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探析与实践

2024-05-21 19:11夏燕靖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话语学术特色

夏燕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②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04-26(1).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落实到具体学科艺术学之中,就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向外持续夯实对话的基础和支撑,向内始终坚持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提炼和创新发展,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的“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并落实举措,积极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和创新。这同样为艺术学的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立世界艺术中的中国话语权,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任务。

一、构建布局合理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基础在学科体系。夯实学科体系基础,需要合理布局学科内部基本门类与分支及其之间的关系,以使“三大体系”这项系统工程符合中国学科特色逻辑的基础性科学布局。具体表现在“学科专业目录加重点发展领域或任务项目”①王孜丹,杜鹏.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展望[J].科技导报,2019,37(18):60.上。进入新时代,中国学科体系的排布正在按照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艺术学学科更是注重学科特色,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学科需求,强化建设。2022年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展现了夯实基础、聚焦前沿、鼓励交叉的学科专业布局方案,重新排布了下设一级学科专业的归类,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格局。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百余年一脉相承的学科发展规律,在原有的艺术学(理论类学科)基础上重新吸纳与整合了门类艺术的史论评,明确了一般艺术学与特殊艺术学的层级关系;同时,更进一步将音乐与舞蹈分别独立成为一级专业类学科,拓展了各自学科专业的发展空间,且关注专业型人才的高层次培养;再者,戏曲与曲艺、书法等原本就生根于中国的艺术也成为一级专业类学科,这就打破了被西方学科体系长期固化的,甚至是唯一的学科布局形式。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开始注重强调中国特色,乃至富有我们自己特性的艺术发展,这所体现的既是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更具有世界格局的学科与学术眼光。这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特色及富有我们自身文化特性的艺术在世界学科之林的立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国家对艺术学学科体系在新时代的成功布局。

应当看到,国家以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为学科体系建设的首个举措,明示了艺术学学科建设者们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中要坚守中国特色。为此,我们今天在讨论艺术学学科体系建构时,既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厘清来路,通过对历史路径的梳理,提取出学科建设的经验和规律。自然,更需要从现实角度出发,探讨艺术学在新时代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及价值。应该说,学科体系的构成离不开学术研究与之融合发展。由此,便需要不断地对学科概念及范畴组合进行重新定义及范围拓展。因此,在延续百余年较为狭义的艺术学学科“传统性”认识的同时,应当更进一步将学科视角转变为更宽阔、更丰富的,且范式更为多样的跨学科的艺术学研究。除基础理论研究外,艺术学研究还应包括涉及艺术学与文史哲,乃至技术科学的全方位互动研究,将艺术学纳入广义学术范畴内进行审视。诸如,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艺术学研究获得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之前70年不可比拟的成果,但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尤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艺术学学科的价值体现在理论价值和运用价值两方面。比如,艺术学由“史、论、评”作为基础理论来支撑,关涉艺术学术研究的内外部结构——内部是“史、论、评”+艺术学的交叉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外部(即分支学科)是跨学科与跨专业研究。由此看来,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布局工作,需要加强且任重道远。也就是说,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要牢固夯实内部研究的基础,诸如,艺术历史(艺术史学)、艺术理论、艺术评论,乃至艺术哲学、艺术考古、艺术非遗、艺术人类学和艺术伦理学等等。其外部关涉到艺术与科技、艺术管理及艺术文化产业等艺术跨学科诸多研究领域的支持,这使得艺术学科在真正意义上获得独特的学理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并构成能够与其他学科体系相衔接的庞大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体系。在此意义上,经过百余年发展的艺术学学科可以说是中国的,自然也是世界的。艺术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在于其学术研究和实践层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艺术学还具有面向中国社会现实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具体言之,学科体系布局的现实落点,在于体现与时俱进,保持学科作为支撑学校办学的优势。其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是,学科内部的深度变革已然发生,即通过布局调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以此为契机,实现特色办学,上海音乐学院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提出,“音乐与舞蹈学”率先实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目标,辐射并带动“艺术学理论”与“戏剧与影视学”,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三个一级学科互为补益、协同联动的学科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建设目标为:到2027年,学科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形成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格局;全面保持世界顶尖的学科发展态势,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世界视野的学科体系。①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精编版)[EB/OL].(2019-02-21)[2023-12-10].https://www.shcmusic.edu.cn/2019/0221/c1403a37030/page.htm.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1-07-10)[2023-12-10].https://xxgk.shcmusic.edu.cn/2023/1026/c799a49223/page.htm.

可见,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包括教育优质资源的配置,从而使培养的人才为社会和学科发展所用。而探讨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亟须明确艺术学学科理论类学科建设和实践类学科专业建设两条路径的规划,是并行的,抑或是交叉交互的?并行意味着理论与实践分居各爨,自然不是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方向;而交叉交互又应该如何推进,诸如,其中学科逻辑的基础性艺术知识与技能规训的交叉,抑或交互融合等。

自然,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艺术学学科的知识构成是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关键。简言之,艺术学学科所包含的人文艺术精神内涵与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适配性赋予了艺术学学科以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此,艺术学学科内涵的丰富程度也超越了过往的术科,从以实践层面为研究对象上升到具有理论与实践融合高度的研究。大量的古典艺术典籍、文献及史料等文化经典得到整理与应用,具有学科体系突出标志性的系统理论得到基本完善,这些学科建构的内涵与外延共同促使艺术学学科具备了成为一个事实存在学科的必然性,进而也使得广义艺术学视野下的理论研究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特性。

当然,在艺术学的研究中,因哲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文化学)、法学和伦理学,以及美学、文艺学等,甚至是技术科学的介入,使得其显示出跨学科的属性。具有典型性的,如艺术与考古、艺术与伦理、艺术与法学、艺术与人类学、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科技等等,其具体的知识生产、知识应用所产生的理论体系和专业主旨,从内容及研究方法上分别应当归口在其他学科领域。在此意义上,艺术学的学术属性和学科属性,应当存在互补与相互支持的状况。与此同时,学科建设也应当成为学术研究的来源和保障。因此,不断形成布局合理的艺术学学科体系,是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事业发展的明确要求。

二、构建相互协调的艺术学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构建艺术学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离不开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体系效应。具体而言,学科体系评价是对学科布局、学科发展、研究力量、平台支撑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而学术体系则是对研究命题、阐释观点、理论成果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评价;相比之下,话语体系则主要针对话语政策、话语表达,以及细化到学术话语和国际话语诸方面进行跟进式评价。如果将“三大体系”整体建设作为评价形式,学科体系建设则是当仁不让的总体性评价,是“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那么,对“三大体系”建设中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评价,则是以绩效和贡献度为最显著的核心导向,是客观反映“三大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进言之,中国特色艺术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实则是协调一致的,即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其中,“学术评价”问题乃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是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问题的认识,是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作为“研究点”,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背景、维度与路径形成的思考,借此为推进艺术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当然,进一步求证中国特色艺术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与哲学社会科学一样,首要问题便是立足于中国立场,从认识维度来理解学术与话语的评价指针,包括学术、话语评价的概念、内容、特征的理解和应用的可行性。例如,当今艺术学理论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如何贯通连接,乃至古人的艺术思维与艺术生活方式,如何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形成的强烈影响。若是仅仅依据当今的学术话语,抑或仅凭西方艺术观念与艺术研究方法来作对照或比较解析,实事求是地说,会出现较大的间离性,甚至是无效的阐释。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鲜明地体现在学术与话语体系的应用上,自然也就牵涉到如何客观认识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中国式的特色定位。应当说,中国特色艺术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需要落到实处,并关联到当今社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益处上,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呈现中国艺术的诗意。

再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是学术活力展现的关键因素。学术体系自有其发展脉络,而话语体系则是在学术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以及由此获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话语、现实话语和传播话语等。中国艺术学有坚实的传统底蕴,可以说自家话,做到学术研究的自洽,并站在世界学术舞台自信地交流,获得认同,甚至利用研究成果解决学科现代化推进的难题。同时,这些成果也要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当下和未来的需求。诸如,中国艺术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史研究探索未知、揭示特色、阐释成就,为中国艺术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给出了独特的解答,认定了中华文化基因,并总结出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规律。而且,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遗产与艺术精神、审美观,可以通过艺术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和世界当代文化拼图增添色彩。由此,中国艺术史学的学术活力和特色得以凸显。

事实上,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术体系,这是采用符合特色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学术与研究对象之间阐释问题的理论体系。艺术学学科仍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都体现人文学科富有特色的思维水平和理论高度。由此可言,话语体系建设也必然发生在广泛范围中,即古今中外视域中,既有宏阔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探索,形成“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学术盛况。

自然,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今表现出更为现实的一面,就是话语权的获得。如是,必须建立中国的艺术理论体系,才能有中国艺术话语权的根基。如,中国艺术发展至今植根于中国土壤,也只有中国的理论体系才能说清楚道明白中国艺术史中的历史语言,中国艺术发展至今依然贯通着中国人的思维,即强调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中国的艺术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古人以“神、妙、能、逸”表达对艺术品级的认识,以“雄浑”等语言传递对文本风格的认识,以“胆、识、力”等形容创作主体的才能,以“淡、清、逸”等指称艺术品格气质之美等。这些都是中国各门类艺术在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传承与中国的艺术家创新和变革中建立起来的,从而形成中国艺术理论体系。而艺术理论尊重传统艺术和理论传承,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基于中国的艺术理论体系所形成的语言,不仅对内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能够有效地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而且对外也具有重要的话语权,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从“话语”的社会性角度思考,“话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关怀人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即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传承和发展。

当然,话语体系同人们惯用的概念或是观念,以及学术术语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学科因性质、任务的不同,在学术话语方面也各有特色。但相近的学科也存在相通之处,自有一些共同的话语。可以这样说,“话语”不仅在人们思想上,而且在人们心理上、感情上以及实践上,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就艺术学理论的话语体系而言,确有时代和学科自身的话语特色。正如,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意识,直面现实问题,破解文艺难题,提出了一系列面对现实、贴近实际、回应期待的思想观点,创造出崭新的新时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基于时代变革,尤其是人民精神需求随之发生变化,文化艺术事业必然会迎来深刻变革,如何彰显出独特的思想品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对艺术理论而言,是当前亟待回应的理论课题。做好这个理论课题的条件,自然是要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作为,以及强调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在于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基本原理分析、解释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依此开辟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又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诸如,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探讨上,力倡建立中国学派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正是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及支点。回溯来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初的这一认识,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的。其背景是面对当时大量引入、借鉴国外文艺理论时,掺和进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为主体的观点,其中多少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及方法论的支配,尤其受到随意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毫不相关的理论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而,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广泛传播,使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时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界抑或文艺理论界和艺术学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又重新燃起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探讨热情。由此涌现的研究成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①夏燕靖.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J].中国文艺评论,2020(6):62.和艺术理论探索提供新的研究着力点,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实践品格,形成从以其“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系列转变。并且,从认识论到实践论,实现认知方式的转换,开创了真实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和歌颂生活的艺术范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而明确其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判断和定位上,是丰富理论内涵的重大理论命题。依此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至时代化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性质、思维方式与价值诉求提供了新视角。在当下,更需要坚持“两个结合”。这不仅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体现,而且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突出文化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基于此,艺术学界主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百余年历史来看,“‘两个结合’的双源汇通理论特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通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文艺创作,不仅有着来自社会生活实践的‘唯一的源泉’的激流滚滚的充沛激荡,而且也因此而理直气壮地获得了来自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传统的‘重要源泉’的源远流长的丰厚滋养。中国文艺家确实生逢其时,眼前展开了勇攀文艺创作高峰的绝佳机遇。”①王一川.“两个结合”背景下的双源汇通与文艺创作[N].中国艺术报,2024-01-05(3).依此进行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研究与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实践品格的激活,这对新时代阐释艺术理论的当代问题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的“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意涵深远。在这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性文献中,总书记指明了引领我国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承担起当代文艺发展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如此,中国特色艺术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把握“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有助于增强艺术文化的主体性,萃取传统的、古典的中国艺术文献阐释的艺术文化与思想精华,用以解读中国传统艺术史与当代艺术实践,而且有助于把握自我阐释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自主性和主导权,构建起中国特色艺术学科知识体系,讲好中国艺术故事,站稳中国立场。

三、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带动效应

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既可以积极推进新时代艺术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更可以有效提升并带动艺术学学科在艺科交叉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立足于艺术学学科跨界融合发展的需要,是对艺科融合建构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众所周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呈现出多元交织的局面下,艺术学的学科特性已经不再局限于审美与创造美的领域,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是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形成跨学科与跨专业的多元结构态势,将艺术学研究的多面性、丰富性和现实性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事实证明,艺科融合作为加强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带动效应之一,能够更好地推动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科视野,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艺科融合不仅可以拓宽艺术学的领域和视野,为科技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而且是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产生带动效应的具体实践。更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和科技产品,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艺科融合还可以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资源,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艺科融合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全球文化艺术交流和发展。

当然,在将艺科融合作为进行中国特色艺术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要认清并理解当今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思路,是中国式的、是赋予中国艺术现实发展需要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向。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将古典的理论和传统的创作方法适时地转化为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以显现出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创新面貌,这符合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需要,是从传统艺术文化中寻找学术和话语体系构成的滋养源泉,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注入新能量和新活力。其次,要赋予当今艺术学学科的“人民性”发展观,这意味着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均应该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定位为导向。再次,艺科融合也要强调民族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学体系。最后,将艺科融合的建设纳入开放的国际视野中。也就是说,打通中外艺术交流与交融的渠道,乃是艺科融合对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这正是中国特色艺术学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需要努力践行的开放性学术路径。应当说,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与西方艺术研究的相互碰撞和借鉴过程中,需要兼容并蓄,从而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完善。“三大体系”建设之于艺术学研究理应树立全球化意识和世界眼光,如是才有可能拥有艺科融合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思维,真正形成超越文化认知界域的创造力,产生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动能,以中国特色艺术学的新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具体来说,艺科融合需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艺术基础之上,紧扣时代精神,彰显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主张。如是,艺术学研究势必要立足于当下,尤其是要立足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顺应时代赋予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承古纳新,出新意于艺术探究之中,形成传统与现实不可分割的局面,突出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尤其是关注艺术学发展中的新问题。诸如,因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与艺术美学产生密切关联所引发的艺术价值的重新判断问题,进一步拓展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包容性、前沿性和现实转化。

故而,针对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我们确实需要强化开放与融合的思维,积极参与、推动多学科从理论到实践的对话,真正实现艺术学跨学科与跨专业的知识整合和融合生成。为此,要想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联系,设定其治学和研究的风向标乃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回应“三大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要坚持引领聚魂,坚持发展聚能,坚持服务聚心,坚持改革学风聚力的学术引领,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争做艺术学中多学科门类的引领“风向标”。推动建立形式丰富、层次全面的学术交流平台,这有利于提升研究活动的水准和影响范围。

二要强化创新驱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争做“助推器”,推动艺术学创新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瞄准重大学术课题,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大对发展文艺提出的指向要求,自觉回应人民群众对艺术活动的关切,注重以文艺引领风尚;另一方面,贴近群众生活、打造艺术精品,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好艺术评论应尽的工作,也为新艺科、跨界勃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要重视艺术学科的普及工作,以提升国人的艺术综合素养。充分发挥艺术理论学科在艺术普及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文化建设诸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艺术学科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的艺术认知和审美水平;第二,推进艺术学科与人文、文化建设的融合,将艺术理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艺术的知识和魅力。

四要加强自身建设,确立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与国际艺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艺术学理论和经验;同时,也要注重弘扬本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和文化特色。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体会其坚持引领聚魂、坚持发展聚能、坚持服务聚心、坚持改革学风聚力的学术引领旨向。的确,在当今的学科发展进程中,因学科多元交叉而呈现出的“学科间性”特质十分明显。打破学科闭守,走向学科交融,其特质展现自有其成。这样一来,整个艺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显示出拓展学科间性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当艺术与时代发展同步时,就显现出科技化的趋势,进一步促使艺术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实践,产生新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伦理价值。这背后的变化其实就是其文化内涵与其外延的融合与突破。这正是党中央发出的号召,要求学界明白“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在文化锻炼熔铸过程中,各类文艺创作往往最先吹奏出时代变革的强音,这是传递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灭火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并且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这是因为文艺活动从创作到接受的整个过程都与人的内心密切关联,这是基于内容、形式之上,更为深刻长远的情感链接。文艺活动在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内容的同时,当然也承载着筑建中国梦的同一愿望。如此强烈澎湃的情感链接是文艺创作之外的传播形式难以激发和持久浸润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④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20(2).艺术理论工作者们在此之中所要承担的最关键责任同样是完成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的品评、鉴赏和引导,这是艺术理论研究作用之所在。在此,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关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新时期到新时代所产生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指出:“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这些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看源于情感连接的单薄,这些创作忽视了同为中国人民的情感基石——中国精神。如是,更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为推动艺术学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 语

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宏伟的建设事业,事关中国艺术学真正拥有学科、学术和话语自主和自信的明智之举。而加快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其成效应当是完整体现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三大体系”建设的现实作用和意义,是推动中国特色艺术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艺术学界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职责。回顾艺术学在中国孕育、发展与传播的百年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与整个社会和人文学科的支撑发展密不可分,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加具体而有成效的行动指南和发展动力,使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并积累丰硕成果。这将是“三大体系”建设,促使艺术学百年历程上根深干壮且枝繁叶茂的典范。

猜你喜欢
话语学术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医的特色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