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2024-05-22 19:30董可心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蕴含丰富且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富裕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激励物质财富创造的生产制度的奠定,还包含了全体人民追求和实现精神富足的意蕴。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对新时代中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天下大同具有格外重要的启示:坚持以创新释放生产力动能,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以公平为制度灵魂,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的目的与归宿。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思想武器推演出“共同富裕”这一社会历史发展归宿。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共同富裕的?对我们今天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什么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刻意蕴

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推演逻辑和构想,可以给当今中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石和方向指引。

(一)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建立在生产力充分解放并积累了相当多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在满足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后,生产力创造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客观的、必须的物质力量。没有物质基础的“共同”是“共同贫困”,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共同富裕”,起步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发展并成熟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持续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首先推动社会发展至共产主义阶段,然后才是追求实质性的、可持续、可发展的“共同富裕”这一理想社会状态。

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生成,与生产力相互作用,进而实现更为普遍的共同利益,简而言之,即消灭阶级本身。恩格斯在1847年写成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贫困的被压迫阶级”[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言明:“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生产力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决定了其从物质积累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再到消灭阶级等诸多方面,推动着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新生产关系的确立不仅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产生新的财富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从而缩小两极分化,推动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二人明确而坚定地指出:“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3]。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在经历周期性循环的过程中,冲突和矛盾愈发激烈和不可调和,最终由于财富真正创造者的贫穷,社会不可弥合的两极分化而导致资金循环的断裂,导致社会动荡和生产的停滞。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意在削弱劳动要素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要素——价值创造的真正、核心要素的冲击。在此基础上,以劳动要素为首要和核心要素,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促进内需和消费,实现最大化地刺激再生产的目的。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社会生产将具有整体计划性而非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政府的、资本主导的模式。社会生产的整体性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展开有计划、有序、和谐的社会生产,既统一和满足了大部分人群的利益,协调了个体之间的冲突;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下导致的阶级分化、阶级对立、社会公平颠覆、剥削、贫富两极分化等极其尖锐的社会问题。因此,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富”的题中之意。恩格斯这样描述到:“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在资本主义阶段,“共富”更多体现在经济领域。但从社会主义开始,“共富”要更多体现在文化、政治等其他领域。

同时,劳动者的时间自由也是解放的内容。马克思认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是人的生命的尺度,是人的发展的空间”[5]。夺回被资本家占据的劳动者时间是培养劳动者兴趣和能力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从繁重、单调的机械性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因而,节约时间就是在追逐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及了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一是教育与智育、体育、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途径“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二是个人发展与一切人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写道:“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个人智力、体力的发展同时作用于个人和社会整体,社会整体既由个体组成,又塑造着个体发展的大环境,提供其解放和追逐自由的条件和资源。

概之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就是人一步步实现共产主义和共同富裕的过程。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公有制的生产关系都是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实现全体人民发展和自由是社会主义发展后期阶段的目标指向。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共富”思想给中国以高质量发展实践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的价值指引。

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新时代以来,我国整体发展环境遭到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8]。在如此紧张的世情下,党中央坚定“共富”的目标,探索出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破解当前社会矛盾,布局百年规划。

(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当资本家还在鼓吹资本是实现价值增加,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之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坚定地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而绝非其他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见证了生产力跨越性的飞跃以及生产力大发展对社会发展、对人的各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是客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所赋予社会发展、人的解放的动能是首位的。如今,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深刻塑造着当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奠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物质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在科技动能投入与产出方面,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达到3.1万亿元;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5%,提升0.12个百分点[8]。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在加速演进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了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了18.9% [8]。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领域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质量与韧性,发展数字产业,社会领域社保体系升级,服务智能化,还是公共文化领域,传播和创造优良文化产品,生态领域,开发使用新能源,利用新型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切实需要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依靠创新迸发出新的生产动能,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创新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加深人对自身的了解,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利用,进而释放人本身的创造力,更大程度地解放人的生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

(二)公平正义为高质量发展的灵魂

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穷富两极分化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根源。要破除资本主义循环就必须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背后的理念价值即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公平正义现象越发凸显的根因正在于社会公平正义失衡。

为夯实“共同富裕”社会的物质基础,党带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在物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党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第二次分配中,国家不断完善增值税制度,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18年10月起,国家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适用新税率,减轻居民负担,刺激消费[9]。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具体税收项目以及税法也适时修订,满足人民消费升级需求,助推现代消费理念。

在深化第二次分配的同时,国家也在开展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不具有强制性,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分配。尽管目前看来,第三次分配作用范围有限,调节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影响力有限,但对其的探索和鼓励逐步弥补前两次分配过程中的不足。第三次分配较之于前两次分配更倚重于人的道德素养和情感支持,通过第三次分配不仅可以实现物质资源的再调节,还促进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公平正义的底色更加鲜明。同时,国家也在制定相关的法律,以完善第三次分配。

可见,在以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之时,公平正义是高质量发展的灵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公平正义导向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衍生出的各种发展战略和具体举措,如: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深化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共享发展等,其核心作用原理就在于以公平正义保障个体尊严,弥合和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物质基础差异,发展机会差异;也在于以公平正义调动各方生产积极性,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形成公平正义为主的生产关系,并以此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现代化、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从人类史角度看,人是创造主体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实现人的持续创造,必须保障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条件。当前,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地位,而政治的高质量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支持。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则为人民生产、创造提供了越发坚实的后盾。

在保障人民切实、根本的人身权利之外,政府适时革新,在社会民生领域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创新利用大数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放管服”以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能力和可及性;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质量标准化,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和整个系统的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多健康平台整合服务模式,实现“医”“防”结合,“医”“养”结合,中、西结合;创新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以提升整体效率和对效能的评价监管力度。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共富”思想指明了人类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其推演逻辑和具体内容为中国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是科学而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做的便是顺应历史客观规律,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充分利用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夯实政治土壤,用良好的社会文化,健全的保障制度和生态环境,紧紧围绕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开展各项建设。社会越创新,越公平,越有序开放,高质量发展越扎实,其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能越强劲,而千年“共富梦”必将如期实现。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5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8]国家统计局.盛来运:风高浪急彰显韧劲 踔厉奋发再创新绩——《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3-02-28].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 t20230228_1919012.html.

[9]国家税务总局.构建现代税收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部门落实税制改革举措综述. [EB/OL].[2022-09-14].https://henan.chinatax.gov.cn/ henanchinatax/xwdt/swxw/2022091317375615456/index. html.

(作者简介:董可心,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