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新征程新使命

2024-05-22 16:00四川省文联课题组
现代艺术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事业中华文明文化产业

四川省文联课题组

【摘  要】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新概念。十年来,“文艺两新”蓬勃成长,成为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有生力量。“文艺两新”这一群体来自民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涉及文艺面广、市场介入程度高,包含文艺名家多、活动方式灵活,是新时代文艺战线守正创新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文艺两新”  文脉传承  中华文明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文艺两新”即“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是我国文艺工作者队伍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文艺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页)“文艺两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如何发掘他们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赋力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文艺工作面对的新课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系统阐释了“第二个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关键性意义,掀开了中华文明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纪元,也为作为文化新力量的“文艺两新”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赋予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

一、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具有特殊主体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文艺两新”大军具有守正正气与创新锐气,在建设文化强国使命中承担重要角色,是认识中华文明历史,践行“两个结合”的重要群体,在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性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一)文脉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积淀,传承中华文脉“文艺两新”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终没有中断的文明,赓续绵延五千年,其生命力是经过历史风云检验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赵馥洁.《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价值智慧》,《人文杂志》2011年第3期)民间文学艺术传承者和实践者们,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伴随改革开放新时期,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实践队伍发展壮大,有了名字“文艺两新”。“文艺两新”新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的,本身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赓传文脉,是传承历史文化、借鉴过去兴衰和迎接未来发展的重大工作,必须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文艺两新”是文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民间涌现出的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他们生活在更为广泛和基础的文艺队伍中,积极主动认同历史、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会促进中华文明之脉在民间力量的守护中充分积淀、提升与发扬光大。

(二)文脉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之源,传承中华文脉“文艺两新”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02版)文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之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民族提振信心,坚定自信。(刘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多重意蕴及时代价值》,《西部学刊》2023年第23期)文化认同是克服历史危机、凝结中华文明的根本纽带。中华文明是从民族冲突、文明迭代等历史经验教训中学习、崛起,锤炼融合多元文化形成的文化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性,是一个民族千秋万代保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个性。“文艺两新”不仅自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与守护者,更是独特个性、从事文化艺术活动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承人,最大程度地接近市场与群众需求,其主体意义十分鲜明。“文艺两新”作为拼搏奋发的文化人和文化传承人,对中华文化价值有着充分肯定并且积极践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以自身朝气力证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艺两新”对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必然促其产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从而在传承中华文脉的当代实践中发挥民间文艺主体和生力军作用。

(三)“两个结合”打开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阀门,传承中华文脉“文艺两新”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两个结合”延续了民族根脉,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基本前提,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深刻审视现实国情又紧密衔接传统文化,既回应时代之问又赓续传统之根。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两新”新概念,极大地激活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文艺创造热情,唤醒了民间对艺术追求的源头活水,赋能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路径,马克思所期待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正在成为我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图景。新时期以来,“文艺两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对我国文化领域发展进行积极主动的认知和参与,正逢文化生产力解放的大好机遇,其原创性文化成果及大量知识产权覆盖且涉及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与文化传播等各个行业,形成了新兴产业链中一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重要文艺人才队伍。“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打开了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阀门,也为“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提供了新境界,同时给“文艺两新”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新机遇,这对于“两新”文艺大军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自觉和实践实效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发挥自身优势,“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能有特殊作为

“文艺两新”之“新”,体现在主体身份新,覆盖类型新,从业思维新,创作机制新,面对受众新,运营模式新,等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两新”,覆盖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艺术门类,范围涉及创作、营销、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随着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文艺两新”的自身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影响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一)“文艺两新”队伍庞大,是传承中华文脉重要力量

“文艺两新”人数众多、思想活跃、潜力巨大,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出源源不竭的新生动力。四川是“文艺两新”大省,2022年全省新文艺组织有8.4万余个,从业人数近280万人,从事文艺及文艺产业工作的新文艺群体人数占全省全部文艺工作者的91%,仅四川高校每年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就超过10万人。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文艺工作者约1350万人,其中“文艺两新”人数众多,作品创作数量巨大,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新颖前沿,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文化市场新动能,优势资源明显,将是传承中华文脉重要的文艺力量。

(二)“文艺两新”涉及文化面广,是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骨干推手

“文艺两新”活跃在广袤的社会空间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文学艺术领域创作和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服务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对市场需求繁多,涉及文化面宽广。从文艺类别看,“文艺两新”涉及广泛,全面覆盖文联所属的所有艺术门类,四川新文艺组织涉及类别达到了18个,其中排在前五位的门类占比为美术15.6%、舞蹈11.6%、音乐11.1%、摄影8.4%和书法7.7%;从文化活动看,“文艺两新”开展业务活动覆盖面十分广泛,涉及产品创作、活动管理、收藏鉴赏和兴趣组织等。“文艺两新”涉及的文艺门类全、文化活动广泛,将是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和传承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凝聚力的民间骨干推手。

(三)“文艺两新”广布社会阶层,是弘扬传统价值观的最直接传播者

“文艺两新”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层面,以特有的灵活自主优势,解放和激活着因社会分工而受限的艺术天性,不断激发起真挚热爱艺术的生命动力,从而激荡起无穷的艺术创造活力。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大众的文艺。四川新文艺组织法人代表中,中共党员占20.1%,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占19%,群众占比超过60%;在新文艺个体工作者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群众占比高达70%。“文艺两新”来自人民群众,也在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他们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新期待,针对民众需求进行文艺多元化创作与服务。“文艺两新”开展文艺活动主要是对“下”不对“上”的,这就进一步注定了他们向下扎根、向下生长的工作特性,成为文脉传承连通“最后一公里”的群众文艺队,架起了人民群众与中华文化之间的万花筒,成为弘扬传統价值观的最直接传播者。

(四)“文艺两新”传统文化高手多,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最直接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页)“文艺两新”潜藏强大的创造力,赋予了这个群体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不乏行业中的精兵强将、民间高手。在抽样调查的500个四川新文艺群体中,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23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29人,两项占比均接近50%。以四川“文艺两新”为例,新文艺个体工作者从事文艺工作10年以上的占比超过50%,加之其中很大部分不仅本身就是收藏家、收藏爱好者,比普通民众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而且带动引领着民间资本不断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注入活力,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不断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最直接实践者。

(五)“文艺两新”市场介入程度高,是创新传承中华文脉的排头兵

事业滋养产业,产业反哺事业。“文艺两新”深深根植于文化市场辽阔的沃土,他们熟悉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不依赖财政拨款,不占用行政事业编制,不仅以人民满意和市场认可为标准,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来闯市场、求生存、谋发展,而且还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高新技术,融兴趣爱好与艺术活动于一体,在市场化链条中交融延伸出新的综合艺术形式,以最便捷有效的文化产业链条融入市场,以创新创意为驱动,在艺术生产和服务方面呈现出新投入方式、新创作方式、新活动载体、新传播手段、新平台推送和新消费引导等,促进文脉传承利用开发,展示出全新的文化市场供给与创造活力。作为“最接地气”的文化市场民间主体,“文艺两新”将是促进文化创新与文脉传承利用的排头兵。

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要做好“五字”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并列举了家国情怀、经济伦理、生态理念等重要文化元素,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脉接续传承从未断绝的最核心、最深沉、最持久的根脉。“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应着力“道”“技”“物”“文”“俗”这五条脉络。“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的特殊主体意义和自身优势与这“五字”密不可分。

(一)传承中华文脉之“道”,进一步延续中华先进文化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张洋,鞠鹏.《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01版) 中华文脉之“道”即中华文化之路、理、法,是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社会前进路上的规律与道法总结,是中华文明和优秀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所在。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飘起缕缕炊烟,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燃起了文明火种;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座;历经汉唐,中华文明形成了儒释道融合发展局面;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先贤集成创新,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此文脉代代传承,中华文化之“道”不断弘扬与发展。“文艺两新”是新时代中华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要深入挖掘中庸和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广泛传承具有时代意义与历史价值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脉永续、中华国运长兴。

(二)传承中华文脉之“技”,进一步流传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时指出,“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周珊珊.《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今日谈)》,《人民日报》2023年2月26日,第01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劳动实践、生产方法、技术特长等民间智慧的代代传承,并在传承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从而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和薪火长传。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民间各种脑力、体力劳动与生产所积累与传承的“技”数不胜数,从家门私学传承,到师门师徒传艺,再到校门职教传承;从士绅文化,到造物文化,再到匠人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生命力不断增强。“文艺两新”中众多的工匠大师、非遗师徒和非遗文化生产企业,是掌握、实践和传习中华文化之“技”的主力军,他们不断深入挖掘、整理、发挥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在未来实践中,也必将持续弘扬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精神,促进手工艺品与市场有效衔接,实现以“技”传承文化基因,以“技”延续中华文明根脉。

(三)传承中华文脉之“物”,进一步保护民间文物与文化遗存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01版)文物和文化遗存蕴含着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信息、历史气质和历史沉淀,保护文物和文化遗存就是保存悠久的历史记忆。“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文物和文化遗存是文化的实物象征,一柱一梁、一石一碑、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千百年的文明,蕴藏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文化价值和思维模式,保护文物和文化遗存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艺两新”是保护民间文物与文化遗存的重要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收藏队伍庞大,必然会以自身的民间力量优势,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促进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四)传承中华文脉之“文”,进一步传袭优秀传统文艺与典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华民族之“文”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传统文化之“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重要表达,优秀典籍、现當代图书、著述、报刊和民间歌谣、故事、诵唱等以文字记录或口口相传之“文”弥足珍贵,是人类记录历史、传达思想的载体和手段,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基础和依据。辉煌灿烂的传统文艺典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给予我们艺术的滋养、审美的愉悦,反映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追求,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特质。“文艺两新”传袭优秀传统文艺与典籍,珍视中华文脉传统,善于从悠久的传统文艺宝库和浩瀚的优秀典籍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推动艺术创造力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艺术表现力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艺术吸引力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融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当代之文”赓续中华文脉,创造出新时代的文艺风采和典籍风范。

(五)传承中华文脉之“俗”,进一步弘扬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02版)中华文化之“俗”,即中华儿女数千年形成并代代传袭的公共秩序、良好道德和优良风俗,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之本,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延续着以爱国统一、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厚德载物等为核心精神的家学家风、民俗民风,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两新”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融入文艺创作中,积极投身火热的时代实践,不断在人民丰富的生活创造中捕捉新语言,塑造新形象,打造新风格,开创新局面,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弘扬公序良俗,涵养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传承优良家风与社会文明风俗。

四、练就过硬本领,“文艺两新”在传承中华文脉中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文艺两新”在传承中华文脉的历程中必须克服自身短板,把握文艺的人民性,创新表达方式,创精品出力作,以此更好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文艺两新”必须努力克服自身短板,切实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近十年,“文艺两新”有了长足发展,但自身问题和短板也愈发明显,必须努力扬优去缺,切实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一要解决“小散弱”问题。“文艺两新”绝大部分规模小、发展途径单一,分布行业散、产业模式散,个体自然生长居多,各自为政、散沙一盘,必须聚合发展、攥指成拳。二要解决“无人管”(无娘儿)问题。“文艺两新”从业人员中约60%的新文艺组织没有行业主管部门,88%的新文艺工作者没有参加任何协会或团体组织,除民政登记外的绝大部分还没有建立或加入党组织,必须改变自由散漫现状,积极建立自我管理团体,主动向业务主管部门靠拢,成为有组织、有人管的文艺大军。三要解决“风险大”问题。“文艺两新”从事文艺创作并提供产品的不足30%,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学习培训的超过一半,不仅要重视个性发展,还必须增加创作力度,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创作的持续动力,强化政治引领和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四要解决“攀峰难”问题。“文艺两新”普遍存在过度关注市场短期营收,缺少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文艺判断,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缺乏精品理念和方向引导的问题,必须面向艺术高峰,找准用力方向,进一步打开新境界、适应新要求。

(二)“文艺两新”必须更加准确把握文艺的人民性,进一步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而绽放,“文艺两新”在文艺创作与实践活动中必须更加突出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才能引发更加深刻与人民大众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文艺两新”需要保持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进行文艺创作的敏锐嗅觉,坚守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的人民立场,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明确自身来自民间、服务社会与身处社会之中的天然关联性,将为人民群众服务转化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支队伍要和广大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一道,力求回归文艺的基本特征,重温文艺基本规律,重返文艺的人民性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心服务社会大众,从民族生活土壤、民族文化资源中提取养分,持续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和民族性。

(三)“文艺两新”必须创新文脉传承方式,有效融入现代传播新表达

过去千百年来,传承中华文脉主要靠私塾家教、宗族祠堂、父子之教、师徒学艺、官学等主要渠道。今天无论是主流官媒、文化单位还是“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必须创新讲好故事的方式。一是突出“文化+教育”,提升文脉守正的基本功。口口相传与学校培养是许多“文艺两新”特别是年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依赖的传承方式。新时代“文艺两新”应将传承方式具象化,增加文献梳理和文字记载功用,以普适的、准确的、保存更久的方式进行传承。二是提升“文化+美育”,增加展演展示的艺术感染力。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向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满足不断提出新需求。“文艺两新”展演展示贴近群众,但同样需要不断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与专业性,才可以从实用性向精品化转型,用美育涵养人民。三是强化“文化+大师”,增强专业化梯队式培养实效。“文艺两新”应拓宽传承方式,走专业化和职业化双重路线,建立人才梯队资源库,为言传身教、薪火相传赋予更多实效。四是深化“文化+科技”,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V故宫、数字敦煌、AI三星堆拼接,都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文艺两新”要抓住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要点,形成文化科技和内容创意平台,以数字化带来的现代传播力为文化传承赋能,用科技链接历史,将文脉传向未来。

(四)“文艺两新”必须强化先进文化方向引导,切实防范文脉传承中的媚俗化、低俗化回潮

文艺创作要深刻把握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文艺两新”在传承中华文脉的过程中必须守正、有度和及时判断,防范媚俗化、低俗化传播。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辛鸣.《铸就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时报》2017年11月8日,第A1版)二要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文艺经典革命英雄传奇的繁荣路径,发掘民间典范,寻找意识形态需求与新兴文艺形式的结合方式,从理论高度来接通文艺的“天际线”,不断激活与引导民间文化创造力,讲好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故事。三要不断丰富先进的文艺精品创作,将最具土地芬芳,最有生活味道,最能抒发群众情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四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在追求跨界融合方面,跳出教条主义,敢于想象嫁接,只求见诸成效。五要主动扩大对外交流,以包容性作为交往交流的方向,在求同存异中开放眼界、借鉴经验、凝聚共识。

(五)“文艺两新”必须强化聚合抱团,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经验

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文艺两新”聚合抱团发展,有助于探索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经验。空间上的聚合化,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聚集、资源集中和开放创新。2022年7月,中国文联首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落户景德镇,为全国“文艺两新”创建了诸多国家级展示平台和对外交流契机,在四个月时间里为3100多名新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灵活多元的展销平台。随着科技进步与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新期待,各大文艺门类逐渐融合互动和创新创造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文艺作品创作、制造的鲜明特征。“文艺两新”可利用自身涉猎广的优势,促进文艺门类要素的融合与创新,使各文艺门类的传统特征与创新要素互补与匹配,有效提升文化、文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强化统筹引领,进一步提升“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新”,对我们科学认知和正确对待“文艺两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切实完善“文艺两新”健康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南。近年来,对“文艺两新”的统筹引领不断增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不断强化“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的保障机制,共同促进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一)推进国家层面制定政策,进一步尊重与爱护“文艺两新”

“文艺两新”是我国民营文化经济的一抹亮色,是我国文艺事业繁荣的重要增量。要研究制定促进“文艺两新”发展壮大的顶层设计,通过高层谋划、高位推进提升“文艺两新”工作的战略层级和政策主动性。研究制定促进“文艺两新”发展壯大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系列促进政策,形成顶层设计上的组合拳,发出促进“文艺两新”发展壮大的最强音。要特别尊重和高度重视体小量大的民营文化企业,从营商环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要素配置、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优化发展环境。要依法保护民营文化企业产权和新文艺群体企业家艺术家权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引导“文艺两新”活力迸发。高位提升“文艺两新”工作的战略层级和政策主动性,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尊重与爱护。

(二)坚持体制内外一视同仁,进一步营造“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的政治氛围和政策环境

要研究构建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激励和扶持发展“文艺两新”的政策制度,推动各级政府把“文艺两新”真正当成“自己人”,主动听取“文艺两新”反映诉求、靠前服务解决问题、优化涉及“文艺两新”重大决策新文艺群体参与机制。支持促进“文艺两新”与国资国企合作,一视同仁地参与当地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市场化原则和互利共赢为导向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合作实施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的项目。坚持体制内外一视同仁,形成顶层设计组合拳。要做好人的工作,最大范围争取人心。要把“文艺两新”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培养一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增进其政治认同。

(三)强化行业统筹管理与服务,进一步提升文联对于“文艺两新”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近年来,中国文联和全国文联系统加强“文艺两新”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文艺两新”常态化教育培训,积极搭建“文艺两新”工作平台,不断加大创作扶持力度,认真开展职称评定工作,扎实做好服务维权,促使“文艺两新”的思想认同进一步增强,团结凝聚“文艺两新”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服务管理“文艺两新”的载体平台逐渐丰富,对“文艺两新”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切实创新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文艺两新”抱团聚合发展

“文艺两新”聚合抱团发展,不仅有助于社会性文艺力量攥指成拳规模化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聚集、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与开放融合创新,积极探索文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3年5月,四川省文联在传统的12个专委会基础上,新设立了创新融合专业委员会,在艺术评价、项目评审和职称评定等主要功能方面已明显关注到各艺术门类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文艺门类的融合化,是守正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为广大“文艺两新”工作者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四川省文联采取省、市、区三级共建和“党委导航引领、政府规划许可、文联行业引导、市场机制投入”办法,积极创建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突出抱团聚合,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融合,为广大“文艺两新”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发展市场新空间。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創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根本要求,也为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文艺两新”作为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巨大民间力量,分布在文化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阶层,对传承中华文脉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觉意识,具备特殊的主体意义和群体优势。“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的内核动力紧扣“道”“技”“物”“文”“俗”五条脉络,是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传承中华文脉的重点。增强组织吸引力,强化对“文艺两新”的统筹引领,对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不断自我完善、创新创精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关于“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的相关研究,对团结引导全国更广泛的文艺力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新征程上体制内、外文艺工作者如何共担使命、共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事业中华文明文化产业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简论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渭南市主城区文化事业设施调查与有效利用分析
探究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