体系、加强道德意识建设等举措,缓解当下较为显著的社会矛盾,从根源上朝着标本兼治目标靠拢。

(二)致力满足人民需求,开辟共同富裕道路

荀子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治政目标,提出了开源节流、保护农业生产活动等一系列主张,昭示着荀子对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及至当代,社会环境及治理需求发生重大变革,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原则依旧共通,可立足荀子“富国裕民”思想文化,在当代社会开辟出全新的共同富裕道路。

首先,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荀子通过“君舟民水”这一比喻来告诫执政者要始终秉承仁政爱民思想,与新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关联深厚。因此,可立足于现代社会治理诉求,确立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不断汲取、转化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与创新智慧,汇聚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根基;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利益,使文化、资源、生态、科技等成果真正惠及大众。

其次,主动解决现实民生问题。调整、优化就业政策,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难、收入缺乏保障的问题,采用扶持创业项目、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指导等举措,最大力度消除阻碍人民群众就业的因素;健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完善执行标准,实现惠民、利民;加大教育建设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通城乡教育资源对接端口,以网络教育等形式补齐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

(三)重塑社会用人理念,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结合荀子“尚贤使能”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提高社会治理成效的关键路径。现代社会在人力资源需求方面更为广泛而多元,更应秉承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发展原则,重新塑造科学的用人理念,为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宝贵的智力支持。

一方面,锻造多元人才选拔标准。根据行业、领域的不同,制定兼顾职业道德与技术标准的人才选用标准,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根本要求;完善人才思想道德培养体系,打造由教育阶段至从业过程的一体化培养链条;构建动态化能力考评机制,持续监测人才在岗期间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及理论储备、技术能力水平,以便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另一方面,秉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用人理念。增强人才聚焦政策的开放性,扩建人才外出交流学习的渠道,为回国、返乡就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及发展机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调整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推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的落实;改革人才管理机制,重点以人才的知识价值、智力价值为评价衡量指标,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风尚。

四、结语

综上所述,荀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当代社会虽截然不同,但荀子在社会治理的逻辑框架及思路方法在现代仍具备借鉴意义,尤其在“以人民为本”这一核心观点上,与当代社会有明显共通之处。从“取其精华”的角度出发,可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转化为当代社会治理的参考依据,通过实行德法结合战略、致力满足人民需求、重塑社会用人理念、加强良性文化建设等举措,有效消解潜在的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荀子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