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萌 董敏 王世芳 刘燕 李宁
1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济南 250001;2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济南 250001;3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济南 250001;4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济南 250001
眼底黄斑病变患者年龄多为50岁以上,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增加〔1〕。目前,临床的主流治疗方案为遵医嘱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通过抑制局部组织中VEGF表达,在源头上阻止新生血管的进展和生成,以达到改善视网膜的目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患者最为重视的要点之一。国外门诊护理多数为独立开放式,即护士独立开具检查检验项目、药物等,其发展更加注重护士资质、护理质量等〔2〕。我国常规门诊受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时间紧迫等因素限制,常忽视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致使护理满意度下降〔3-4〕。流程分散策略为流程再造策略的主要理论,将权力集中的部门进行分散,明确其工作范围与环境,并准确识别眼底黄斑病患者救护早期危险信号,以开展科学、有效的门诊护理,从而达到改善眼部治疗效果的目的。陈倩等〔5〕研究发现,在发热门诊护理中开展流程分散策略联合二次分诊模式,可显著改善其护理服务质量。本文拟探讨流程分散策略分诊模式对眼底黄斑病变门诊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收治的眼底黄斑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OCT等影像学检测后,符合眼底黄斑病变的诊断标准;②眼底萎缩损伤等级为≥1级;③眼压为11~21 mmHg,且主觉验光球镜度数≤-6.0D。排除标准:①既往视网膜血管疾病,如视网膜脱落;②与近视无关的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69岁,平均(44.45±2.88)岁;单双眼人数:单眼26个及双眼24个;眼球个数范围为1~74个,平均个数(1.26±0.32)个;文化程度:高中19例、大专17例及大学和以上学历14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4~70岁,平均(45.45±2.88)岁;单双眼人数:单眼27个及双眼23个;眼球个数范围为1~76个,平均个数(1.26±0.32)个;文化程度:高中22例、大专15例及大学和以上学历1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准文号为JNEYE20240603)。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1.2.1.1预约分诊 护理人员组织患者进行有序挂号。随后护理人员根据排序顺序核查患者信息(包括患病时间及症状表现)。
1.2.1.2健康宣教 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以15 min/次的频率采用相关书籍为患者讲解眼底黄斑病健康知识,包含病因病症、诊疗方法、预后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以加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
1.2.1.3心理指导 于门诊结束后,与患者开展20 min的健康交谈,通过沟通对话明确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如你现在内心想法如何,怎样看待此次治疗等,根据患者回答与家属协作共同消除患者心中的负性情绪,安抚其情绪,以保证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流程分散策略门诊模式
1.2.2.1回顾分析 护理人员将该院既往眼底黄斑病变门诊治疗史收集整理、开展调查,总结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及现况,并实施回顾性分析,评估黄斑病变门诊护理各环节所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头脑风暴,总结现阶段门诊护理流程的共性问题,进而归纳门诊流程中所存在的3个主要缺点,即:①护理人员紧缺与患者存在矛盾;②门诊中分诊时间较少、分级不明确;③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导致无法积极配合治疗。
1.2.2.2方案实施 ①培训学习。护理人员根据上述分析,查询缺陷后,通过查阅“China Evidence Based Network”“万方”等文献库,结合该院既往眼底黄斑病变治疗史,制定学习计划。以1次/3 d,45 min/次的频率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以该院既往实际案例为主(如严重眼底黄斑病变的紧急处理),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案例分析,详细讲述病因病症、诊疗方案、预后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实习护士观察病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入院分诊规划。将普通预检分诊和眼部预检分诊实施独立开设,规划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门口处设立二维码小程序扫描,登录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症状表现、患病时间、既往治疗史等),期间测量体温,确保全范围、无缺漏,实施首次预诊,随后护理人员以挂号排序安排患者进行二次分诊。③分诊时间规定。通过上阶段病例记录规划患者候诊过程中至候诊点开展二次分诊,根据其病程进展设置对应的二次分诊时间点:即为病情较轻者(患者观察视物时,所看到影像与实际形状对比,产生扭曲,但并不严重,且视野中心稍模糊)在初诊后60 min再次进行分诊,病情较严重者(观察视物时,实际物体已完全发生扭曲,且中心视野完全模糊)在初诊后25 min后分诊。④明确二次分诊方案。二次分诊护理人员仅于候诊区及预检分诊区实施工作,以保证患者二次分诊质量。重点执行看(观察患者神态、眼球状态、面色等)-问(询问患者居家及门诊时所存在的症状及改变)-检查(检查患者视力、眼部功能)-分诊(通过上述检测内容重新制定患者候诊情况及救治科室)的工作步骤。⑤健康宣教。于检查结束等待结果期间,以平板播放PPT的形式讲解眼底黄斑病变等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病症、诊疗方法、治疗具体措施及预后康复内容)。当结束后,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回顾宣教内容,家属可采取自身语言进行讲解,对于知识掌握薄弱者,再次给予强化宣教,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时间为20 min。⑥眼部按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眼部病变情况指导患者进行眼部按摩,即为使用指尖画满按压天应穴(位于眉毛上方,眶上切迹的凹陷处)、四白穴(位于眼眶下面凹陷处)及太阳穴等穴位各2 min左右,期间可搭配按摩油、冰糖及眼部精华等。
1.3.1并发症发生率 由护理人员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璃体出血、青光眼及失明。
1.3.2视力恢复情况 于首诊、复诊由护理人员使用眼压计包含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正常值为10~21 mmHg;视力(Visio Oculus Dexter,VOD),正常值为1.0~1.5;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正常值为2.5~3.0 mm。
1.3.3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量表)评分 于首诊、复诊由护理人员使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对比,该量表包括感知价值与质量、患者期望、患者忠诚与投诉及总满意度4个测评指标,每项指标包括5个评估条目,以10分值计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2,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28,信效度较好〔6〕。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对照组IOP数值及ACD数值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VOD数值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首诊,两组NSN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诊,观察组NSN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SNS量表评分比较分)
由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ACD数值、并发症发生率及IOP数值均低于观察组,且VOD数值低于观察组,与刘峰利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该方案将原本分诊护理人员进行分散职位与工作范围,重新拟定二次分诊流程和岗位,进而明确工作范围与环境,给予其专门工作职能,可显著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通过强化识别潜在高危风险患者,及时调节候诊顺序,提升患者病情恶化时的准确治疗方案,从而实现达到降低预后并发症的发生〔8-10〕。此外,通过流程分散策略门诊模式干预中的分诊时间规划、眼部护理等措施中,在增强机体所需治疗需求的同时,也间接性地提升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从而提高视力,降低其眼压和前房深度〔11-12〕。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患者NSNS量表评分低于观察组。分析其原因在于:入院当日,护理人员开展综合性、系统化风险因素评估,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态度和降低治疗效率的风险因素,并根据该院成功案例及患者自身病程进展拟定照护措施,利用健康指导可确保干预方案有效开展。同时,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提升其治疗参与感,在此基础上产生共鸣,及时分析影响问题所在,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任度及配合度。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给予准确的建议与帮助,促使患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正能量,从而进一步缓解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配合全流程的正性暗示,间接性给予患者科学、积极向上的健康照护方案,可有效打破患者心中的芥蒂,降低其心理防线,从而使患者敞开心扉,积极配合治疗〔13-14〕。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以流程分散策略门诊模式为指导,与常规护理相比流程分散策略门诊模式在改善眼底黄斑病变门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效果更佳显著,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眼部恢复情况,值得临床学者参考借鉴。但因受人力、时间及研究经费等客观多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类型为实验性研究,所取得的研究结果证据级别不高,望后续研究中可针对上述不足给予改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