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斌辉 廖源 钟流 王磊 叶志方
【摘要】 目的:分析下肢康復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动训练)、C组(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每组30例。比较三组训练后下肢Fugl-Meyer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 functional amby iation category scale, FA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 min walk test,6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训练前,三组下肢FMA、BBS、FAC评分、6MWT、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下肢FMA、BBS、FAC、MBI评分均明显更高于A组、B组,6MWT长于A组、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对患者采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增强患者平衡与下肢运动功能,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
Clin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Combined with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KANG Binhui, LIAO Yuan, ZHONG Liu, WANG Lei, YE Zhif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1): -14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combined with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on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stroke patients. Method: A total of 90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Qingyuan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2 to July 2023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group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group B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and group C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combined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lower extremity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score, Berg balance scale (BBS) score, Holden functional amby iation category scale (FAC) score, 6 mine walk test (6MWT),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fter training respectively. Result: Before training,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ower limb FMA, BBS, FAC scores, 6MWT, MBI, and NIHSS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 after training, the lower limb FMA, BBS, FAC, and MBI scores of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the 6MWT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 and the NIHSS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dices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 Conclusion: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combined with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for patients after stroke can improve their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walking ability, enhance their balance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mote physical recovery.
[Key words]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Stroke
First-author's addres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Qingyuan People's Hospital, Qingyuan 511518,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1.031
脑卒中在我国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治疗后可合并不同严重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症状,或可发生暂时或永久性残疾,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还需在患者手术后给予更有效的治疗方案[1-3]。研究认为,悬吊运动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躯干核心肌群力量,并稳定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与控制能力,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量化训练强度,尽可能提高训练效果[4]。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下肢康复机器人也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能以步行训练为任务导向增强对患者的下肢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则可提高下肢步行功能的稳定性与抗疲劳性,对身体下肢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5-6]。对此,本文拟通过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悬吊运动训练及二者联合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为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有价值的新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可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清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定为初次发病的脑卒中;(2)病程≤3个月;(3)患侧下肢布氏分期≥Ⅱ期;(4)患侧下肢屈伸膝肌力≥2级;(5)患侧膝关节阿什沃思量表评定<3级;(6)无认知障碍、听理解障碍,精神状态正常,能够配合研究开展。排除标准:(1)双侧肢体瘫痪或残疾;(2)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等重大疾病;(3)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4)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或骨性关节炎;(5)伴随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感觉功能障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B组、C组,每组30例。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本次研究均经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IRB-2023-043。
1.2 方法
A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组,B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C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
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良肢位摆放、被动活动、转移训练、神经易化技术、坐站立平衡训练、耐力训练等),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手功能训练),吞咽障碍治疗,物理因子(电疗法)治疗。每项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3周。
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系统,采取外骨骼矫正器等系统组成,康复师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调整固定后的相关参数,患者在机器人运动跑步台上进行训练,治疗强度为30%~50%的减重支持、30%~90%的引导力量、1.5~2.5 km/h的步行速度、30 min的步行持续时间,每日1次,每周5次,持续3周。
悬吊运动训练:分别采取仰卧、俯卧、侧卧等体位。具体方法,仰卧位:将宽带置于患者腰部,连接弹力带上的扣件、宽带扣件及主绳,按照患者能够完成训练的最大重量对弹性阻力进行调解,康复医师在患侧牵拉膝关节与髂前上棘处完成双桥式运动,强化躯干伸肌群;俯卧位:单腿悬挂,另一侧下肢水平外展;双腿悬挂屈髋并维持,注意保持腰前凸消失的位置。侧卧位:单腿悬挂并维持,侧卧单腿悬挂提髋,动态训练。每组动作重复5次,重复3~5组,组间休息1 min。训练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保持姿势的稳定,训练动作可适当减缓,注意呼吸,避免出现不良情况。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3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于训练前后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1)下肢Fugl-Meyer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总分34分,包括6大项17小项内容,每项评分2分,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2)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总分56分,包括14项内容,每项0~4分,共5级,分值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3)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y i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0级(无功能):不能步行或需2人以上的协助;1级(需大量持续性的帮助):需要1人连续不断地帮助才能行走;2级(需少量帮助):需1人在旁以间断的接触身体帮助行走,步行不安全;3级(需监护或言语指导):需1人在旁监护或用言语指导,但不接触身体;4级(平地上独立):在平地上独立步行,在楼梯或斜坡上行走需帮助;5级(完全独立):任何地方都能独立步行。根据患者的评级记0~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功能越好。(4)6分钟步行试验(6 min walk test,6MWT):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地往返行走,測定6 min的步行距离。(5)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包括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程度分为0、5、10、15分4个等级,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42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小。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39±2.46)岁;病程1~3个月,平均(2.26±0.23)个月。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9岁,平均(61.43±2.49)岁;病程1~3个月,平均(2.29±0.25)个月。C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9岁,平均(61.44±2.42)岁;病程1~5个月,平均(2.23±0.25)个月。三组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三组下肢FMA、BBS评分对比
训练前,三组下肢FMA、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下肢FMA、BBS评分均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三组FAC评分、6MWT对比
训练前,三组FAC评分、6M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FAC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6MWT长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FAC评分、6M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三组MBI、NIHSS评分对比
训练前,三组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MBI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脑卒中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其中以下肢功能运动障碍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生可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而且对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均造成负面影响[7]。运动疗法是提高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康复方式,也是脑卒中后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常规康复中重要的治疗手段[8]。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疾病发生后对患者采取运动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肢体功能,促进管理后康复,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康复管理的满意度,这对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有一定作用[9-10]。悬吊运动训练作为近年来比较新的训练方法,通过悬吊辅助装置,能够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完成康复训练,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核心肌群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其感觉与平衡能力,同时还能有助于改善其肌肉控制能力,促进治疗后下肢功能的恢复[11]。下肢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而研究出的一种新型的锻炼技术,是一种将康复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生物力学、机器人等多领域结合的自动化智能康复训练设备[12]。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通过下肢驱动模块、动态减重及运动平板系统的应用帮助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患者能够在垂直负重的状态下进行重复性模拟步行训练,还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运动锻炼,帮助神经系统重塑,对改善疾病发生后的步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本次研究分析了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训练前,三组下肢FMA、BBS、FAC评分、6MWT、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C组下肢FMA、BBS、FAC、MBI评分均高于A组、B组,6MWT长于A组、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P<0.05);A组、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治疗后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更强。这是由于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够以步行训练作为任务导向,在患者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状态制订更合理的训练强度,增强悬吊运动训练的训练效果,使得下肢步行能力具备更高的稳定性与抗疲劳性[14-15]。下肢康復机器人在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如步长等)、步行能力的加以改善,其中采取的机器人减重支持系统能够帮助改善患者躯干与骨盆的稳定性,帮助其尽早控制肌肉,提高运动控制能力,能够使患者早期完成步行训练,还能显著提高其步行速度与耐力,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6-17]。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其运动功能,同时还能调整生物动力学,兴奋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因此更能促进训练后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恢复[18-21]。
综上所述,采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增强患者平衡与下肢运动功能,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卢利萍,桑德春,季淑凤.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0):1200-1203.
[2]郭庆杰,齐鹏,张强.电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22):8-12.
[3]郭长伟,张坤,王瑞臣.减重步态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9):38-41.
[4]马秋云,史镇平,何晓华,等.悬吊运动训练对肌张力降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13):1993-1995,1999.
[5]王盛强,黄杰,高春华,等.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1230-1233.
[6]马秋云,王正田,孟海超,等.悬吊运动训练联合中药熏蒸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血管活性物質及预后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1,27(8):90-95.
[7]马秋云,王正田,马崇,等.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期脑卒中病人肢体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4):2428-2431.
[8]胡川,杨晓,顾莹,等.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疗效分析[J].康复学报,2020,30(5):400-404.
[9]舒国建,刘家庆,向云,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2020,35(7):339-342.
[10]吴志远,李坤彬,娄书伟,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康复学报,2020,30(2):114-118.
[11]刘洋,杨洁莹,颜逗逗,等.早期应用下肢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4):23-25.
[12]薛利凤.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4):700-702.
[13]朱少全,肖洪波,袁爱红,等.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181-183.
[14]彭胜,朱华云,徐永兰.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6):90-93.
[15]程先宽,孙迎春.悬吊运动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1):64-66.
[16]曲庆明,炊娟霞,赵玉伟,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8,37(34):20-22.
[17]李希,王秉翔,李娜,等.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61(3):121-126,133.
[18]王艳艳.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6):132-135.
[19]张玉玲,刘丽.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0):88-91.
[20]王晓铃,马颖,华永萍,等.骨盆带控制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7):706-709,714.
[21] WU Z Y, LI K B,LOU S W,et al.Effect on movement and balance function with robot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in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J].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0,30(2):114-118.
(收稿日期:2023-09-18) (本文编辑:白雅茹)