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龄化,“谁来种地”难题求解

2024-05-23 20:11郑丹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李国祥种地社会化

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文章《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针对陕西省土地耕种现状,深度分析导致“耕地撂荒”“种地劳动力老龄化”的多方面原因,引发网友关注。

农民老龄化不可避免

“谁来种地”是一个长期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现阶段导致“谁来种地”问题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随着科技进步,农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种地的门槛也相应变高,即只有会种地的人才能赚钱,不会种地就赚不到钱;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信息,当前农业劳动力基本是1990年之前出生,且以1960年之前出生的老人为主。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苏卫良提出,假定农业劳动力从事的极限为80岁,且无进城农民工返乡务农的情况下,再过10年,即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会减少20%甚至更多;到2040年,60后将陆续退出农业劳动力市场;至于2050年甚至以后,80后也逐步退出,农业劳动力将会依赖于70后和80后在此之前所培育的后代能否继承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养殖大户家庭。

“年轻人不愿回家种地”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20年55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占比接近45%。针对“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这一问题,调研报告提出,原因之一是生产成本逐年走高,种粮比较效益下滑。《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平均成本由2.03元/公斤上涨至2.33元/公斤,增长14.87%。2021年三大主粮每公斤平均出售价格为2.57元,较2012年仅增长7.21%,其中2016~2019年粮食的平均出售价格更是低于平均成本。

据记者在甘肃一地的观察,“年轻人不愿回家种地”已成为一种不用言说的常识,年轻人读书即是为了从农村走出来,不用再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在工厂流水线、工地打零工,也不愿回家种地,主要原因是“做什么工作都比种地挣钱”。

对于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种地的选择,李国祥分析,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民种地已不如之前辛苦,“但在很多年轻人眼里,种地是没出息,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干”。他认为,针对这一问题,社会不必过多担心,“他们终究有年老的时候,一部分人还会选择回归乡村。

土地流转和社会服务化两条腿走路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户均经营规模仅为7.8亩,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比重在98%以上。李国祥表示,现阶段,农业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竞争力不足,具体而言就是农产品价格偏高,成本偏高。如果大量耕地效率低的小农户把承包的土地退出来,让真正会种地的人规模化种植,就能推动土地成本下降。

“即便是土地流转规模化,也需要社会化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认为,“真正种地太苦,也有技术限制。比如北京大兴西瓜瓜农年龄在70岁左右,瓜农都发愁再干几年干不动了怎么办。那是个技术活,不是说年轻人回来就能干的。”在这种情况下,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小农户生产,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起,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用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2013~20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资金190亿元。孔祥智介绍,农民种了粮食一旦挣不到钱就会撂荒,但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又能够获得项目补贴,“农民就很高兴,愿意纳入到这个项目里面”。

关于如何提高农民积极性,李国祥向记者补充,农业要素配置存在障礙,比较典型的是缺少专门针对农民的职业保险,也应当尽快设立。(摘自《南方周末》2.20郑丹/文)

猜你喜欢
李国祥种地社会化
种地钓鱼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