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心宇
当我们谈论迁徙的动物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候鸟。就比如在中国,大多数候鸟都是夏季在更靠北的地方繁殖,冬季在更靠南的地方越冬。那么既然有候鸟,有没有“候虫”呢?是的,有。很多昆虫也会迁徙,昆虫学家称之为“迁飞”。而迁飞的理由和往来路径也是千奇百怪,甚至比鸟类的迁徙还要精彩。
爱旅游的“君主”
世界上最著名的会迁飞的昆虫,莫过于北美洲的君主斑蝶。这种蝴蝶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种群,东部种群夏季生活在广袤的美国中西部平原上;西部种群相对小一些,夏季生活在落基山脉以西地区的北部。等到秋季,君主斑蝶就要开始向南边迁徙——为了越冬。东部种群的目的地是墨西哥的米却肯山脉,海拔 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西部种群的目的地则是加利福尼亚州沿海的树林。它们一路低飞,三三两两地陆续经过人们的视线,并寻找沿途的花朵来补充能量。到达了越冬地,它们便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树上,成为闻名世界的一道奇景。每逢冬季中晴朗、温暖的日子,君主斑蝶甚至还会活动和稍稍觅食。
第二年春天到来后,君主斑蝶就要回到北方老家去了。它们慢慢飞行,来到一个合适的、有充足寄主植物——马利筋的地方就停下来,交配产卵,繁殖下一代。然后它们就会死去,由这一代幼虫长大后变成的成虫继续它们的返乡之旅。一直经过 3~4 代之后,君主斑蝶才会最终回到最北方的栖息地,然后繁殖出在北方的最后一代。此时已值盛夏,不多久这最后一代变为成虫,就又要踏上去南方越冬的旅程。
跨越海峡的蜜蜂
即使在热带,不同地方的植物开花时间也有所不同。对于追逐花蜜和花粉的蜜蜂来说,这会迫使它们形成季节性的迁飞规律。东南亚地区有一种大蜜蜂,生活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种群喜欢集中在一种叫作高耸凤眼木的高大树木上筑巢,一棵树上有成百上千个窝,蔚为壮观。为了追逐花期,这些大蜜蜂需要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往来迁飞。你可以想象下,一个巢有多达 10万只大蜜蜂,几千几万个巢的大蜜蜂一同升空,跨越马六甲海峡是怎样的情景。大蜜蜂对树还特别忠实,凭借精准的导航能力,它们甚至会准确地回到之前的旧巢,就像找回自己的度假屋。
如魚得水的入侵害虫
2019 年,生活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在云南被发现。随后几年间,它们迅速在从海南岛到东北的大部分省区“站稳脚跟”。这种蛾子因幼虫钻蛀玉米幼株的顶梢,将叶子吃得千疮百孔而臭名昭著。它们之所以能迅速“流窜”全国,凭借的是令人类头疼的迁飞能力。草地贪夜蛾在北方无法越冬,因此从秋季开始,它们就要一站一站地往南飞,每到一站就繁殖一代,由后代继续旅程。最终,它们来到可以全年繁殖的热带省份。开春后,一部分草地贪夜蛾留下来,另一部分则开始北上。之后的每一站都是如此。所以,从南到北,这种蛾子无论是数量,还是每年繁殖的代数,都会逐渐递减。
草地贪夜蛾和其他很多夜蛾一样,不会像蝴蝶那样只凭自己的力气飞行。需要迁飞时,草地贪夜蛾会在夜间飞上几百米的空中,乘着那里的气流向远方飞去。它们自身的飞行速度跟人走路差不多,但如果加上风速就不一样了,一个晚上最多能飞100 多千米。中国东部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为它们提供了绝佳的助力。春夏,当它们往北飞时,盛行的是南风;秋冬,当它们需要往南飞时,盛行的就是北风了。
蝗虫大军
最具破坏力的迁飞性昆虫当属蝗虫,比如在中国文明史上为祸数千年的飞蝗。
在比较湿润的正常年份,飞蝗通常松散而居,不会成群,也不会迁飞,被称为“散居型”;但是一遇到旱灾,它们的繁殖量就会急剧上升,从而变成“群居型”。从刚从卵中孵化出来开始,这种昆虫就密集地群居在一起,并且分泌外激素相互影响,使得大家都发育成了特殊的群居型成虫。巨量的蝗虫食量惊人,所到之处,草木被席卷一空,人类的粮食也颗粒无收。而当一个地方的植物被啃食殆尽,随着一个不知从哪儿发出来的“起飞”号令,蝗群便齐刷刷地腾空而起,借着低空气流,遮天蔽日地迁移到下一个地方。这种迁飞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每一个被蝗虫侵袭的地方,都将迎来可怕的灾难。蝗灾不断蔓延,直到天气转冷才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