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敏
陈建民是我最敬仰的一位老领导,他一心为公、清正廉洁、亲民爱民。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任襄汾县委书记,我在他辖下的广播站任站长。广播站是党的喉舌,为搞好宣传工作,我要经常参加县里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聆听陈建民书记在大会上作报告,至今仍记得他那清晰的思路、简洁的语言和热情的号召力。
一
陈建民从1981年1月8日至1983年12月6日在襄汾县委书记任上近3年时间。
他刚到任时,就住在县委机关大院。他不带家属,办公室就是居室。每周工作6天,全天候待命。他办公室的灯总是关得最迟,亮得最早,有时候还通宵达旦。
陈建民的就职誓词“守法尽责、忠党爱国,甘当公仆、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行在脚下。到任那天,他未接受县委为他召开欢迎会、介绍县情的安排,而是刚放下铺盖行李,就与一名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下乡搞调查研究去了,一连3天。
当年,襄汾县分为西南、西北和河东三大片区,每片区7个公社。那时,他穿着军大衣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扑下身子扎入基层,一天跑一个片区,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访乡情、问民意。他以焦裕禄为榜样,心里装着农民,时时想着农民的疾苦,事事都为了农民。他在下乡调研时特别注意倾听来自最底层老百姓的声音,深知情况明且真,决策才能精和准。
二
1981年初,陈建民就任襄汾县委书记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全县农村已由集体所有制全部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在吃饱肚子后迫切期望鼓起钱袋子。陈建民想农民之所想,解农民之所忧。他常说:“当领导的要为农民出点子、想法子。”
他在认真调查、缜密思考后,订出当年全县农村工作大盘子:增粮增棉增养殖,增加农民手里的票子,让农民尽快过上富日子。
1981年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他的倡导下,襄汾县城举办了热火朝天的社火表演,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人山人海,洋溢着欢庆气氛。
20日上午,在县城大礼堂,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他用科学准确的计算数据,激发起全县各级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记得他讲道:“农民要增收,大头是棉花。抓好粮和棉,以棉为突破口,形成农村经济良性循环。虽不能再走以粮为纲的老路,但绝对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小麦和棉花一起上,用棉花的高产高收入,促进小麦高产高收入。”
他鼓励指出,种棉花有奖励,产出1斤棉花奖售化肥1斤,奖售粮食2斤。以全县种植棉花15万亩、年产1600万斤计算,“一斤棉一斤肥”,可拿回8000吨奖售化肥;“一斤棉二斤糧”,可拿回3200万斤奖售粮,其中粗粮1500万斤,可用来大力发展养猪、养牛、养羊业。卖了皮棉,可拿回2500万斤棉饼,既可用来肥田,也可用于畜牧养殖业。1600万斤皮棉卖给国家,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就可增收3200多万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令人羡慕的大数字啊!
三
陈建民工作有“三实”,即作风扎实、谋事求实、重在落实。
他是从临汾农业局局长任上调任襄汾的,在农业上是行家里手。他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重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襄汾县首次推广植棉地膜覆盖,就是他从省城太原和临汾请来专家,手把手教会农民的。地膜覆盖植棉,保证了全苗率,减少了病虫害,减轻了棉农除草的负担,提高了产量,当然也就增加了农民收入。
他为落实多种经营,专门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使多种经营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他在襄汾尽管只有3年时间,但关于他的故事却很多很多。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再简单讲两个“万字号”故事。
一个是1982年6月22日,襄汾县南辛店乡新民村农民李五娃,一次向国家交售一级优质小麦一万余斤,被称为“万斤爱国粮”。那天,新民村敲锣打鼓进行庆祝,陈建民亲临现场以示祝贺,并为李五娃披红戴花。《山西日报》头版头条登载报道,此事还被载入新编纂的《临汾市志》大事记。
另一个是“万元户”劳模大会。1982年11月5日,在陈建民的精心筹划下,襄汾县劳动模范大会顺利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明确规定,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才能当选。全县有326户获此殊荣。会后,“万元户”代表们胸前戴着大红花,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在襄汾大街上游行庆祝,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一个万元户就是一面旗帜。这次劳模大会,在全县产生轰动效应。
政绩尤贵官去后。陈建民书记在襄汾工作3年,留给襄汾人的印象是“三个清”,即清正、清白、清廉。他去世后,我送给他的挽联是:“一身正气驾鹤去,两袖清风见马列。”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