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 姚启甜 殷云晶
1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聊城 252000;2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聊城 252000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外力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具有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1-2〕。车祸是引起颅脑创伤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车祸致颅脑创伤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3〕。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抢救质量密切相关,在转运过程中有效的生命救护支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4〕。因此,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急救体系对改善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尤为重要。常规急救模式由于无法及时对危重患者实施相应急救处理措施,使治疗延迟,影响总体疗效〔5〕。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作为新型一体化急救方式,通过建立移动的生命救护中心,确保危重患者救治过程的无缝衔接,从而得到有效的抢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在车祸致颅脑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颅脑创伤的护理提供新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车祸致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满足《外科学》〔6〕中颅脑创伤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受伤原因为车祸;③年龄≥18岁;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术前无颅脑创伤及手术史;⑥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⑦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已死亡者;②高空坠落、跌倒等原因引起的颅脑创伤;③合并其他颅内占位性疾病;④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⑤合并肾、肺、心等重要脏器基础性疾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平均(35.14±6.28)岁;类型:脑干损伤6例,脑挫裂伤9例,颅内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12例;GCS评分5~15分,平均(9.18±1.24)分。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4~60岁,平均(34.37±5.61)岁;类型:脑干损伤8例,脑挫裂伤12例,颅内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5例;GCS评分6~13分,平均(8.89±1.06)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救治 医护人员随救护车出诊,通过接听急救电话指导家属进行初步抢救,到达急救现场后根据情况进行现场急救,转运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送入医院后完成检查,并进行治疗。
1.2.2观察组实施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救治 (1)构建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选择不具有移动ICU设备的救护车进行改造,将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仪、呼吸仪、氧气瓶等急救设备绑定于普通转运床,并置于适当位置,根据急救需求准备气管插管喉镜气管切开包及相关药物(葡萄糖、氯化钠液、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及肾上腺素等),将普通救护车改造为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2)构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为急诊科及脑外科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组员均需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培训,包括电话求救接诊、信息处理、前往现场、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对接等,强化组员间的协作及配合,并进行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急救护理模拟,所有组员均需经过考核,考核分数≥90分方为合格。(3)一站式救护流程:①电话接诊,接到急救电话后,记录患者情况、急救地址等基本信息,并安排急救指挥,随诊人员在5 min内准备好急救包并通过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前往急救现场,同时通知院内做好接诊准备。②现场急救,达到现场后,医护人员采用GCS量表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瞳孔状态、判断患者意识清醒状态。③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在救护车中,护理人员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顺畅,同时询问家属关于患者既往病史情况,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患者的抢救体位,建立静脉通道,确保供氧,并给予止血、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引起的休克;同时注意控制补液量,防止发生脑水肿;若患者脑组织脱出,医护人员需采用无菌棉垫覆盖及固定脑组织,避免脑组织二次损伤或污染;对于病情极为严重或病情特殊患者,需及时向医院总部汇报信息,为后期抢救做好准备。④院前转运,在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完成初步急救措施后,通知接诊科室并传递患者情况,转运需遵循“轻、稳、快”的原则,同时及时处理突然发现的异常情况。⑤院内对接,转运至院内时,联络组员做好联络及转送工作,减少不同环节间的用时,实现无障碍“零时间”,同时协调好各科室工作,减少延误,管理病区和抢救设备,制定管理制度。
①救护质量:记录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及转运意外事件。②抢救效果:抢救效果〔7〕分为死亡、未愈、好转、治愈;死亡:无生命体征,脑死亡;未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指标等无明显改善;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影像学及血清学指标有所恢复;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影像学及血清指标恢复正常。将好转及治愈之和视为抢救有效。③并发症:统计两组脑疝、肺部感染、多器官衰竭及应激性溃疡等发生情况。④患者家属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估,该量表由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病情解释、急救处理等维度组成,每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满意计1分,不满意计2分,一般计3分,满意计4分,非常满意计5分,分值越高,家属满意度越高。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护质量比较
观察组抢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n(%)〕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观察组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病情解释、急救处理等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分,
国外研究发现,颅脑创伤发病率居于外伤性疾病的第2位,死亡率位居外伤疾病第1位〔8-9〕。颅脑创伤由于较高的发生率及致残率已逐渐成为全球严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10〕。颅脑创伤病情变化迅速,若救治不及时会引起炎症反应、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改变,增加致残及致死率〔11-12〕。临床研究发现,急救人员准确评估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有效处置,对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3〕。为有效提高脑创伤患者的急救效果,医护人员需及时实施干预措施,抓住抢救的关键时机〔14〕。现阶段颅脑创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需接受分诊治疗,治疗时间较长,且急救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新型的急救护理模式对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江腊梅等〔15〕研究认为,常规急救模式的护理环节较多,且数个环节相对独立、连续性差,不同部门间配合情况并不理想,导致确诊及抢救时间延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能有效避免转运意外事件,缩短颅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分析原因为: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将抢救设备固定于救护车上,从而建立小型移动抢救室,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及时实施护理,使抢救室随患者移动,让患者在救护过程中得到有效救护,尽可能缩短急救时间。此外,实施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的医护人员均具有丰富急救经验,且经过相关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培训,能熟练完成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通过协调配合提高应急场所的协同效应,避免初期急救工作的混乱性。
常规急救模式无法将抢救环节做到一站式连接,易引起转运延缓,无法确保有效时间内进行手术抢救,导致抢救效果降低〔16-1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抢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能提高抢救有效率。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规范了急救秩序和急救流程,医护人员在经过护理培训后能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准确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并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及时初步救治,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在转运的过程中同步向医院传递患者病情相关信息,有利于患者入院后得到优质的救治服务。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能降低颅脑创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病情解释、急救处理等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能提高颅脑创伤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这是因为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为颅脑创伤患者创造救治条件,可以提高抢救效率,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及并发症,使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在车祸致颅脑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救护质量,改善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患者家属满意度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