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直上 游弋自如

2024-05-22 02:59指节
兴趣阅读·少年诗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碧霄哨子纸鸢

指节

放风筝,是人们春日踏青时最憧憬的消闲方式。绿油油的草坪,湛蓝的天空,寒意未消的习习微风,还有形态、颜色各异的风筝,远观这一切,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彩画。

风筝,由于早期的造型以鸟类为主,故以“鹞”或“鸢”为名,晚唐时才出现“风筝”一词。据传,风筝最早是墨翟所造,他“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他的弟子鲁班将制作材料换成竹子,制作出了木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准确地讲,风筝应该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某一个人所造。鹞、鸢等最早在东周至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随着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贵族们以纸糊裱鸢,于是就出现了纸鸢。南北朝时,纸鸢兼具娱乐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以作为休闲活动,也能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唐朝时,民间出现了很多以纸装裱的纸鸢,后来,人们开始在纸鸢上加装哨子或竹笛等乐器,当放飞纸鸢时,哨子和竹笛在气流作用下会发出与筝一类拨弦乐器相似的声音,因此得名“风筝”。可以说,纸鸢是不带乐器飞翔的风筝,而风筝则是带着乐器飞翔的纸鸢。宋元时期,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关于放纸鸢或放風筝的诗歌,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当属清代高鼎所作《村居》中的那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了!这首诗充满童趣,草长莺飞的春日,小孩子们一蹦一跳地放学回家,因春风正盛,适合放纸鸢,于是他们赶忙拿起纸鸢,跑进春风里尽情玩耍,场景充满生机和乐趣,仿佛春天的诗韵就在读者的眼前流过。在此之前,唐宋时期也有很多描写放纸鸢的诗歌,如元稹的《有鸟二十章·七》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元稹描写了自己在看童子放纸鸢时的情景,他将纸鸢拟人化,连着纸鸢的线断了,他便对这纸鸢“落入深泥谁复怜”的命运产生了悲切的同情,此时的纸鸢被赋予了人格,仿佛是“安史之乱”下所有人的命运缩影,他们命途多舛,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之线,只能随风飘零。又如刘得仁《访曲江胡处士》中所写:“落日明沙岸,微风放纸鸢。”此句看似在写明亮的沙岸和飞动的纸鸢,实际上是在描写“何况归山后,而今已似仙”这一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生命状态,微风吹拂的纸鸢就是自由的表征。

王令在《纸鸢》一诗中写道:“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句意是说天空中的纸鸢使远方的景色更加壮观,纸鸢的颜色比许多飞鸟的毛色都要靓丽多彩。颔联一句“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是说纸鸢刚刚凭借着风势越升越高,就有很多人仰着头观看。颈联一句“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是指纸鸢想要到达高远的碧霄有些困难,但即使这样也已经心满意足。尾联的“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是说纸鸢只需要一点风便可以升空翱翔,而大鹏却需要扶摇大风、沧溟之水的帮助才可以翱翔九天,这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他不为远大而不可实现的虚幻之梦所拖累,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与安适。

从纸鸢到风筝,人们对风儿和天空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放风筝给人们的飞天梦增添了一双翅膀,人们手中牵着的是线,但是眼睛看到的却是高远的蓝天。诗人们以“纸鸢”入诗,有的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有的则是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忧伤,但无论哪般,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碧霄哨子纸鸢
秋词
Song of Autumn
趁着海风放纸鸢
同纸鸢一起,放飞梦想
厉害的哨子
岐山哨子面
柳絮
春暖花开放纸鸢
NO.3 纸鸢
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