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毅鹏
2023年平均每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1.6亿人次;新能源汽车使用量在公交系统中占比达77.6%;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全球交通合作持续深化……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一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当前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最新进展。随着交通强国的建设,交通运输也已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给人们持续带来出行体验上的便捷、舒适。
说到过去的交通,人们喜欢用“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来形容,而现在的交通,则像插上了翅膀,“天堑变通途”。在热播剧《南来北往》里,一列火车见证了人生百态、人情冷暖,也反映出铁路交通运输的伟大革新和跨越式发展。如今日夜穿行在祖国密集铁路网上的各种列车,满足着各地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果不以严格的学术标准定义“交通”,那么从“交往和流通”的意思上看,当路上的时间缩短,留给人们可支配的剩余时间增多,商业往来、人际交往、旅游娱乐就更加游刃有余,无形中改变着社会发展样貌。
正如许多伟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也不是短时间完成的。以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成为自主创新成功范例的中国高铁来说,其“朝发夕至”的速度、“立硬币不倒”的平稳,背后离不开先进科技的加持、精益求精的“打磨”。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高铁穿行区域地形复杂,不仅是对高铁技术的检验,对高铁施工建设而言,也意味着挑战和创新。公路、航空、航运等领域的进步,都与目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着紧密联系,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给交通运输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则为其提供强大支撑。
曾经的经济发展薄弱地区,流行过“要先富,先修路”的说法。一条交通要道,对于老百姓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是孩子成才的“出路”、农业发展的“富路”、乡村振兴的通途“大路”。在“四好农村路”建设方面,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53万公里,惠及几亿民众,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从更大的区域发展来说,交通先行不仅是出行通畅,还意味着更均衡的共同富裕之路。
交通建设的发展,还体现在另一个场景里。如今,不论城乡,大部分年轻人,甚至许多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人,都成为了网购的积极分子。他们在家里上网选货,在家门口收货,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退换货,不仅能快捷地买到全球好货,而且往往物美价廉,可选择对象更是丰富多样。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就是物流的通畅和运力的发达。2023年,我国每天全社会的货物运输量超过1.5亿吨,每天有3.6亿件快件被揽收。加速建设交通强国,就是要以人民发展需要为中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方便和实惠。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当下,交通正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一张更加“立体”“聪明”和“贴心”的交通运输网正在加速编织,各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快速流通,乡村和城市、地区和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时,也彰显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